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徐州市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
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
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离愁之沉重的字“________”,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
要出发,这里的“烟波与风雨”指的是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①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初”、“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
在何处。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①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展现的场景。
(2)诗作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②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
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
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
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
明·范钦
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沂yí:超越极限。野寺:野外庙宇。菰蒲gū
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洞壑:
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破阵子”是本词的, 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临泛
①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②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
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
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古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庐”指的是________,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
语句回答________。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的含义。
19.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
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
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
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
又不可言传。
20.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
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
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
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
又不可言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2.D
解析: (1)行;喜爱
(2)D
【解析】【分析】(1)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
描绘景致。一路上,诗人在湖青山绿,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
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表达了
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此可填写作答。
(2)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故选D。
故答案为:⑴ 行 ; 喜爱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
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从
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
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赏析诗歌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
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
3. (1)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2)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
别之情;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
【解析】【分析】(1) “载”字,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
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表意最能传神。“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意思
是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烟波与风
雨”既指自然界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
(2)诗歌前两句通过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三四句直写离别。第三句说不管
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
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
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
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故答案为:⑴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⑵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
之情;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句的理解,要准确理解诗歌的
大意,结合具体的意象和句子进行理解。
4.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
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
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
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
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景象。诗
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
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
了。(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
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
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景象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5. (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
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
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
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
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
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句的内容和作用。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
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
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
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2)
考查表现手法的类型及所抒发的感情。“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是写静:写水面平
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
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的写动。结拍写
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
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答作用时一定要
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
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
淡远的春景。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
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
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
色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点评】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
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
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
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
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6. (1)初:刚刚。暖树:向阳的树。
(2)“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
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解析】【分析】(1) “初”是“刚刚”的意思;“暖树”意思是“向阳的树”。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
泥。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
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
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据此可作
答。
故答案为:⑴初:刚刚。暖树:向阳的树。
⑵“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
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内容进
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
的情感,结合题干的要求体会词语的运用。
7. (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
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
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从描写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音律、节奏)角度分析。“蒙蒙”,
描绘出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描摹
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
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
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
喜雨之情自见。
故答案为:⑴“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
动的声韵之美。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
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⑵ 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
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
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8. (1)示例:凶猛的敌军似黑云翻滚,向我孤城逼压而来,大有城倾墙摧之势。然而,
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铠甲熠熠生辉,将士气宇轩昂,正准备迎
击来犯之敌。
(2)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
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
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
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要抓住“黑云”、“甲光”、“金鳞”等意象。例如:敌兵像黑云一般压向
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着将士们的铠甲,一片金光闪烁,正准
备迎战来犯之敌。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的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识和信任,誓死杀
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示例:凶猛的敌军似黑云翻滚,向我孤城逼压而来,大有城倾墙摧之势。然
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铠甲熠熠生辉,将士气宇轩昂,正准
备迎击来犯之敌。
⑵ 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
报效朝廷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注
意诗句在的意象,要结合诗句的原义,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在语言上力求生动
形象,言辞优美,运用一定的修辞。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语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
答的切入点。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联想诗人用典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体
会诗人的情感倾向。
9. (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
花儿。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开朗宽松的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
尾联“秋怀”一词,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
美,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
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能力,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
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青枫初着花”的意思是:青色的枫叶就像刚开了
花。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枫叶初着花就像树上开出了红花。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
想情感。从“客帆和月宿蒹葭”可以体会出诗人漂泊他乡,有着淡淡的思乡之情。“云过疏雨
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这些语句展现了一副清新
幽静的美景,此时作者的心境豁然开朗,“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此时作者
的愁绪已随风飘散。
故答案为:(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
红红的花儿。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开朗宽松的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
尾联“秋怀”一词,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
美,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
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点评】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
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10. (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11. (1)喜悦(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行不足
(2)“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
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尾联略写
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
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
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以“行不
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故填写:行不足。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句能进行赏析的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
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
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
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故答案为:⑴ 喜悦(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 ; 行不足
⑵ “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
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句能进行赏析的能力。注意名词字词的修辞方法及写作方法,
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12. (1)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
“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
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
弟。
13.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
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
时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4. (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
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15. (1)幽静(澄澈、空明、凄清);《桃花源记》
(2)表达作者对悠闲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澄澈空明自然的喜爱、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
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末联含蓄体现)
16. (1)词牌名;豪放
(2)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
的无奈、悲愤。
17.B
解析: (1)B
(2)赏析:在广袤的沙漠上,一缕轻烟直上,没有一丝风,长烟显得孤独无依。长长的黄
河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这两句诗用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一个
“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
惟肖。
18. (1)简陋的房屋;心远地自偏。
(2)“悠然”写出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心境。
19.B
解析: (1)建造房舍
(2)B
20.B
解析: (1)建造房舍
(2)B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就是平时注重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熟记。结
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诗人从
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以此来体现自己悠闲自得的
恬淡心境。故B选项不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⑴ 建造房舍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重对诗歌中重点
词语的熟记。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
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主题把握进行辨析。
本文发布于:2023-10-14 01:0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16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