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讲坛
建筑学报
16
抛物线通径RESIDENTIAL DISTRICT STUDIES
一、 现代居住小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弊端
G・费德(德,Gottfried Feder)1933年在《新城市》一书中,提出了日中心、周中心、月中心的居住行为活动特点,即所谓“日常生活圈”,并形成与之相应的居住区空间组织理论,即根据居民交往单位的层级使居住空间形成有组织的层次结构,表现为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结构。另一方面,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的是可防卫空间理论,即私密层次说:居住小区一般有由数个组团组成,连接组团的交通轴及中心绿地为公共空间,供小区使用;组团围合的共用空间供组团居民使用,称为半公共空间;楼间、通道、楼梯为半私密室间;最后为居住私密空间,这种从私密到公共空间的四级划分也是居
住区设计的重要依据。[1]
由此,居住空间从
私密单位→居住区可分为五级,除去私密单位,西欧、前苏联、日本与我国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四级构成单位,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佩利(美,C・Perry)的“邻里单元”理论以生活设施的服务半径与居住者利用范围的关系所设定的空间分级构成,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上述理论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理论在多年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弊端,主要在于居住区被人为地作条块划分,各级公共空间和绿地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看似功能系统有组织,而实际产生空间环境无秩序,作为小区中公共活动的核心部分,组团和组团之间的空间及道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外,建筑及空间具有的心理、文化及社会性因素被忽视,传统上作为人们聚集、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街道、广场只是通道和空旷的草地,失去了其真正
意义。居住区缺乏传统聚落所具有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加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管理部门对组团绿地、集中绿地的苛
荆子洋1 张键2
作者单位: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天津,300072)
收稿日期:2005-11-18
摘要/ 文章从传统城镇空间中借鉴有益的空间关联性和行进感等组织特点,提出居住小区私密层次“二级化”思维方式,引入了“等量空间”与“变量空间”的概念,阐述了利用二者的图—底关系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进行组织的设计方法,并举例说明上述理念运用于小区规划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私密层次 分级系统 空间的连续性 图—底关系 私密层次“二级化”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beneficial spacial connection and dynamic feeling while moving forward in traditional town surroundings, this paper propos Òdual gradient of intimacyÓ in residential quarter, imports the concept of Òequal spaceÓ a nd Òvariable s paceÓ a nd utilizes the t heory of Òfigure and groundÓ by e xamples of d esign.
KEY WORDS/ Intimacy gradient, Grading system, Continu-ity of space, Figure and ground, Dual gradation of privacy
健康养生小知识
刻要求;开发商对条型建筑的依赖、对建筑间距的吝啬;居民对人、车分流及朝向均好性的追求,使居住区空间形态日趋单调和雷同。近年来,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竞争加剧,上述理论教条己被冲破,
居住区理念正走向更加多元、开放,尤其趋向重塑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方向转变,而公共空间的系统组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手段。
财神二、以连续的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设计思路
彼德・史密斯(美,Peter Smith)博士在《都市化生活魅力》中指出:历史上的空间缩影了“相关联空间”的概念,其特征是它那一连串的空间关系,被街道的一缩一
放而联系在一起(图1)。[2] G・特瑞姆莱特
(英,George Tremlett)在《住宅布局概论》中对居住区优良的空间品质作了三点概述:(1)视觉的变化,趣味与特性;(2)空间的界定与认知;(3)借空间产生“行进中”的感觉,而达成以上要求的唯一方法即“借重在
一个接一个不同品质的空间渐近改变”。
[3]今天,有两个因素制约了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连续性组织:一方面,基于安全因素,我们今天的小区都是封闭式的,居住区与城市空间分离,空间系统没有“通过性”,这一点是造成城市空间缺乏传统街道魅力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也许会有一天封闭小区会与城市连成一体,小区内的道路、绿地、广场会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无论是欧洲街区型住宅,美国郊区
型社区还是中国院落胡同,传统居住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即空间私密系统“二级化”特征。从景观先驱欧姆斯塔德(美,Olmsted)的“林荫道式”景观社区,到新都市主义代表DPZ(美,Duany Plater-Zyberk)的城镇化空间网络的实践,无不体现出道路交通空间作为公共环境的核心与住宅及小花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空间私密形态,人
以连续性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
17
带宁的成语
建筑学报
乐理知识基础
18
RESIDENTIAL DISTRICT STUDIES
共空间,所以在有限的公共绿地条件下,创造出更为开敞的空间环境。经验证明,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东西向长的用地中,小区最终的容积率达到1.2,比起以往多层住宅小区,在如此高的容积率下,空间显得十分开阔、通透(图7)。在带状主视觉通廊的几个节点向南北两边的楼群中插入纵向次视觉通廊,这样,开放的空间连在一起,相互借景,也是产生空间开敞感觉的主要原因。小学生二年级日记
3. 经过“编排”的,具有行进感的小区主视觉空间
985院校排名
主视觉通廊的线性空间加强了“行进中”的空间感觉,三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广场结合空间的一收一放,视景在路径上多次改变、转换,局部采用弧形建筑,增加空
间的表现力和引导性、使之更趋活力和动感。带状“变量空间”有效地改变了条型建筑群缺乏变化和行进感的问题,每一段空间的变化使下一个空间产生了“不可预知感”。对于居住空间,这种变化和不可预知感是产生认同、认知的重要条件。彼德・史密斯在阐述传统城市空间产生魅力的原因时指出: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惊讶对精神健康是很重要的”,这不只意味着各种事物应保持着变化,这些变化应是不可预知的。
从实际效果上看,小区空间环境实现了规划设想,基本达到了设计目的。由于现
实条件限制,有些未能实现的设想和不尽人意之处,而这些因素也是传统城市空间由空间(Open Space)转变为场所(Place)的必要条件。如:(1)在空间的塑造上,受到各方利益的制约,未能在转折点、广场及视觉引导处设计必要的门洞、尖塔、标志物等以增加空间的特性、秩序与认知感,未能实现室外景观元素如自行车架、指示牌、隔离墩、布告柱、垃圾箱、灯具、铺面等与建筑的整体设计,景观绿地、小品与空间缺乏整
体性。(2)更为容易认知的几何化广场、路径及轴线对称等更加城市化空间没有被采纳,考虑到购买者的价值取向,多采用了韵律、自由、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尽管思路有所不同,总体上并未完
全摆脱当今组团式小区“田园式”的基本风貌。(3)未能与城市道路和功能实现真正的连接、互动与开放,在公共空间中也未能加入其他的功能,以实现多功能、多形态的混杂,公共空间缺乏必要的生活、交往及商业气氛。
任何一种固定的理论或方法很难概括今天的多样化居住需求和设计原则,上述理论和实践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方法。近年来,对传统居住模式和国外新居住理论的借鉴与探索及城市管理部门思想的解放,将为居住形态的多样性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提供更加巨大的创作空间。■
及分级道路系统和绿地系统,而是利用图—底关系将“等量空间”之外的“变量空间”作为主视觉空间,主视觉空间又反映了主道路系统,“等量空间”反映了小区较安静、私密的部分,“变量空间”则反映了较公共、开放的部分,呈现出具有传统城市居住模式相类似的“二级化”空间特征。其结果是空间关系与交通组织同时也与私密层次系统产生了高度的统一。
2.“经”与“脉”的整体空间系统公共空间形态被设计为类似树叶的“经”与“脉”,“经”、“脉”相通,“经”作为小区的交通干线,又是主要带状视觉通廊。设计时将集中绿地的面积分摊在带状空间中,由于是在原本楼间距内增加了公
4“熊本营麻住宅区”公共空间组织示意及实景
5 顺驰“莱茵春天”居住小区总平面
6 顺驰“莱茵春天”居住小区空间组织系统及图底关系7 顺驰“莱茵春天”居住小区开放空间实景
参考文献
[1] (日)谷口氵
凡邦.集合住宅小区.王宝刚,张泉,郭晓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美)柯林・罗,费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英)G・特瑞姆莱特.住宅布局概论[M].陈文丰译.台北:詹氏书局,1985.[4] (德)彼得・法勒.住宅平面——1920-1990年住宅的发展线索[M].王瑾,庄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