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10-22 13:43:1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2日发(作者:虞澹涵)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

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

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

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 stay tuned!

1 16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2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16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

3 16

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

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

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

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

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

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

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

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

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

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

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

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

(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

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

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

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

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

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

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

4 16

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

(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

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

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

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

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

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

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

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

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

吾”的“乎”相同。

5 16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

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

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

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动。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

6 16

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

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

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

(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之,提宾标志。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

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

“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8.百工:各种手艺。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

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4.复:恢复。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7 16

38.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

气词,表感叹。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

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

教古乐。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这类。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

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

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

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8 16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

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

赞许,嘉奖。

52.贻:赠送,赠予。

赏析: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

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

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

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

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

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

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

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

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

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

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

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

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

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

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9 16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

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

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

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

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

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

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

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

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

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

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

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

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

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

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

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

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

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

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

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

10 16

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

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

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

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

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

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

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

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

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

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

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

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择师而教之”

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

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

“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

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

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

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

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

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

11 16

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

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

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

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

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

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

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

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

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

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

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

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

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

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

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

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

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

12 16

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

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

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

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

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

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

“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

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

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

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13 16

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

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

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道之文”

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14 16

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

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

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

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

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

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

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

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

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

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

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

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15 16

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

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

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2篇】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

家,谢谢!

16 16


本文发布于:2023-10-22 13:43: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0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师说韩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