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证大中学语文组: 张金鑫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2、 学习作者抒写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抓住独特的切入视角。
2、 体会作品朴实、真挚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浓厚故乡情。
学习重难点
1、细读文本,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鉴赏抒情散文的行文构思。
2、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预学习设计
1.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2.你读出哪些语句让你直接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感情?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重点阅读1-3段)
4.读过文本,你能说说作者眼中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吗?(重点阅读4-7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课前播放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
2. 同学们上了高中之后成为一名寄宿生,从此离开家的呵护,想家人吗?
想象一下,如果你深处千里之外,听到一声熟悉的乡音,老乡见老乡,两眼
泪汪汪。那个时候,海门就是你的家乡,而老乡就是你的亲人。唐代大诗人,
杜甫有一首诗,《月夜忆舍弟》。其中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
句道尽了包括我在内的天涯游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进入“月是故乡明”
这一专题的学习。请大家朗诵一下本专题的导入词:“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
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永恒的记忆。故乡,那是人和环境的统一,故
乡融在一个人的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
3.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
阵歌声随风传,谁不说俺家乡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名篇《想
北平》。
二、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
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
浓郁的“京味”。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人
民艺术家”)
三、整体感知
1.“想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想”?
明确:“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
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想念跟读者分享。
2.说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家脑海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画面?
明确:生回答,多媒体展示可能出现场景的图片:大气恢弘的紫禁城、北京
天坛、让人扼腕叹息的北京圆明园、风光秀丽的北京颐和园、天安门城楼、北京
四合院······
3.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
合院„„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那么在作者的笔下,作者所想的北平是什
么样子的呢?
四、文本研读
1. 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北平的段落。说说作者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
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①浏览全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北平的段落。
明确:4—7节
②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
明。
明确: 动中有静 ——— 巴黎热闹
布置匀调 ——— 巴黎还差点儿
物产丰富 ——— 美国的橘子
(北平的玉梨)
接近自然 ——— 伦敦的工厂
③这些特点的表述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何用处?
明确:对比 突出对故乡的热爱,强调浓重的主观色彩。
2. 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触伸向
普通北平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
的与众不同。从平民化下笔,采撷那些贴近普通百姓、熟悉而亲切的凡人琐事,
譬如家家都有的“院子”,各种源源不断上市的新鲜蔬菜瓜果等等,这些片段正
是他对当时北平的生动写照;又是对深烙在他脑海中的北平的真切反映。而这正
是北平的普通百姓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北平的感情,一种平民乐趣。老舍
从一些小物件、小人物和小情事中让你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触摸到
有着悠久古老积淀的真实的北京。
补充材料:
舒乙形容老舍:
1、他是北平人;
2、他是一个满族人;
3、他是一个穷人;
4、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
5、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3. 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想念
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听朗诵第
1—3段,欣赏下面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是如何“想”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①“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为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
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
明确:作者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和话
剧《龙须沟》《茶馆》等,均是以北平作为背景的。“捡”——信手拈来,唾手可
得。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啊。”
明确: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
③“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
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
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
近乎这个。”
明确: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做比较,可见“我”对北平的
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同时下文说北平给予了他的性格,脾气。一
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结果,故乡作为一个空间,一个环境,由于自然与历史的
原因,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小到一个人的口味,大到一个人的文
化观念,都无不与自己的故乡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就是故乡造就的,故乡
就是母亲。
④“真愿意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
出北平的俊伟。”
明确: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
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更加刻骨铭心
4.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为什么多次强调自己
“说不出”?
明确:“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
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五、主题探究
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明确:“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
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
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
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
机。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思念家乡,忧心如焚,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写下此文就是在呼唤人民的觉醒意识,奋起
抗争。
六、老舍散文语言的特点
1.语言纯朴、简练、俗白,平淡却有情致,自有一种亲切感人的味道。
“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冰心
他写《想北平》,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
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典型化地感染了读者,激起共鸣。
2.写作特点
比喻之中见挚爱
比较之中有偏爱(对比)
细节之中出情趣(以小见大)
京味之中显真切
七、拓展阅读
1.乡 思(老舍)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2.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吗去挤车挤船受罪呢?我很
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
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
吧:
——老舍 《望北平》
3.思乡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八、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想什么?——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想
怎样想?——对比、直抒胸臆
为何想?——民族忧患意识
教后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来回走动太过频繁,未能定格。
2. 内容太多,未能抓住重点。
3. 速度太快,学生体验不深。
4. 如何将内功通过艺术方法表现出来,值得深思。
看
似
平
本文发布于:2023-10-25 10:5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4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