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10-22 13:46: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2日发(作者:于庆祥)

《师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

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师说》原

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

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

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

早还是比我晚呢?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

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

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

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

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

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

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

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

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

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

“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

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

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

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鉴赏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

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

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

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

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

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

(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

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从“解

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

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

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

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这一段的

“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

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

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

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

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

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

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


本文发布于:2023-10-22 13:4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0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师说韩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