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而不尽的柔情———试析徐志摩诗歌
《山中》
作者:朱慧妍,黄德志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
摘要:《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描写和抒情,表达
出作者徐志摩对昔日恋人今日好友林徽因的无限思念与怜爱之情,将情感在“静”中自然流露,
感情深沉而内敛,读来令人动容。
关键词:徐志摩林徽因爱情诗
1931年4月30日,徐志摩的《山中》一诗发表于《诗刊》第二期。这是一首以四行节
(quatrain)为特征的英国民谣体(Englishballad)体裁的抒情诗歌,全诗的韵脚为“abab”,
后被收录进《猛虎集》。此诗是作者徐志摩为病中的好友林徽因而作。在赏析此诗之前,我们
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创作此诗时的心境。
《山中》写于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写给林徽因的。当时作为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在
香山疗养肺病,徐志摩去探望她,看到了昔日的恋人憔悴不堪的病容。回到寓所后,在月色笼
罩的一片深夜的静谧之中,徐志摩写下了这首情感真挚的诗篇来表达自己对曾经的恋人如今的
好友的一种高于友情又异于爱情的细腻情怀。
但是为何单单以《山中》为题,在这首小诗背后是一种何等的“山”中情呢?
动感画面美跃然纸上,与开头的静结合,形成完满的构设,一种岁月静好的柔情荡漾在文字之
间。
作者所勾画的庭院的整体感官效果和诗歌里的“山中”是一脉相承的,整体的构架最终也
是为了浑然一体的情感抒发而服务的。
在第二段中,在纯粹的想象之中,作者自问自答,山中夜景应该是与庭院里一样,有月、
松,也有静,但是山中的静却是更为深厚,更为庞大。虽然处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作者和自己
昔日的恋人如今的好友都享受着同样时间下同样的环境氛围。可以想象,诗人此时自己看到的
景色,他心中爱慕的人也同样看得到,有一种“明月虽同人别离”之感,在这样的夜晚,此刻
二人又同景相对,较之白日的热闹清晰,反而更能进一步地牵引出人内心暗含的情愫。
整个第二段沿袭了第一段的景物和风格,在大体上没有偏离,又很自然地以作者自己的幻
想过渡到山中,引出诗题《山中》。
三、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情感态度
关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感态度,首先要回归到二人的相遇过程。1921年秋天,徐志摩在
伦敦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并与她交往甚密,二人很快情投意合,彼此欣赏。徐志摩自己也在
《猛虎集·序》中写道:“整十年前我吹着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
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③“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在这里就是指的林徽因。
包括徐志摩后来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也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
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④随着二人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当时
已为人夫的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爱慕愈加浓烈,想与自己心中女神相恋相守的想法也愈加迫
切。于是在1922年3月,当时已经结婚的徐志摩向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
们不应该继续他认为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1922年3月,徐志摩与张幼仪已经
办好了离婚手续,可此时的林徽因也已随父林长民回国。在感情中她已然做出了选择,她没有
去告别,只给徐志摩去了一封信:“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
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
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很快,徐志摩也于同年10月回国,想要追
随自己心中的爱人。但此时的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婚事已是有了成言,徐志摩想与林
徽因结秦晋之好的愿望自然落空。虽然事后徐志摩与京城名媛陆小曼(陆小曼当时还未与丈夫
王赓离婚)相恋,陆小曼与王赓离婚半年后与徐志摩结婚,林徽因也遵从着梁、林两家长辈的
安排嫁给了当时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但是徐、林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在当时世人
看来并不是特别能理解的超友情的深厚情谊,并且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达到一种完满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16:4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23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