《高三数学综合测试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28 05:03:0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8日发(作者:秦兆阳)

《高三数学综合测试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综合测试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侯凤云 075000

试卷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

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

法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分析;掌握了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信心十足、

思维活跃、渴望展示。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

作交流的气氛中,主

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

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展示成果、一题多解,

开拓解题思路,帮助学生

熟练运用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

思想和方法。2.通过分析典型错误,引导学生辨析错因,完善知识体

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使“三基”得到进一步强化和

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3.通过变化拓展,强化思维训练,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到由例及类的思想档次。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感

悟探索数学

规律,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

于探索的精

神。

(四)创新目标:激发自信,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一题多解的探析、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一题多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强调运用数

学思想的合理性. 考题19.已知函数=)(x f 1)3(2+-+x x a m ma

0(>a 且)1≠a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此题的得分率较高,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解答。

1.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及过程

解一: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方程:1)3(2+-+t m mt =0*

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

个正实数根.

①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

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 ②当0≠m 时,为使方程

*)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只需

>+-+->04910302m m m m m ??

>+---<04910302m m m m m 解之得:1≤m 且0≠m 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

解二: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方程:1)3(2+-+t m mt =0*

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

个正实数根.

①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

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 ②当0≠m 时,显然0=t

不是方程(*)的根,设方程(*)的两个实根为21,t t

>=>--=+≥+-=?2m t t m m t t m m

0121<=m t t 解之得:1≤m 且0≠m 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

解三: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方程:1)3(2+-+t m mt =0*

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

个正实数根.

①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

1=t 0* 0≠m

01)0(>=g ∴

>----=?>02304)3(02m m m m m 0<="" 解之得:1≤m="">

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

解四: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方程:1)3(2+-+t m mt =0*),可化为:t t t m +-=213

)0()

()1)(13()(22>+-+-='t t t t t t m 10<'t m )(t m 单调递增,

1>t 时,0)(<'t m )(t m 单调递减, ∴当1=t 时,)(t m 取得最大

1,又当0→t 时,-∞→m ,

故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1,∞-

解五:设x a t =,则函数)(x f 可化为1)3()(2+-+=t m mt t

g )0(>t ,令0)(=t g 方程:1)3(2+-+t m mt =0*

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至少有一个交点等价于方程(*)至少有一

个正实数根.

① 当0=m 时,方程013=+-t 的解为3

1=t 0,方程(*)有一个正实数根. 0=m 时,方程

1)3(2+-+t m mt =0*)可化为)13(12-=+x m

x x ,考虑函数x x y +=2)13(1-=x m

y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由04)3(2=--=?m

m 得:1=m 9=m ,观察图象可知,当1=m 时,两图象相切并

且切点在第一象限;当1≤m 且0≠m 时,直线)13(1:-=

x m

y l 与抛物线C x x y +=2在第一象限内至少有一个交点,即方

程(*)至少有一个正实数根. 综上:m 的取值范围是(]1,∞-

2 教师评析:解法一、二运用了方程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

方法,解法三、四运用 了函数以及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解法五运用

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错误分析:

引导学生辨析错因,完善知识体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

技巧

(一)知识性错误:表现为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公式、定理、法

则成立的条件不明,

应用不当等。

考题18.如图,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与平面

四边形CDEF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CDF 是等

腰直角三角形CD=FD ED=EF ,∠DFE=45°.

(Ⅰ)求证:EF ⊥平面BCF

(Ⅱ)设线段AB 的中点为M ,在直线DF

是否存在一点N ,使得MN ∥平面BCF 若存在,

请指出点N 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Ⅲ)求二面角E AC D 的大小.

C M A B

E

先让失分的同学叙述其对(Ⅱ)的解答过程:设平面BMN CF

Q ,连结BQ NQ ,∵MN ∥平面BCF 且平面BMN ∩平面

BCF=BQ ,∴MN ∥BQ ,又BM ∥CD ,∴BM ∥

平面CDF ,∴BM ∥NQ ,∴四边形BMNQ 是平行四边形,

∴BM=NQ=2

1CD ,∴N 是DF 的中点.

再让其他同学指出其错误的原因.

教师评析:此题是要找MN ∥平面BCF 成立的充分条件,而以上

解法是导出了MN ∥平面BCF 成立的必要条件,混淆了“充分条件”

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出现了知识性错误。以上过程只能作为解题

的分析过程,不能作为解答过程。

正确解法:当N DF 的中点时,MN ∥平面BCF

证明:取CF 的中点Q ,连结NQ BQ ,则NQ ∥CD 且NQ=2

1CD ,∵BM ∥CD 且BM=2

1CD ,∴BM ∥QN 且BM=QN ,∴四边形BMNQ 是平行四边形,

∴MN ∥BQ ,又BM ?平面BCF BQ ?平面BCF ,∴MN ∥平面BCF

可见,分析过程是由“MN ∥平面BCF ”推出“N 是DF 的中点”,

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而解答过程则是将“N 是DF

中点”作为已知条件来证明“MN ∥平面BCF ”,是直线与平面平行

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二)审题性错误:表示为审题不仔细、不全面、不准确、不深

刻,对题目信息知觉不足,理解不透,忽视隐含条件等。 考题15.已

知数列}{n a 满足:11=a ,且1321)1(32--++++=n n a n a a a

a )2(≥n ,则数列}{n a 的通项 n a =

先让失分的同学叙述其解答过程:

∵1321)1(32--++++=n n a n a a a a ① ∴ 1321)1(32--++++=n

n a n a a a a ②①-②并整理得:1-=n n na a ,∴123)2)(1(a n n n

a n --= ,又 1a =1

∴ !n a n =

再让其他同学指出其错误的原因.

教师评析:错解的原因是审题不仔细、不深刻,忽视了递推关系

式中的条件“)2(≥n ”,导致漏写②式成立的条件“)3(≥n ”出现了审

题性错误.

正确解法:∵1321)1(32--++++=n n a n a a a a )2(≥n ①

∴ 1321)1(32--++++=n n a n a a a a )3(≥n ②, ①-②并整理

得:1-=n n na a )3(≥n ,∴234)2)(1(a n n n a n --= ,又 1a =1

112==a a

∴当3≥n 时,2!34)2)(1(n n n n a n =--= ,又2

!212==a 也适合此式

∴≥==)2(2

!)1(1n n n a n

(三)运算性错误:表现为方法选择不当,解法欠佳,运算繁琐,

计算准确性差,算法不合理,算理不清楚。如;

17△ABC

2||3||||32?→??→??→??→??→?=?=?BC AC AB AC AB ,求角A B

C 的大小. 阅卷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转化意识不强,不能将43sin

sin =

C B 进行转化,解题半途而废;在得到0)3

2sin(=-π

C 后,忽视了角的讨论,导致漏掉一组解,以上问题的出现是由

于解法欠佳,运算烦琐,计算准确性差导致的,这可归结为运算性错

误;有的同学即使求出两组解,由于不能规范地按照分类与整合的思

想把各部分的结果整合为最后的结论,也导致失分,出现不良习惯性

错误。

(四)不良习惯性错误:主要表现为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解

题过程不规范,跳步、漏写以及粗心大意等。要求学生要认真对待解

题中的各个环节,力求解答完整、步骤规范,卷面保持整洁。

(五)技能性错误:表现为数学技能不熟练,数学思想与方法运

用的不灵活.如

考题6:若直线l 1=+b

y a x 通过点)sin ,(cos ααM ,则 A .122≤+b a B .122≥+b a

C .11122≤+b a D .11122≥+b

a 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转化,实际上,由已知条件可知:

直线l 1=+

b y a x 与圆C 122=+y x 有公共点M ,所以圆心C 到直线l

距离不大于圆的半径,即1111

22≤+b a ,

1112

2≥+b a ,故选D (六)心理性错误:表现为解题时信心不足,

心理负担过重,焦虑过度造成思维抑制、顾此失彼、粗心大意和力不

从心等。要求学生做到平时练习的心境和考试的心境一样。这样,如

果长期训练,就可以达到“考试像练习一样轻松”。 考题11.已知数

}{n a 是等比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 65S S <98S S >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公比 0

B 02010>a

C 100101S S <

D 02009321>??a a a a 先让失分的同学分析出错的原因:首先

想到的是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但求解过程中遇到了麻

烦,于是有些慌乱,解题的信心不足,导致失分。再让其他同

学回答正确解法:∵ 9865,S S S S ><,∴ 0,096<>a a ,又369q

a a =,∴ 03

0

∴ 数列}{n a 中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 02010>a ,0101<

02009321<="">

<02009321<="">. 变化拓展:强化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

深刻性,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到 由例及类的思想档次。

<02009321<="">【练习题】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首项

0,020*******>+>a a a 020102009n S 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

<02009321<="">A 4015

<02009321<="">B 4016

<02009321<="">C 4017

<02009321<="">D 4018

<02009321<="">教学反思:

<02009321<="">高三总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

评课是总复习教学的重要课型。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本节课

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02009321<="">一.明确了教学目标

<02009321<="">讲评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评使学生澄清错

误认识,消除思维障碍,在强化和巩固“三基”的基础上,进一步领

悟蕴含在解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02009321<="">二.做到了五个到位

<02009321<="">1 .准备工作到位:教师首先对试题和试卷

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和知识要点,搞清学生的薄

弱环节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每道题做好了统计工作,统计各个题

目涉及的知识点、各种能力、解题方法及错误的人数等。

<02009321<="">2.“评析”工作到位:讲评分析时,着眼

于从细处入手,让学生弄清楚出错原因,使学生的“三基”得到进一

步强化和巩固。

<02009321<="">3.暴露思维过程到位:评析试卷时,不仅

分清了错误的类型,而且充分地暴露了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弄清

问题的解法是怎样找到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解题中走了哪些弯

路,犯过哪些错误,有何经验教训,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哪种解法较

好等。

<02009321<="">4.变化拓展到位:试卷中每道题出现的形

式虽较简单,但都有其教学功能。为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把学生存

在的问题解决透彻,以适度为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改变问题的提法,

变换条件或结论、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式手段,促进学生由会一

种解法到会各种解法,强化通性通法意识,由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05:0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7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高三数学
标签:高三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