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
深耕乡土题材书写 内观人文精神世界
——新世纪二十年江西散文创作概述
◎ 袁 演
散文是作家个性的表达和灵魂的写照。面对
这个审美趣味多元化的时代,新世纪的江西散文
写作者尝试用智慧和思辨的方式,向主体的深层
次挺进,通过对乡土题材的深耕、本土历史文化
的探源及对个体精神内涵的叩问,采取多元化的
叙事视角与写作经验,对人的生命意识及生存状
态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表达出作者的智性
诉求。
就江西散文创作团队和作品发表量而言,新
世纪二十年来都达到了相对庞大的阵容和数量,散
文写作者一直在逐年递增,从最开始的“50后”“60
后”和“70后”,发展到后来的“80后”“90后”,
甚至“00后”,形成了老、中、青三驾马车齐头
并进之势。其实,散文在这个时代并不被受众热捧,
相对于小说、诗歌和影视来说,这一文体门前冷落。
尽管散文写作门槛低,但写作难度并不小,因为
它不仅需要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更需要对中国
传统文化和文学现代性都熟稔于心。但是新世纪
江西散文的创作团队却是继往开来,如条条溪流
专题 新世纪江西文艺二十年
CHUANGZUO
PINGTAN
朱强等人先后获得人民文学新人奖、《草原》文学奖、
骏马奖、三毛散文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
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正如知名评论家古耜所
言:“江西散文是以均衡协调而又生机勃发的综
合实力,彰显了自身的个性与优势,进而居于国
内散文创作的领先地位。”
[1]
盛名之下,江西散文创作一直持续着汹涌澎
湃的势头,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们在各自擅
长的领域笔耕不辍,在反映世情广度、把握历史
高度和透析人性深度几个层面,涌现了一大批兼
具沛然之气与诗意盎然的散文佳作。《光明日报》
《文艺报》等媒体称之为“江西散文现象”。中
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支撑着新世纪江西散文的创
作,散文作者以充满个性化的人文地理书写模式,
还原历史的细节,重构人物的丰满形象;或放眼
当下,以地域化的叙述空间进行生态观照,体察
社会转型期的都市与乡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
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扼腕长叹;或洞察世事,以
女性化的叙述视角以及犀利精巧的措辞,在日常
生活的字里行间捕捉创作灵感……从而营造出多
元化的散文生态。
2009年11月“江西散文现象”研讨会的召
开,便是江西跻身全国散文大省之列的标志性事件。
2015年6月9日,江西省作协与中国作协创作研
究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在京联合主办了“江
西新散文作家群”研讨会,会议集中研讨了王晓莉、
李晓君、江子、陈蔚文、范晓波、傅菲、安然、夏磊、
朱强这9位具有鲜明文体特点和卓异艺术追求的
新散文作家的作品,并对近年来涌现出的整个江
西新散文创作群体予以了高度关注。雷达、梁鸿鹰、
古耜等与会专家对江西新散文作家群体当下的创
2021/4
轻击重’的方式表现社会变迁带来的人的内心的
焦灼和冲突,以清新、质朴的文字来覆盖生活的
复杂和不易……是一种寄寓了作家主观意识的叙
述哲学”
[3]
。
从某种程度上说,江西有着较为深厚的散文
创作传统,“唐宋八大家”之中,江西便占有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三席。对传统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
肯定和追求,在新世纪江西散文的发展中起着关
键的作用。江西拥有完整的乡土文明形态、多彩
的民间文化,这都构成了江西散文写作的丰厚土壤。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江西作家群充分吸收传统经验,
同时积极探索当代中国散文写作的脉络,以有今
日的成就。
的确如此,江西散文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
域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熏陶,尤以陶渊明的“出
世”思想、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禅宗文化和佛教
的影响为甚,深深浸淫了某种自由洒脱的精神命脉,
保持着“独立的叙述”精神。散文写者在“出世”
专题 新世纪江西文艺二十年
CHUANGZUO
PINGTAN
描写作者家乡的秋天,在诗意绵密的文字背后,
我们嗅到了一股淡淡的桂花香,体会到浓浓的乡情。
《一枕清霜》以格桑花为意象,描写了藏族同胞
的质朴和香格里拉的无限美景,借香格里拉表达
出对纯真心灵和纯净生活的神往与企盼。两篇散
文都是在诗意绵密的文字背后,表达出对纯真心
灵和纯净生活的神往与企盼。
(二)哲理散文:以透视人生人性为内涵
散文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在呈现人的生存困境、
表现人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突围、揭示人的沉
沦和处境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内在动力,彰显
出人类永恒的理想。新世纪二十年来,以陈世旭、
李晓君、王晓莉、江子、陈蔚文、王芸、詹文格、
安然等为代表的散文作家,创作了很多对心灵世
界进行探索考辨的上品佳作。
上述群体中,几位女性散文作家创作倾向有
一些共性,即关注琐碎的日常生活,十分善于从
小人物、小事件等细微处出发,见微知著,耐人
寻味。她们关注人的内心成长话题,在分享自我
和分析他人的生活经历中提炼人生智慧。王晓莉
的散文一直关注身边的细微事物和物件,如蚂蚁、
盐、米虫、台灯等,从物对人的影响中,窥见物
的哲理蕴含。王芸认为写作可以让狭窄的笔尖触
及辽阔的人间世相,让简单的文字映现复杂的世
道人心,她从最细微的生活缝隙中捕捉痛点,并
能深切把握着并抵达鲜活生命的深处。陈蔚文的
写作惯于对人性与人心进行探寻,简练笔法直达
心灵的最深处。2021年她出版散文集《若有光》,
同题随笔《若有光》被收录进北京师范大学张莉
教授主编的《即使雪落满舱:2020年中国散文20
家》一书。从这本集中,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她
近年写作风格上的变化
—有了更宽阔的视域与
更深的关怀。
安然与蔡瑛的一些散文有相似之处,通过描
述亲人重病、弥留之际或去世之后的伤痛瞬间与
心理感受,探究主体外在表现背后所展现出来的
生存经验与情感体验,在精神追寻与生命触摸中,
捕捉现实与梦幻的回音,在受难的悲剧中觅得精
神超越。
陈世旭的散文特点是格局大、文字简,常常
千字文就阐述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在他博学、犀
利的文笔下,读者领略到古代哲人的深刻思
想、中外名人的逸闻趣事、文坛官场的世态炎凉
以及作家自己的悲喜人生。作为著述颇丰的小说
家,陈世旭对自然有更多形象化和人格化的感悟。
他的散文集《谁决定你的世界》《大地文章》等,
题材涵盖面甚广,有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与睿
智点评,有对山水人文的娓娓道来,充满诗情画意,
还有笔锋犀利的杂文,对社会怪象进行了鞭辟入
里的讽刺。从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中,我们能感
2021/4
着自己心中诗意的乌托邦,散文集《江南未雪—
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呈现出相对
完整的乡土社会记忆,是一部在城市化和市场化
夹击下,乡村“被变化”的精神之作,对赣西某
镇的乡村伦理、底层人物、经济活动等做了细腻
深沉的描画。近十年来他逐渐转向城市题材。他
笔下的小区及周边风景,带有一种明澈而温暖的
色彩。他对于精神的探入,让人感到其对内心的
深刻体察,同时文中散发着平和儒雅的气息。
詹文格的散文糅进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
文化学等相关知识与内容,他有较为成熟的散文
话语组织系统,具有隐喻性和张力的文字,呈露
出了优秀作家的思考。詹文格的写作风格都是以
小见大,如《阉割》《系在绳上的历史》等。他
善于对细小而抽象的概念进行追问和探索,以习
焉不察之物为对象,抓住各种事物多层次的内心
图景,紧扣其丰富复杂的历史内涵,营造出以真
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并娴熟地运用古今中
外相关材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其间充满哲
思的话语也让人回味绵长,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
极大潜力。
(三)地域文化散文:以观照剖析历史为主
线
江西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书写传
统。新世纪以来,有一批散文作者在通过大量的
资料搜集和实地踏勘,寻找历史的真实细节和缝隙,
带领读者的精神进入到历史的现场。这类散文的
创作应站在人类命运和历史进程的高度,用文化
的眼光审视和观照。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需
要学识的储备、境界的提升、人格的修炼等,方
可达到对于事物的洞若观火,才能写出气魄宏大、
坚实有力、内涵丰富的散文。可喜的是,老一辈
江西散文作家们仍活跃在散文创作的前沿,为众
多中青年散文作家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例如,刘上洋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能坚持自
专题 新世纪江西文艺二十年
CHUANGZUO
PINGTAN
的四十多篇散文,向读者描述了幕阜山区过去的
风土人情、苦难经历和人性之美。在写景的部分中,
作者将修水古老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的民俗风
情融汇在青山绿水的景致之中,吸引着读者走进
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令
人心驰神往。2021年,他又出版了散文集《山魂》
和《天脉》。在两部新作中,作者以独具特色的
幕阜方言,记录了幕阜山区的厚重历史文化和奋
力打拼的创业故事,为新时代乡村唱响了新的山歌。
武向春的散文集《第四等爱情:旖旎风情不
知出自谁手》收录了多篇关于民国时期政治与文
化名流爱情的系列散文,分别描写了张爱玲、丁玲、
萧红、凌淑华和章若亚等人的波澜起伏的情感故事。
作者对历史人物内心的把握是以女性心理为参照,
溢满了对女性的深刻理解与疼惜之情,对陷入情
感困境中的女性有着深入肌理的分寸拿捏。继《第
四等爱情:旖旎风情不知出自谁手》之后,武向
春的眼光投向了更为久远的历史人物,散文集《相
识燕归来 晏殊》以北宋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为背景,讲述了晏殊的生平故事,以及他的为官、
从政之道,对北宋时期的政治局面进行了详尽的
梳理和解读。历史散文《介冈:八大山人的藤与月》
讲述了八大山人朱耷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简心的乡土散文里,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多彩
的客家生活,始终是一种真切而鲜活的存在。例
如《赣南血型》就是对赣南红土地的凝视与讴歌。
文章从自然、人文等诸多方面,宏观立体地剖析
出赣南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性格。在回望赣南的历
史事件时,作者有选择地应用史料,同时又伴之
2021/4
进行理性的总结,再用诗性笔法提升境界,溢满
深情地表达出对江西这一方山水的热爱。
凌翼创作了《赣鄱书》和《大湖纹理》等有
关江西本土文化题材的系列散文集。作品围绕鄱
阳湖的地理变迁和历史文化现象展开,在叙述视
角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古今观照的视野,力
求全景式地呈现鄱阳湖的精神气质。作者极具工
匠精神,实地勘踏历时三年多,行程三万余里,
跨越六十余县,以严谨与细致的精神进行创作。
以上是近年来江西散文创作的四个向度:亲
近自然、探索人性,回望历史,关注现实。绝大
多数散文作家都能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尤
其是赣鄱地域文化展开写作。同时,就散文的范
式、体例和风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和探索,
这对于推动中国散文写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
也有部分散文依然存在零乱性、庸常化、符号化
等问题。
的口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年的阅读和
摘抄,使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感悟良多,加之大
专题 新世纪江西文艺二十年
CHUANGZUO
PINGTAN
们在作品中表达出了独特的本土经验,打上了本
土文化的烙印。他们的实验,是在不丧失主体性
的前提下,努力调整散文的内在格局,来试图打
破散文创作的瓶颈与危机。对其他文体叙事技巧
的借鉴,是一种“越轨”,是一种冲破现有创作
藩篱的勇气,从而形成散文新的写作秩序。这无
关乎写作技巧或是书写主题、题材的多元化,也
不是来自文类的规范对作者或叙述者的束缚,而
是一种自发自觉的“造势”或者“推力”。
综上,新世纪二十年来,江西散文创作呈现
出多元并举的有序写作态势,散文作家在创作题
材、叙述手法、表达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提高,
很好地把握了地域性特色和历史性传承。在描写
自然生态的时候,散文作家把赣鄱大地的宝贵资
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散文形式留存下来。在
文脉传承方面,散文作家能紧扣景德镇陶瓷文化、
吉安庐陵文化、婺源徽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
本文发布于:2023-10-25 10:5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4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