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3-08-01 19:00:43 阅读: 评论:0

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赵欢欢;张和云;王福兴;周宗奎
【摘 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的社会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依恋和移情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依恋或移情的单一因素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儿童依恋和移情通过复杂的作用共同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未来研究应该在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研究领域及指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探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深层机制。%Aggressive behavior is a negative social behavior. The occurrence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 ior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which involves many factors; attachment and empathy are included. Many pre- vious studies explained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attachment or empathy. However, attachment and empathy may generate a composite force through complex effects and restrain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deeper mechanisms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via making more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concepts, rearch method, measurements and rearch fields in future rearch.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2(005)003
思乡的古诗句
【总页数】7页(P34-39,77)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依恋;移情
【作 者】赵欢欢;张和云;王福兴;周宗奎
【作者单位】影响的英语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4;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羊角拗【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4.1
1 引言直升机尾桨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一直是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一种有意的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不愉快和痛苦的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执单模板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其中,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攻击行为;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关系攻击又称间接攻击或心理攻击,是攻击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或中介手段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1]。Dodge等的研究表明,2—4岁之间的儿童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关系攻击[2]。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安全型依恋和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依恋和移情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对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和展望,希望为未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以及更加有效地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 依恋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依恋(attachment)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儿童依恋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儿童依恋具有明显稳定性,但受到家庭环境变化等的影响,可以在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之间相互转变。文章将从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2.1 亲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襄阳牛肉面
Roelofs等人认为亲子依恋类型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亲子依恋和攻击性行为存在理论上的联系[3]。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不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往往诱发攻击性行为,而安全型的亲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则存在负相关关系[4-6]。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儿童可能从其早期的亲子经验中学习对攻击的认知,从而发展出一种有关攻击的行为倾向[7]。Tory和Sroufe很早就提出了关于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依恋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儿童早期与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将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inner work model,IWM),即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表征方式。在儿童期形成不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可能会造成儿童日后在学校里产生不安全的和焦虑的行为,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其研究结果显示,具有非安全型依恋历史的儿童
比其他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具有安全型依恋史的儿童则能够有效地回避攻击性行为[8]。
研究者Michiels等对470名9-11岁的小学生采用教师报告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孩的关系攻击和其与父亲的非安全依恋呈现微弱的相关性,但却与母亲的非安全依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同时,Nickerson,Mele和 Princiotta调查了105名中学生的亲子依恋和欺负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母子依恋和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呈现相关关系,而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与父子依恋则无相关关系[10]。另外,岳永华等通过对178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上都要显著低于非安全型依恋儿童[11]。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不一致,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以证明在亲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Casas等的研究表明,虽然女孩的身体攻击性和母亲的非安全依恋呈正相关,但却与父亲的非安全依恋无相关关系,并且,男孩的身体攻击性和母亲或父亲的非安全依恋均无相关关系[12]。因为研究结果间存在诸多的不一致,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儿童亲子依恋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
2.2 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
同伴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独立性和社会性不断增强,越来越转向同伴寻求诸如安慰、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等依恋感。如同亲子依恋一样,与同伴形成安全型依恋对其自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诸多研究者在考察儿童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安全型的同伴依恋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Cummings-Robeau等的研究认为,儿童安全型的同伴依恋可以使其具有低焦虑、低逃避性的人际关系[13]。Coleman的研究表明,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多表现出消极的交往情感和行为,例如攻击性[14]。郭伯良和张雷就儿童的攻击性和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元分析后发现,虽然现有研究中关于攻击和同伴关系相关结果的变异程度比较大,但总体来说,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同伴接纳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和同伴拒绝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15]。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儿童逐渐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但是,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等方
面的不成熟,加上缺乏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需要父母亲引导儿童建立健康的同伴依恋。在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儿童对同伴感情的认识还不够稳定,有时反而会因为所谓的同伴团体的性质(如反社会团体)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就儿童同伴依恋和攻击性行为关系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证性研究。
3 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春分的诗移情(empathy)是一种与他人情感连接的能力[16],是认知他人的观点,并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侵犯的直接否定因素,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能力。移情是认知和情感共同组成的复杂融合体,包括认知性移情和情感性移情两个成分。其中,认知性移情侧重于移情的认知特征,情感性移情强调移情的情绪反应特征[17]。在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移情能力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移情能力是儿童立足于社会的基石。移情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不仅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19],而且可以减少攻击性、犯罪等反社会行为[20]。
近年来,诸多研究者基于认知—情绪模型来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将认知和情感的变量引入了攻击研究领域中[21],这也正说明了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复杂性。研究者对移情与
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移情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2],移情通过认知性移情和情感性移情的双重作用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23]。同时,有研究认为,二者在脑机制上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移情过程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激活了大脑区域的边缘系统(杏仁核)和前额区域[24]。
就儿童的认知性移情和情感性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而言,Jolliffe和Farrington对35个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其中21个关于认知移情,14个关于情感移情),结果表明低认知性移情与犯罪显著相关,而低情感性移情与犯罪相关微弱[20]。Bar-On的研究表明,有较低移情水平的个体,倾向于对合作者表现出更多的生气或暴力等行为 [25]。另外,Vaish,Carpenter和Tomallo对2岁左右儿童的一项研究显示,儿童通过情感观点采择对受攻击者产生情感性移情反应,能促进其随后产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出现[26]。
同时,儿童移情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Salmivalli等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与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移情能力与儿童直接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间接攻击之
间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27]。另外,Strayer和Roberts调查了24名5岁儿童的移情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儿童的攻击性是通过行为编码进行测量的,而移情则通过教师报告、父母报告等多种方法进行测量,移情的总得分通过各种测量方法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表明,移情分数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游戏室里的物品攻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8]。
不仅正常儿童的移情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上述关系,具有行为障碍的儿童也表现出移情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de Wied,Goudena和Matthys对49名8—12岁的男孩进行实验研究,其中25名儿童有破坏性行为障碍,24名作为控制组的儿童行为正常,通过实验室情境和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移情测验,通过父母报告的方式进行攻击性行为的测量。结果显示,破坏性行为障碍组的被试得到了较低的移情测验分数,即有破坏性行为障碍的男孩缺乏移情,且移情与父母报告的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29]。

本文发布于:2023-08-01 19:0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26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行为   儿童   攻击性   移情   依恋   关系   研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