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读后感(精彩10篇)

更新时间:2023-10-20 09:20: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20日发(作者:宗灏)

教育专著读后感(精彩10篇)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一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

育的职责。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齐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

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期望自我能够到达这个境界。”多

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证明

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

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

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我观察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必须年龄差距的教师,则必须要拥有

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

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教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

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一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

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

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先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当用童心、爱

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当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教育书籍专著读后感 篇二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甚至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

书,收获安静的富足《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

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

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教师献

给学生的是自我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

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

-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

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

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

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

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

上记载的穷妇人。并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

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

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

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

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

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

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

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

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

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我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团体是他们的又一个

家。他对自我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我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

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我的言行,教育

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

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

-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

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

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

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

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

美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

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三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

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

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

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

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

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

“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

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

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3 4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

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

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

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

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

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

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

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

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

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

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

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

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


本文发布于:2023-10-20 09:2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8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