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艾青的诗歌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
3.把握艾青诗歌的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新诗开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
——牛汉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
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长篇小说
《绿洲笔记》等。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
勋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
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
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
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
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诗歌风格
新中国成立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又一
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
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
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
“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根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
征。
目标导学二:学习读书方法
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2.品味诗歌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
4.体味诗歌的情感。
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目标导学三:专题探究,深入体悟
1.专题一:探讨诗歌的意象
艾青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哪些最让你有所触动,甚至产生心灵共鸣?
例文:《我爱这土地》《太阳的话》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
旋律。
2.专题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例文:《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其写景绘形绘神,饱含着诗人深切的思念与痛楚回忆,诗节前后
的间接反复和诗行排比的形式使散文化得到了一定的约束,仍保持诗的根本特征,开创了散
文与诗的渗透和融合。
3.专题三: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班里举办诗歌朗诵会,朗诵前要预先练习准备,讲究朗诵技巧方法,读出情味与韵律。
例文:《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
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预设 〔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
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
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那么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
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表达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
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表达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表
达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
动静。当一切恢复寂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
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表达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
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表达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
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
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
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祥的人,这表达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
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屡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
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4〕她快乐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祥的人,这表达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
的喜出望外。
〔5〕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表达在她“对于‘跑’和‘踩’一
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
么?
预设 第1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告诫儿
子对生活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第7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儿
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
作用:从表象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的话,后者是我感悟后重复母亲的话。
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面对生活
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
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感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
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
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秋天过去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
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忆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
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答复〕
预设 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阅读以下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
课件出示:
随着小说获奖的冲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
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
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
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
刻。
预设 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
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
师补充: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
淡然地看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好好儿活〞。残疾的是身体,健康的是精神,
所以推荐课后读一读他的几本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
有什么启发?
预设 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
高贵。我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
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
至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
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
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
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思念》给你带
来的启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细节的研读感悟中,在补句训练中,在
相关文字的延伸阅读中,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
语言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
〔1〕《妈妈,我想对您说》
〔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而写作训练与阅读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
生的品格和能力。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
生素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从对内
容的理解,到对情感的逐步深入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因
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
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静的表达中饱含的深情,突出
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
内容;第2课时那么围绕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采用细节分析、品味重点
词语、想象写句等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
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更有生命的启迪与人生的责任。通过细细品
味作者的悔责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名家点评】
1.这篇《秋天的思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
色,以歉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母亲为了不
增加儿子烦恼,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
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
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文珍《大语文·童年的铁皮鼓》〕
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思念,是那样的苦涩、凄切而悲凉。〔李朝全《散
文百年经典〔1917—2021〕》〕
3.情真是散文的灵魂。情真与质朴是密不可分的。《秋天的思念》是作者用
心血写成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作家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而得出的情思与颖悟。
〔崔宝国《看山集》〕
4.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
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胡山林
《史铁生散文精选》〕
【素养提升】
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
得。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
求的反复吟诵来感受,使学生能够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
揣摩适宜的语气,如“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
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两个句子在
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
读出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用心与爱心。二是在阅读训练中,如删减三个“悄悄地〞
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拟朗读中体会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
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表达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时要用丰富
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弛的波澜变
化,富有节奏感,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到达了和谐一致,如第一段对话中“我〞
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母亲的隐忍与劝慰〔语气轻缓、谨慎〕;第三段对话
中,母亲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说到敏感字词,突然停
止的消沉。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苦和
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朗读。
【疑难探究】
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
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
“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
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
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
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
化了主题。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
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
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
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保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
念。
【文化素养】
菊与人文精神
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九歌·礼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中国文人的
傲骨〕
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郑思肖《菊花歌》〔正气凛然的
民族精神〕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回归自然、物我
两忘的情怀〕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对失意人生的有
情关心〕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蓬勃生命
力的象征〕
【延伸阅读】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
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
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黄昏,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
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
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
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2.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
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
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
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
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隙
碎笔》〕
【推荐阅读】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一、说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第一篇。文
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
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
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
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人生观。
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
教学的重点。
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拟困难,据
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诵读法、引导法
〔有效地实施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那么,结合文本
特点和学习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二〕学法
“摘录法〞、“质疑合作探究〞法。
〔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开展学生学习能力要,力求“文〞“言〞并重。〕
(一) 课前预习: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
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
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
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
识和互助精神。〕
(二) 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
读悟文——怡情拓文
第一步:激趣入文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
们警醒。
〔“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
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
铺垫。〕
第二步:交流知文
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正
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
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到达对“言〞的落实。〕
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 属〔〕 汤〔〕
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 观②通假字:属 具
虚词:以 然那么假设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吞长江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吾谁与归?
〔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
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
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步:吟读品文
1、教师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吟读,理清文本内容。
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
4、学生回读品文,提出心中疑问。
〔通过吟诵涵咏,学生自主、合作中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
引领学生知晓作“记〞缘由,欣赏岳阳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
握“忧乐〞之意。指导学生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感知本文叙事、
写景、抒情为议论的写法。〕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对语气的轻重
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
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第四步:赏读悟文
1、生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文章核心
内容?
补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
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
儒耶?吏耶?仙耶? "楹联中的 “两字〞是哪两字?
〔这一问题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
生能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对文本的解读,得出“忧乐〞二字。〕
2、讨论探究: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领起,笔锋突转,指出了古仁
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后,说明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
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
了对滕子京的劝勉。自励励人,含蓄委婉。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
者的情怀,突破难点。
第五步:怡情拓文
活动一: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
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
投影出示,教师情绪激昂带着学生齐读: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
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
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
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
学中“文〞的作用。
〔三〕课后学习:任选一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比拟本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
同。
2、课外试着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章,理解他“利泽民生〞的“平
生之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视野
更为开阔。
五、说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议论:忧乐
抒情:悲喜
写景:阴晴
叙事:缘由
〔这一板书设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而且涵盖了文本的主
要内容和写法,易于学生掌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学生
学习思路的精典再现。〕
小结:
本教学设计坚持“以学论教〞的原那么,凸显文言文教学“文〞
“言〞并重的要求。围绕一个“读〞字,突出一个“动〞字,注重一
个“导〞字,感悟一个“美〞字。最大限度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去体验,去感悟。
正所谓,“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
《小石潭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
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
怆的情感。全文缺乏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
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
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
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
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
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
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
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
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气氛;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
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
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
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
到达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诵读教学法、情景鼓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
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
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根本方法进行
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
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根底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
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
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
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
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根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
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
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
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
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
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
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
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
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
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
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
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
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
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
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
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
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
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
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
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
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
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
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
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
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
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
画,《小石潭记》是。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
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
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
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
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
了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
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10-21 19:2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9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