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版必修《第课书愤》年同步练习卷()
3 8 20183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
515.0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祠堂伺候衣襟禁不住救济济济一堂
/ / /
B.
丞相拯救散文大散关千载载歌载舞
/ / /
C.
皮塞边塞柏林柏森森颦蹙捷报频传
/ / /
D.
隔壁葛布绵薄锦官城射中难分伯仲
/ / /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②两朝开济老臣心夕济兮西澨
A.
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也相同
B.
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不同
C.
两个“顾”不同,两个“济”相同
D.
两个“顾”不同,两个“济”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书愤》写于陆游失意之时,所以诗中多愤激之情;而《临安春雨初霁》则主
要反映了他旅居京城、寄人篱下的孤寂之感。
B.
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
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C.
作者在描述山川景物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使一景一物
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
D.
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
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里素质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1024
月日,随着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倡议设
立的亚投行的筹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B.
于敏院士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的建议很快被中央采纳,对我
国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C.
多种因素叠加,致使法国成了欧洲最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家,多次刊登引起
宗教争议漫画的《沙尔利周刊》即为一个“爆点”。
D.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实现供水区域全面覆盖,大大缓解了山东半岛和鲁北
地区灌溉困难、城市缺水的问题。
5.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
盛的地方
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
和蜀汉.“开”开创,“济”扶助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
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小题,共分)
330.0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第1页,共8页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首诗歌都有“空”“自”二字,试体会其各自流露的情味。
两首诗都歌咏了诸葛亮,但寄寓的个人情感各不相同,请略作赏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
游幸长杨官而作。
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8.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台城
①
韦庄
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②六朝:指吴、东
晋、宋、齐、梁、陈。
本诗题咏台城,也有凭吊六朝古迹之意,诗中“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含义隽永,此句
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加以赏析。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小题,共分)
345.0
9.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陆
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
结;。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______
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10.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幅画面,前两幅已写出,请续写后两幅。要求:
()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燕子的神态动作;()想象合理;()每幅画面的
123
字数不超过个字。
35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①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
年(公元年)。
761
画面一:草堂书斋非常低矮狭窄。燕子唧唧喳喳地飞来,在熟悉的地方筑巢育雏。
第2页,共8页
画面二:燕子从江上飞到屋内,又从屋内飞到江上。一时间,燕子频繁地飞来飞去。
画面三:
______
画面四:
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
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
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
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圏,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
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
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
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
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的世界,“因
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
一味。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
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
.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
.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
.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如鱼得水充满生机吹毛求疵颐指气使
B
.得心应手充耳不闻求全责备颐指气使
C
.如鱼得水充满生机求全责备横加指责
D
.得心应手充耳不闻吹毛求疵横加指责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
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
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
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
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2. 3. 4. 5.
BDACC
6.
()本题考查“空”“自”二字的意蕴,《蜀相》中“空”“自”表现景物的特点,
1
写出了美好的事物无人欣赏的冷清,借环境的寂寥来表现诗人的感受;《书愤》里的“空”
“自”突出诗人今昔变化,过去意气风发,一腔豪情。而今衰鬓先斑,表达诗人年华易
老、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此题,需弄清诗人描写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蜀相》借诸葛亮来感伤
2
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其中既有对诸葛亮所建功勋的仰慕,又有对其“出师未捷”的惋
第3页,共8页
惜;《书愤》意在借诸葛亮自况,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矢志北伐,建功立业。
答案:
()《蜀相》中“映阶碧草”虽春色盎然,却独自泛绿而无人来赏,“隔叶黄鹂”虽
1
鸣声动听,却空自宛转而无人来听。“空”“自”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寥冷清,景中融情,
流露了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的独特感受。《书愤》中“空”“自”写出年华已老,
却空留一腔守边御敌、收复失地的壮志,流露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2
《书愤》则以诸葛亮自况,表达了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蜀相》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
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
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
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
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
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
《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
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专程来访,而不
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
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
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
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
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
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
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
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
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
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
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
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
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
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
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
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
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
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
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
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
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
234
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
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
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
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
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
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
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
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
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
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
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
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
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
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
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
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
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
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
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
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景手法,
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
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
!
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
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
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
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
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
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
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
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
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
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
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
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
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
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
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
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
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
厚,显然得力于杜甫。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
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7.
7.
()先回答景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景物描写的作用有:营造了…氛围;烘托了人
1
物…的心情;渲染了…气氛.然后再分析首句的作用:为下文…
()结合注释全面分析,联系背景,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诗人,一心抗金救国.再
2
结合最后“当年悔草《长杨赋》”有“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愤慨.
译文:
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
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
中十分沮丧灰暗.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
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
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早
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
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
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
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
了解,任用(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献
策呢!
8.
8.
()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1
意境情感来分析.在赏析炼字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二要关注修饰语,三要关
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词类活用,巧用修辞格的词语等).“鸟空啼”的
“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
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
2
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
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
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
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答案:
()①“空”字用得最妙,(分)在此句中有“空自”、“徒劳”等意,(分)台
111
城经过历史变迁,六朝像梦一样地消失,只剩下鸟儿空自寂寞地叫着.(分)一个“空”
1
字传达出诗人历史兴衰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凉.(分)
1
()这首诗主要采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分)诗歌罗列了江雨、江草、鸟、台
21
城柳等意象,营造了朦胧凄清的意境氛围.(分)作者怀古伤今,抒发了对历史变迁
1
的感慨,以及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分)
2
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
悲切切.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赏析: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
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
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
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
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
第7页,共8页
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
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
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
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
出欢快的啼鸣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
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
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
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
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
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
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
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
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
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
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
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
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
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
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
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
法,仍可以借鉴.
9.
9.
读王维,孟浩然,你体会了什么叫寄情山水
10.
只见衔着泥的燕子有时忙乱中松开嘴,泥点掉下来弄脏了主人的琴和书。另一些
喂雏的燕子迅速地追捕和接近飞虫,不时碰着草堂主人的身体。
11. 12. 13.
DCB
第8页,共8页
本文发布于:2023-10-19 06:2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7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