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古代诗歌五首

更新时间:2023-10-14 01:10:2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14日发(作者:东尧叟)

王老师教我学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一、关于主题:

1《观沧海》——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昂扬奋发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

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

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

无比热爱之情。

4《西江月》——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

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通过自己的

闲适之情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5《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

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名句赏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建功立业的宏

伟抱负。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人从初日残夜,岁末气暖中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于冬天捕捉春意,情生景中,意

在言外。以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

的哲理:新事物是蕴含在旧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一“争”一“啄”,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

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象。

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

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

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6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1

王老师教我学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三、阅读理解:

1《观沧海》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看海的地点是碣石山,“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从两个“若出”可以看出“日月”“星汉”写的是虚景。

2)说说本诗写景的特点:

——(实景)诗人先从大处落墨,渲染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再写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色,以

山岛树木的点染烘托,表现大海的浩瀚壮阔,美丽多姿。

——(虚景)目睹山河的壮丽,更加激起诗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想象,以沧海

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既是写景的高潮,

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本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之景和自己的伟大抱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做到了情

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含蓄而又给人以启发,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

3)找出和本诗有相同意境的诗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次北固山下》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

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有恢弘阔大之感;而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一

个“正”字就兼有“顺”与“和”的内容,写景极为传神。

2)本诗前后是否脱节?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

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眼观异乡风物,自然会勾起对故乡的思

念,所以并无脱节之感。

3)与本诗有关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钱塘湖春行》

1)说说本诗的结构特点:

——本诗首联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尾联先写景,再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白

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结构巧妙。

2)诗中的早春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春水初平,早莺飞鸣,燕子衔泥,春花初绽,绿茵浅草,走马观花,垂柳遮拂,把早春

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一“早”一“新”在意义上互相

生发,“早莺”试唱、“新燕”筑巢,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情景交融。

——“乱花渐欲迷人眼”,可见这春意是在蓬勃发展中的,并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很快地就

会姹紫嫣红开遍,即将出现在人们眼中的将是浓妆艳抹的西湖。

2

王老师教我学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4《西江月》

1)词中第一句的“别枝”是什么意思?“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的?

——指树枝。

——不是专写一物,这是互文的修辞,是说“鹊”和“蝉”都是既“惊”又“鸣”的。这两

句应译为:半夜时分,明月朗照,,清风吹拂,树枝上,喜鹊和蝉儿被惊起、鸣叫。

2)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

——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

3“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忽见”可以避雨之处,有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5《天净沙 秋思》

1)第一句中的三个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枯”“老”“昏”三个形容词点出了秋末时令和薄暮时辰,给萧瑟的秋景造成更加暗

淡凄凉的气氛,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2)为什么要有“小桥流水人家”这个景物?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呈现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给人以村居安逸的感受。安居“小桥流水”环境中的“人家”和在

远方奔波、漂泊不定的游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触动他的思乡之情。

3)文中共写了九种景物,作者是怎样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九景,又在名称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

上了鲜明的个性,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下,构成了一个有机体。作者

通过旅人的所见所思,把客观分散的景物与天涯游子的悲秋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表现悲秋怀

乡情怀。

——这九种有形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

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更能表现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如“小桥

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就成为了“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

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这就是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

4)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点明主旨。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

背景写充分了,主体也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互相映衬的妙用。

5)请写出有关“秋”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6)请写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01:1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1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