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全文5篇)
第一篇:观察物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
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
学生观察熊猫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
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
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
状是不同的.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
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
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践,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1、具体实物的观察
2、观察、体验
师:课件出示玩具小熊猫,仔细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这只熊猫
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学生1:我看到的是熊猫的前面,有两只耳朵、
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张嘴巴。学生2:我看到的是熊猫的后面,有两
条腿、一条尾巴和两只耳朵。学生3:我看到的是熊猫的左面,有一只
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学生4:我看到的是熊
猫的右面,也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把你们看到的熊猫的样子画下来。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画画从正面、右侧面、左侧面、背面的熊猫图片,画完后组内
交流欣赏,看看不同角度的熊猫的形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画得也很好。现在请
你们根据这几幅图画商量一下,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讨论片刻后交流。
生1:为什么同一只熊猫画出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生2:因为我们观察得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师:对,我们观察物体时所处得位置不同,也就是观察得角度不
同,那么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进一步体验:每组学生围绕熊猫一周,在正面、后面、侧面等各
个位置停一下,体验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观察、想象
①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
画出来看一看。(学生想了片刻之后,开始动手画形。其中有少数学
生的想象是正确的。)②验证:然后拿起熊猫从下往上实际观察一下,
验证自己的想象,看谁的想象最接近。【那几个想象正确的学生非常
兴奋,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法指导:在观察之前,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然后再实际观察,验证
自己的想象。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眼睛变得越来越厉害。③练习:
a.、课本: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b、课件习题第1题:下面6个杯子的形状,分别是哪6个小朋友
看到的,知道吗? c、观察两幢房子。【通过练习,能正确辨别从不同
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些练习,需要学
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移位”,即假设自己在物体的哪一方,会看到
哪个图形,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4、简单几何形体的观察
师:请同学们把熊猫放回盒子,然后观察手里拿的盒子,你发现
这个盒子是什么立体图形?生:是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六个面。
师: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
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样看到两个面?学生观察活动,交流
汇报: 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可以站在尖角的地方
生:最少能看到一个面,可以正对着一个面。有6个位置可以看
到一个面。生:隔着一条边,就可以看到两个面。
【这样观察,为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感知。】
(三)想象:下图是一个从上往下看的物体的形状,根据你的经
验,你能想象它是什么物体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举出:井沿、洗衣机、饮水机等等。
【师在学生联想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其他物体,如砚台、各种产
品、月饼、装有袋子的VCD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也
不同。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
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
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熊猫作为观察
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
么同一只熊猫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
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熊猫一周,观
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
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
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
察长方体盒子,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
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么看到两个面?
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比如,12条棱,
8个顶点等知识点,但这些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
为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
材。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
侧面观察熊猫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
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熊猫实际观察一
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
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层次是例2中出示从前
后左右,观察带位的玩具猴,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
者的位置。第三层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想想做做通过比一比、
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
制定了如下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的形状正确地判断
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在与他人合作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情景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4、教学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
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我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在课前仔细观察一下教室。并为学生准备小猴、图片、茶壶等
出示例题1中的两张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交流的认识,
进行迁移,根据照片的不同之处,区分出哪一张是在前面拍的,哪一
张是在后面拍的。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以此
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第二环节,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
玩具小猴。
这一环节是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探索
性学习,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的理念。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
下几个层次:
1.学生观察。学生四人一组,先自由观察固定的玩具小猴,简单
交流发现,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结果。接着请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观
察方法进行观察,让学生模拟拍照,记住自己的观察结果。多媒体展
示出4张照片,请学生联系自己的拍照结果,找到相应的照片。
2.交流辨别。学生活动后,分别组织在前后左右观察的学生说一
说自己寻找相应照片的依据,也就是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结果。其中
要注意区分左右两人的不同之处。
第三层次《认茶壶》是节课的重点,我分为以下几步: 《1》画
一画
组长拿出茶壶放于桌中央,学生自行观察,画一画你看到的形状。
《2》找一找
组织作品展,找找你和同学作品中的相异点。《3》连一连
做95页第3题,连一连实物图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
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
养了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
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课
外延伸题: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从前、后、左、右观察家中
一只茶杯,并把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课的知识
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物体
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各位评委,以上就
是我对本课的说课,这只是我的一种预设,课堂千变万化,预设结果
如何,只有结合学生和课堂实际,希望各位评委给我一个实践的机会,
谢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
娟(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
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
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
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
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
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
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
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
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
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
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
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
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
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偶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
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
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站到小明的位置上,看看小明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再到小红、小
芳、小亮所站的位置看一看。(2)想一想:请学生静静地想一想上图
中的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2.运用表象(1)说一说:教
师在黑板上分别贴出四个不同侧面的熊猫图片,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
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相应的图片下板书四位同学
的名字。
(2)辨一辨:课件任意出示上图中的一张熊猫照片,判断是哪个
座位上看到的,请快速站到相应的座位旁。3.自主迁移 找一找:除
了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观察,你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又
会看到什么?(例如,从上面观察,看到熊猫玩偶的头顶。等等)
4.反思提升(1)启迪反思: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
归纳提升: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板书: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
拟、方法迁移、想象推理等形式,帮
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观察者与熊猫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较好地
实现由实物到形状图的转化,明确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
系,进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连一连(1)课件出示下图:(教
材第68页“做一做”)
(2)观察推理:图中的四位同学看到大卡车的哪一面?分别是右
边的哪幅图?(3)独立解答:学生各自在书上连一连,然后汇报,同
时课件显示答案。2.站一站(1)自由观察:每组组长将桌上的熊猫
玩偶换成茶缸,每组同学围着茶缸走一圈,边走边想每个位置观察到
的茶缸形状是怎样的?(2)活动判断:课件分别出示茶缸前、后、左、
右四个不同位置拍的四张图片,学生想一想在哪个位置上能看到这一
面,就马上站到相应的位置。3.填一填(1)课件出示下图:(教材
练习十六第4题)
(2)想象推理:有三名学生分别站在3个序号所在的位置,为天
安门城楼拍照,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个位置拍的,请把相应的序号
填在括号内。(3)交流汇报:学生回答后显示照片的序号。4.猜一
猜(1)课件依次出示:电脑的背面图、盘子的底面图、茶壶的顶面图、
兔子的背面图、储蓄罐的侧面图、闹钟的正面图。(2)大胆猜测:可
能是什么物体?分别是物体的哪个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情
境中激活经验储备,经历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猜测、
合情推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体验,
学会数学思考,感受数学美。
(五)全课总结,迁移延伸 1.畅谈收获 2.小结延伸 同一物体,
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今后在看待事物时,不
能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样只凭某一方面的了解来判断,这是不
准确的,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观察,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第二篇: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军寨小学胡星星
成功之处:
1、开始以盲人摸象的故事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
鸣。
2、接着展示一个物体的不同面,便于学生更好地从不同位置观察
物体。
3、以具体的人和物为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存
在,并且理解起来更加简便。
不足之处:
1、讲课时语速太快,学生不能很好地作出反应。
2、在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不能很好地配合,以致任务不能及时
完成。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控制语速。
2、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该给予指导。
第三篇:观察物体
观 察 物 体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特,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
看到的形状是不
同的。会简单辨认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侧面)
师:你们猜老师会看到模型的哪一面?(上面)
思考:为什么同是一个长方体的物体,他们看到的形状会不同呢?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观察后说一说。
(1)小组观察实物小汽车,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
么部位?
(2)交流观察结果。
(3)观察课本的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淘气和笑笑也在观察同一辆车呢。大
家看他们分别看到了车的什么部位?找一找是第几幅图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淘气和笑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4)师进一步引导讨论。
师:淘气很想到空中看看,汽车又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看看自
已准备的小车。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下面)
请拿起桌上的小汽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谁来说说我们怎么去观察一个物体。
三、发展性练习。
看一看,画一画:回家后,根据桌上的茶壶,结合自已的观察把
自已的观察结果画在纸上。
一、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
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
次看礼物的顺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可以让
学生蹲着、跪着、站在地面上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这样不仅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逐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明由远到近
观察看守人小屋周围景物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
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
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
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
作、交流的习惯。
三、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小组一个或两个小包装盒(如牙膏盒、药盒等均可)。
教具:教学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观察兴趣
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初步感知观察物体的范围和观察的高度有关。)
2、活动验证刚才的猜想。请一个同学上讲台上观察讲桌上的物体,
下面的同学同位之间,合作观察,在桌上放一自带学具(牙膏盒等包
装盒也可)。在不同位置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说一说各自看到的物
体形状。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小组汇报交流。
3、观察教材P56的主题图,利用情境教学。
(1)奇奇10岁生,他家的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礼物。
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2)教师出示与书本外形相同的礼物,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礼物
的特征。
(3)小组讨论,请按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书上标出结果来。
(4)交流分享探究学习的体会,小结:
观察点的位置越低,所观察到物体的范围越小,观察点的位置越
高,观察到物体的范围越大。
二)、观察物体与观察的远近有关
1、请与同学交流,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另外的经历?
出示旅游图片,让学生观察说出照片的拍摄位置。小组讨论交流
完成。
2、“说一说”教材P57,比较两幅图,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
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越()。
3、“试一试”教材P57,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
看到的树的范围。
4、小结:观察物体的时候,观察点距离观察物体越近,观察到的
物体越大,观察景物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距离被观察物体越远,观察
到的物体越小,观察景物的范围越大。
三、体验——展现创新能力
1、完成《观察物体》导学单第3题。
3、同学们的学习真棒!老师朗诵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作为奖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联系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想一想,与我们这节课“观察物体”有什
么联系吗?
四、板书设计
节日礼物
观察位置观察对象
低―――高范围扩大远―――近范围缩小
第五篇: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让学生体验角度不同看到
的物体的形状也
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
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使学生初步具备
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学生背面照片
师:同学们,一天放学后老师看见有位同学在悄悄的给我们的教
室打扫卫生,你们猜
2.出示天安门照片
师:同学们,这是哪里啊?(天安门)天安门是我们祖国的标志,
是我们民族的象征。问:都是天安门为什么这两张照片却不一样呢?
(因为拍照时站的位置不同)师:同学们看的真仔细啊!用眼睛认真
仔细的看就叫观察(板书:观察)
3.引出课题
问:通过刚才观察同学和天安门的照片,你发现了什么?(指3
人说)
生: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形状也不同。
师:大家说得真好啊!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我们实际上只看的
了它的一个部分,所
以要知道这个物体的样子,就要从不同位置观察它,要看它的全
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课题)
二、亲身实践,探索新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出示福娃照片),你们认识它
们吗?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
1.确定方位,本位观察
师:请同学们想想你坐在福娃的哪一面,并和小组里同学说说你
看到的福娃是什么样
师:先请前后换座位的同学说说吧!(指2人说)
师:现在我们请左右换座位的同学说说,你们看到福娃的样子一
样吗?
预设: 1.一样
2.不一样
师:请刚才汇报福娃四个侧面的小组中,左右两侧的同学拿着福
娃上前,(脸朝黑板站
着)分别说一说站在福娃的哪一侧,看到福娃的样子是哪一副图
片。
问:同学们,他们从左面和右面看到的福娃的样子一样吗?(不
一样)
哪里不一样?(从左面看福娃,它的脸朝左;从右面看福娃,它
的脸朝右)师:你们说的真好啊!请小组同学下座位看看是不是这样
的。
3.全面观察
师:同学们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福娃的一个面,要想
看到它的前后左右四
个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
生1:可以围着福娃转一圈。
生2:还可以拿着福娃让它转一圈。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
全面观察一下小组的福娃吧!
三、进入情境,强化感知
(课件展示)
师:下面让我们跟随几个人物去观察物体吧!
1.我们先跟随阿姨的小汽车去看一看!出示自然博物馆外面照片!
师:同学们在观察恐龙呢!你能分辨出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分
别是什么样子的吗? 师:观察完恐龙,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有在观察什
么?
出示熊猫,大象,课本加深感知和理解。
2.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海绵宝宝给我们带来什么挑战?
同学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很多熟悉的物体都是我们
观察的对象!看,小朋友们在观察课本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7,
连一连。
3.让我们跟随小熊维尼去看一看.师:你能判断出我们看到的是
小熊维尼的哪一个侧面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问:你是如何
看出这是它的右面的?
生1:它的脸是朝右边。
生2:我想像自己是小熊维尼。
4.小女孩邀请我们去她家里作客,你们想去吗?
师:女孩家有一个漂亮的茶壶,让我们看看吧!你能分辨出淘气、
小红和小兰分别看
到的是哪副图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摆了一些积木,我们快来看一看吧!
你能说出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这些积木分别是什么样子吗?
师:大家都是小观察家!你们太棒了!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学的开心吗?都学了那些知识?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像今天上课一样,认真仔细全
面的观察物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
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并且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充分考虑到这
节课要“观察”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设计师,设计了许多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的环节,为的是让学生切实体会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且真
心课堂的纪律不好,会达不到预想的课堂效果。
上课了,我拿出这节课观察的对象---福娃,将它们介绍成和同学
们一起学习的伙伴,孩子们表现得很有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
个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当我让学生描述从前,后观察
的福娃哪里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而当说到从福娃的
左面和右面看到的样子是否一样时,同学们的回答出现了不一致,这
正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我做了充分准备和预设的地方。通过贴出从
知识的过程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性,
应用性和价值,学生才会真正的确定学习的目的和产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10-13 12:48: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31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