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羽管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将中世纪的秩序和严谨同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激情的个人主义相结合,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同作曲家韩德尔和泰勒曼齐名。但由于古典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主调音乐,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创造历史的时刻
诚信考试
那是1723年夏天,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St Thomas Church)合唱学校的董事会在物色一位新音乐指挥。前任音乐指挥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眼下校董事会正极力劝说汉堡城引为自豪的格奥尔格·菲利浦·泰勒曼,请他移居莱比锡填补空缺。
这位格奥尔格·菲利浦蜜汁溅镜面·泰勒曼是位挺有名的音乐家。他活了八十六岁,到他去世的时候,他已经为世界贡献了四十部歌剧、三千首众赞歌合唱曲,四十四部清唱剧,还有几千首短小的作品,从军队进行曲到舞曲,还有为婚丧嫁娶一类活动写的流行小曲。
然而,他的作品虽然数量惊人,绝大部分已经被今天的人们遗忘了。人们把泰勒曼和另一位高产奇才唐·洛普·菲力克斯·德·维加·卡皮奥划入了一类,后者尽管创作了四百七十部歌剧和两千多部文学作品,而现在人们还记得他,却还要归功于他轻蔑地对待他那位穷困潦倒、掉光了牙的同事,就是只创作了一部大作《唐吉诃德》的塞万提斯。
可是,泰勒曼教授拒绝响应莱比锡的召唤,留在了汉堡。于是,圣托马斯教堂合唱学校董事会只好满足于找个二流人才凑合,就把这个职位给了克滕(Cothen)公爵的宫廷乐团指挥,他的名字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是因为听说他演奏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的水平都相当不错。只有一点美中不足:人们私下传说,古老而光荣的巴赫家族这位成员是个犟脾
校训大全气,在音乐上喜欢钻研创新,当时的权威明确设定了不容更改的和声和作曲法则,他却偏要和他们对着乾。
由于莱比锡所提供的报酬不高,巴赫经过一番踌躇,才拖家带口地来到莱比锡。当时谁也不知道,从此欧洲音乐史将翻开一页光辉的新篇章。
古老而荣耀的巴赫家族
很多人都知道,在欧洲音乐史上,巴赫家族享有崇高的地位。
自11世纪60年代,巴赫家族就居住在图林根公爵(Thuringian)位于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Saxe-Weimar-Einach)、萨克森-柯堡-哥塔(Saxe-Coburg-Gotha)和萨克斯-迈宁根(Saxe-Meiningen)的领地和施瓦茨堡-阿恩施塔特(Schwarzburg-Arnstadt)的封邑上。这个家族从J.S.巴赫的高祖到巴赫的孙子,共七代人,历经二百六十多年。根据记载,在这个家族中,从事音乐事业的多达七十八人,卓有成效的有十四人,而最出类拔萃的当然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通常简写为J.S.巴赫)。
就J.S.吃牛排的正确方法巴赫自制的家谱来看,他那一支族系始于维特-巴赫(Weit Bach,1619年卒)——
一位热爱演奏鲁特琴(Lute)的磨坊主人。事实上,巴赫家族在取名时总是遵从《旧约全书》,所以人们会发现巴赫家谱里满是各式各样的汉斯、约翰、克里斯蒂安、克里斯朵夫、塞巴斯蒂安等等,在这些名字中就有神圣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爱森纳赫人杰地灵(1685-1695)
约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诞生于图林根(Thuringian)地区的爱森纳赫。十分凑巧的是,一个多月前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刚刚在五十多公里外的哈雷(Halle)呱呱坠地。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这两个人营造了巴洛克音乐时代的两座高峰,其中尤以巴赫的成就最大,对西方音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两位音乐史上的伟人在几乎同一时间诞生于同一地区可能是巧合,但实际上,爱森纳赫地区确实蕴藏着德国文化的精髓,堪称人杰地灵。看一下地图,研究一下德国中部这块山地,那些地名个个都是德国的荣耀。这里有瓦尔特堡(Wartburg),是匈牙利圣伊丽莎白的故乡,也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出生地、学习地以及避难所(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1531年脱离罗马天主教之后,便藏匿此地以躲避追捕。当时他隐居瓦尔特堡的山林中,将拉丁语版本的圣经翻译为德语,并写下他最为脍炙人口的赞美诗);这里有哥
塔(Gotha),它永远与印刷的历史连在一起;这里有小城魏玛(Weimar),十八世纪下半页歌德把它变成了德国文学生活的中心,后来李斯特又把这里变成德国音乐生活的中心之一;这里有以古老大学和光学工业著称的耶拿;这里有迈宁根(Meiningen),它是出众的魏玛公爵家族的又一处领地,直到今天那里的戏剧和音乐仍十分繁荣。
巴赫的父亲安布西亚斯据说很讨人喜欢,是个非常出色的歌手,并且擅长拉小提琴和中提琴。他在爱森纳赫伯爵的宫廷里担任乐师,为伯爵的佳宾弹奏音乐。他也是镇上的乐师,为当地市民的活动和婚礼伴奏。爱森纳赫的人非常敬重他,认为他技艺超群,善解人意。塞巴斯蒂安从小就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成长。
可惜好景不长。巴赫九岁时,他的母亲伊丽莎白在1694年5月3日逝世,父亲安布西亚斯在隔年的1月再婚,婚后不到一个月,便在1695年2月20日告别人世,留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五个无法自立的孩子。
兼收并蓄——早年的音乐教育(1695-1702)
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巴赫和哥哥约翰·雅各不得不离开家乡,搬到大哥约翰·克里斯朵夫的
家里。约翰·克里斯朵夫年纪轻轻便离开爱森纳赫,在爱尔福特(Erfurt)拜著名的管风琴大师约翰·帕赫尔贝尔为师。如今他已经二十三岁,新婚不久,在距离爱森纳赫五十公里远的奥尔德卢夫(Ohrdruf)担任管风琴手。
父亲早逝,兄长便担任起家长的任务,让两个弟弟在他那里接受文化和音乐教育。但那时德国生活水平确实很低,当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孩子相继出世后,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日益突出。1700年3月,十五岁的巴赫离开奥尔德卢夫,步行三百多公里前去吕内堡(Luneberg),进入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urch)设立的拉丁学校继续学习,并参与教堂的音乐生活。巴赫之所以去那里,是因为圣米歇尔教堂有个少年合唱团,为贫寒而有天才的少年提供一笔小小的津贴。
在吕内堡,巴赫很快便痴迷于音乐学习和管风琴音乐的演奏与创作中去。圣米歇尔教堂有丰富的音乐收藏,还有一台管风琴。巴赫在时教堂的管风琴正在维修,由著名的管风琴建造师约翰·波尔沙泽·贺德(Johann Balthasar Herd林地转让)负责,巴赫由此对管风琴的构造有了深刻清晰的了解。
巴赫在吕内堡结识了当地圣约翰教堂(St.John's Church)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伯姆,
巴赫早年的管风琴风格深受伯姆的影响。1701年,巴赫在暑期步行五十公里去德国北方重镇汉堡拜访伯姆的老师——著名管风琴手赖因肯(J.A.Reincken)。赖因肯当年已七十八岁,仍在汉堡的圣凯瑟琳教堂演奏。巴赫同时还听到北日尔曼著名管风琴师文森·吕贝克(Vincenz Lubeck初中生赚钱)的演奏。这些人的创作和演奏是德国北方音乐的杰出代表,给了巴赫深刻的影响。
圣米歇尔教堂有一所专为贵族子弟附设的学校,学校里充斥着法国传来的新奇思想。从汉堡归来后,巴赫开始研究法国音乐,以库普兰为代表的法国作曲大师的键盘音乐以及管弦乐作品让巴赫增长了见识。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的音乐在欧洲广受欢迎。巴赫自然少不了关注以维瓦尔迪为代表的意大利音乐,尤其是协奏曲这种音乐体裁。
实际上,自“三十年战争”以后,德国的地方壁垒几乎都被打破,欧洲各种文化思潮在德国畅行无阻,交汇融合。当时法国国势强盛,文化发达,“太阳王”路易十四对于音乐和建筑等兴趣颇深,各地贵族也争相效仿,客观上为音乐艺术的大发展提供了条件。
巴赫正处在这个“恰当”的时间与地点上,他广泛吸纳着当时欧洲各种音乐流派,为自己的音乐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后来的学者们都同意,巴赫的音乐总结了巴洛克音乐的主要成就并把它推上了顶峰,成为巴洛克时代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初露头角(1703-1712)
1702年复活节之前,巴赫结束了圣米歇尔教堂的音乐教育,时年十七岁。巴赫回到家乡图林根,在魏玛公爵爱好艺术的弟弟约翰·恩斯特(Johnn Ernst)的小型管弦乐团里担任小提琴手与指挥,同时演奏管风琴。几个月后,巴赫受聘为阿恩施塔特圣庞尼菲斯教堂(St. Bonniface Church)管风琴师,并组织该教堂拉丁学校的男孩子练习合唱。由于好资质的合唱团员早被城里的另外两所教堂网罗一空,剩下的学生大多愚钝懒散,他们的年龄与巴赫相仿,根本不服管教。年轻的巴赫也没有经验和耐心训练团员,因此与团员关系恶劣,后来发展到与一位团员在大街上大打出手,巴赫还拔出剑来将对方的衣服斩成碎片。
冲突后不久,巴赫请假去吕贝克聆赏圣玛丽娅教堂著名的管风琴师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由于降临节来临,吕贝克举行了大量的音乐活动,巴赫太过兴奋,四个星期的假期竟超时到四个月。尤其让巴赫的主人不能接受的是,回到阿恩施塔特时巴赫居然没有
为此事道歉。
巴赫开始将许多新音乐观念和演奏技巧带入他的演奏,在保守的阿恩施塔特引起冲突。随着与当地有关人员的关系日渐紧张,巴赫开始寻找新的工作。1707年复活节当天,巴赫受邀到自由城慕尔豪森市的圣柏列兹教堂(St Blai Church)试奏管风琴,并于6月15日顺理成章地担任此教堂管风琴师。不久,巴赫在此地成了家,时间是1707年10月17日,新娘是他的远亲玛丽娅·芭芭拉,时年巴赫二十三岁。
巴赫在慕尔豪森初步开始施展才华,广泛地以各种形式创作作品。但事情总不如愿,巴赫在慕尔豪森卷入了神学冲突。巴赫信仰正统的路德教派,而圣柏列兹教堂的牧师——巴赫的顶头上司属于虔信派,与路德教派背道而驰。虔信派认为在宗教仪式中过多使用音乐会增加世俗的诱惑,有些极端的虔信派人士甚至主张在宗教仪式中全面禁止使用器乐。
>女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