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
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
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
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是小编收集整
理的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1
1、《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
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
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
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
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
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
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
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
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
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
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
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
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
的字眼——“方向”上。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为自我写照而渴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的
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
摩的诗中,“云游”的形象多带有虚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
“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
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孤单的韵味与此
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
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
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
大苦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
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
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
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没有怀
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与幸福的许诺。
此诗显然受欧洲商簌体的影响,商簌体系14行诗的音译
(Sonnet)。欧洲14行诗大体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业14两
种,当然,后来变化者大有人在,如弥尔顿、斯宾塞等。其中的区别
主要在韵脚变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
abbaabbacdedde,而莎士比亚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
ababcdcdfefgg。此诗前8行的韵脚变化是aabbccdd,后6行与英
国14行诗相一致。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
更倾向于音乐美。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同时,中国
传统诗词本有入乐之事,诗与音乐固不可分。诗人对古文颇有根底,
同时在欧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
派诗人推崇备至。华滋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
中并不少见。“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诗作中的痕迹。《云游》是一首中西合
璧的好诗。
3、《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
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
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
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
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
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
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
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
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
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
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
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
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
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
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
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
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
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
另一个视角吧!
4、《生活》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赏析: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
刊第2卷和3号,署名志摩,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好的诗都是用真诚和生命写就的。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
术的美不仅是作家艰苦劳动的结果,也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
至牺牲为代价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样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难”。“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
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诗人在全诗一开始便以蓄愤已久的态度点题
意义,但在“生活”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组合起来,强化了“生
活”的否定性性质。诗虽小,却如七宝楼台,层层叠叠,构成一个完
整的精美的艺术世界。
我们应该突破语义层,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和痛苦的诗人心
心相印。面对生活的种种丑恶与黑暗,诗人拒绝了同流合污,毫不犹
豫地选择了在其中挣扎;挣扎就是抗争,挣扎需要力量和勇气,而面
对强大的不讲完善与美的对手的挣扎命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这
种挣扎除了需要与对手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之外,还必须面对来自自己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赏析:
①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
12号,属名徐志摩。
《黄鹂》这首诗最初刊载于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
卷第12号上,后收入《猛虎集》。诗很简单: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
里飞来,掠上树稍,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
烁,“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热情。”于是招
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小心翼
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
飞走了: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这首诗意不尽于
言终。如果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获。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寻找它
的“暗寓意”(《美学》第二卷,13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
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
指出徐志摩诗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艺不无裨
益。因为诗人对于各种“主义”腹诽甚多。早在1922年的《艺术与人
生》一文中,他就批评中国新诗表面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
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成功地发明了没有
意义的象征的象征主义。其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什么主义,却没有人再
敢称它为诗了。在后来写就的《“新月”的态度》(1928)中,他又
对当时文坛上的13个派别大举讨伐之师。然而腹诽归腹诽,在具体的
艺术实践中,他还是兼收并蓄,广征博引,真正“把创格的新诗当一
件认真事做”(《诗刊弁言》)。所以他的诗并非千人一面,一律采
取单调的直线抒情法,而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
完美的艺术效果。《黄鹂》中象征的运用,便是一个明证。
指出《黄鹂》是一首象征的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
鹂”形象具体的所指。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漫漶不清了,但也并
非无迹可寻,甚至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
自有东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
视为畏途。
可又有谁知道诗人心中的滋味呢?由是观,我认为“黄鹂”的形
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而徐志摩们也只能无
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有人
认为“黄鹂”的形象是雪莱的“云雀”形象的再现。若果此说成立,
那么我想也是反其意而用之。《云雀》中那种张扬挺拔的热情在《黄
不论爬的是高山还是低洼,
不问深林里有怪鸟在诅咒,
天象的辉煌全对着毁灭走;
只图眼着过得,裂大嘴打呼,
明儿车一到,抢了皮包走路!
这态度也不错!愁没有个底;
你我在天空,那天也不休息,
睁大了眼,什么事都看分明,
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运命?
说什么光明,智慧永恒的美,
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受罪,
就差你我的寿数比他们强,
这玩艺反正是一片湖涂账。
赏析:
①对于1931年7月19日,初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
署名志摩。此诗原名《一片糊涂帐》,是徐志摩最后一篇诗作。
在徐志摩写完这首《火车擒住轨》后,他人生的旅程也差不多走
到了尽头,其中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的确一言难尽。在情爱方面,
先是与林徽音相恋的风言推波于前,后又因陆小曼一事助澜于后,而
森咄咄逼人的气势,为下文读者看过山、过水等作好心里的准备,读
者可能会问,火车在黑夜里奔,到底要奔到哪儿?是否有尽头?于是
紧接着开出了火车经过一系列地方的名单:“山、水、坟、桥、荒野、
破庙、池塘、村庄、小站。”这些地方总摆脱不了黑夜的阴森给它们
染上的色彩。如“陈死人的坟”、“冰清的小站”,同时又以听觉效
果来强化这一阴森的气氛。“听钢骨牛喘似的叫”、“群蛙在黑水里
而且也体现了长期的智性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已突然澄清。一方
面是久已因扰心头的纠结与苦恼豁然解开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另
一方面则是问题的答案以无答案为结局。
这一悖论使得星星能以旁观者的姿态来俯视世间:“说什么光明,
智慧永恒的美/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受罪”。当人们总是赞美星星,
总是把星星说成是光明的使者时,它对自己不能支配命运的慨叹便具
有了反讽的性质。后面一句极富隐喻性质,为何在同一条线上受罪的
确切含义并没有说明,“受罪”的具体含义也没说明,但是其中表达
出的对生存的困惑使其具有诗与人生的内在张力,一方面,“受什么
罪”“为何受罪”的疑问在读者心头盘绕,对“罪”的理解天上地下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象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光,一分钟。
赏析:
①写作时间小详。发表报刊不详。
一天到晚老“想飞”(同名散文),总想“云游”(同名诗歌),
总是以忘情而淋漓尽致、潇洒空灵的笔墨写他所向往之“飞翔”的徐
在这里,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
小而可怜:不再是“壮飞”和“云游”的奢望,而只是“一分钟”的
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
作者接着以破折号强调并刻划出一幅令人终身难忘的画面:一个
小孩——“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
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
后可怜巴巴地被挤兑成“一条缝”似的狭窄的时间的短暂的时间。作
者明显有意识地在句子排列上注重视觉效果的强调,整篇诗歌呈现出
“倒三角形”(B)的形状。“缝”、“光”、“钟”排成整齐而局促
的一条线,“一分钟”的“钟”最后孤零零地单独成行……所有这些,
都不难见出诗人独具的匠心和深刻的寓意,足以让读者想见追求光明
与“阔的海空的天”之艰难,又充分揭示出此种追求对于人之必然而
然的“天性”性质。
8、《呻吟语》
我亦愿意赞美这神奇的宇宙,
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有忧愁,
象一只没挂累的梅花雀,
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
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
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
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
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
真正的呻吟语:对爱的痴迷、疑惑及旦旦信誓在呻吟般的文字间迂回。
这首《呻吟语》反从呻吟中脱颖而出,(诗题与诗行的悖离形成的空
白本身就留给了读者回味的空间。)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文字的圣
殿中。他如此虔诚的唱道:“我亦愿意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
意忘却了人间有忧愁,/象一只没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
昏时跳跃;”这个圣殿其实是他自己爱的美梦所造:“假如她清风似
的常在我的左右!”至平至淡又至真的一句,透露了琐细现实中真爱
之不易和艰难。如果生活能象人们理想的那样,“我亦想望我的诗句
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我愿意”是实现
于“我想望”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上的。用词之精确正是诗人诗思意线
清澈的体现。“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最平凡的人的愿望都非现实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赏析:
①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
增刊》,署名徐志摩。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布尔乔亚”诗
人——徐志摩,不用说对美好事物的遭受摧残和被毁灭是最敏感而富
于同情心的了。诗歌《苏苏》也是徐志摩这类题旨诗歌中的佳作。此
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构思的奇特。它写一个名叫“苏苏”
的痴心姑娘之人生不幸遭际,却不象一般的平庸、滞实的诗歌那样,
详细叙写主人公的现实人生经历,以写实性和再现性来表现主旨。而
是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以极富浪漫主义
占全诗四个时间流程的四分之一。苏苏生前,痴心纯情,美丽如蔷薇,
然而却被人间世的暴风雨无情摧残致死;苏苏死后,埋葬在荒地里,
淹没在曼草里,然而,灵魂不死,荒土里长出了“血染的蔷薇”;蔷
薇一度受到了宽厚仁慈的大自然母亲的温存抚爱和滋润养育,并暂时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清露的滋润”、“晚风的温存”,“长夜的慰
安”,“星斗的纵横”……挚爱着自然并深得其灵性的诗人徐志摩寥寥
几笔,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满蕴深挚情怀的自然意象,写出了大自然
颗明星》的格律形式略有些不同,这两首诗不但第二,第三句相同,
就连第一、第二句也基本重复,即“ab;ba;”式。在《苏苏》中,
循环往复中暗蓄着递进和变化,尤如在盘旋中上升或前进,步步逼近
题旨的呈现。只有在第四节,格律形式上表现出对徐志摩来说难能可
贵的“解放”。第二、第三句并不相同,而且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
这也许一则是因为如上所分析的表达“攀”这一动作的一再延宕所致;
二则,或恐是徐志摩“意溢于辞”,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而顾不
上韵律格调的严格整齐了。这或许可称为“意”对于“辞”的胜利。
当然,因为有前面三节的铺垫和一唱三叹的喧染,也并没有使徐志摩
最后的直抒胸臆显得过于直露牵强,而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了
题,直接升华了情感。
10、《残破》
一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四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赏析:
①写于1931年3月,初载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
期,署名徐志摩,后收入《猛虎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而机
毁人亡。诗人正值英年,非正常的辞世,可以说他的人生是残破的;
回过头来看,他死之前几个月发表的诗作《残破》恰成了他自己人生
的谶语。诗人人生的残破,不仅指在世时间的短暂及辞世之突然与意
便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别的人都是在睡梦中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黑暗、
寒冷、凄惨甚至恐怖的漫漫长夜,而他却坐着,他肯定是因为什么不
顺心的事而长夜难眠,而长夜难眠不仅不能消解或逃离不顺心,反而
使他感受到常人看不到的夜的阴暗与恐惧,于是他自然而然多了一份
对生活和人生的反省和思索。显然,作为一首抒情诗,就不能把这个
画面理解为写实;既然它已经作为诗句进入全诗的总体结构中,进入
一致的力量摧毁了美丽:“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斜靠着晓风,
万种的玲珑/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白莲”象征着美好
的爱情,美好的理想等等一切人所追求的、高于现实的事物。白色的
莲花,在晨风中袅娜地盛开,亭亭玉立,并且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她
美丽却不免脆弱,唯其美丽才更加脆弱,她需要露水的滋润,她需要
阳光的抚慰。可是,“我却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我”无法保
护她、实现她,结果她只有死亡。
美好东西的毁灭是特别让人触目惊心的。人生如果失去了理想和
追求,就象大自然失去了鲜花和绿色,一片荒芜;在这种条件下,人
要想生存,或者说只要存在着,人就如生活在黑暗中的老鼠一样猥琐、
毫无意义。
诗题叫“残破”,世界残破得只剩下黑暗、恐怖,而人也只能活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
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
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
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
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
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
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
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13:2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2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