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肺诺卡菌病的诊治(全文)

更新时间:2023-07-31 23:30:53 阅读: 评论:0

2023肺诺卡菌病的诊治(全文)
放线菌是一大类微生物,仅少数种属对人致病,主要为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部分菌种,因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引起的疾病常呈慢性过程,酷似真菌感染,故多年来一直将它们列入真菌。然而,从这些微生物有细胞核无核膜,以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细菌药物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等特性分析,分类学上应认为是细菌。
怎样取消电脑开机密码
肺诺卡菌病( pulmonary nocardiosis)是由诺卡菌(No-cardia)产生的肺部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诺卡菌病总体发病率低,肺是最常见感染部位,约占2/3,其他较常见累及器官为脑和皮肤。
【病原体和发病机制】
诺卡菌是一种专性需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能形成气生菌丝,细长的分枝菌丝,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弱抗酸染色为阳性,在盐酸酒精中较短时间便能完全脱色,以此与结核及其他分枝杆菌鉴别。生长速度慢,24小时仅形成针尖大菌落,3~5天可见明显的菌落。菌落可呈干燥或蜡样,颜色黄、白不等。以前认为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菌种为星型诺卡菌,但近年来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和核酸杂交鉴定发现,常见种类应为脓肿诺卡菌、brevicatena/paucivorans诺卡菌复合体、星形诺卡菌复合体、巴西诺卡菌等。
诺卡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主要经呼吸道、少数经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致病。多数病例有免疫功能低下,如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实体器官移植者的发病率达0.7%~3.5%,本病也是晚期艾滋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机会性感染,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易感。1/3患者无明显免疫抑制等基础疾病。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化脓性肉芽肿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形成脓肿,其内可发现革兰阳性分枝菌丝。
肺组织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病变,表现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肺实变、坏死性肺炎伴空洞形成,并常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或脓胸,可经血道播散引起脑脓肿。
【临床表现】
常呈亚急性起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表现急性起病。
主要症状有咳嗽、发热、胸痛、消瘦,部分有脓痰或血痰,但非特异性,与肺结核、肺曲霉菌和隐球菌感染相似。
约5%伴发脑脓肿,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定向力障碍、认知损害以及意白吉馍怎么做
识模糊等症状。
胸部影像学表现形态各异,单发或多发肺结节、团块影最常见,其他表现包括实变,伴液平空洞、浸润、胸腔积液等。偶见粟粒样或弥漫性肺间质浸润灶,极少钙化。国内以肺部浸润渗出病灶和中等量胸腔积液表现多见。
【诊断】
对于常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炎,尤其有易感因素的宿主,需考虑本病。急性诺卡菌肺炎应与其他肺炎鉴别;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的症状和胸部影像表现易与肺结核、其他真菌感染相混淆,必须依靠病原学检查、组织病理学以明确诊断。
常规痰标本不易发现病原体。建议经支气管镜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者经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或采集胸腔积液进行涂片和培养检查。
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有利于分离菌种的快速鉴定。
春天在哪里干什么我国临床上诺卡菌检出率低,可能因为对涂片的观察缺乏经验、未对疑似患者进行改良抗酸染色检查,或者培养时间不够长而导致大量的漏检漏诊。
组合框>凡桃俗李【治疗】
油辣椒酱
大晦日>人参泡茶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X)仍为肺诺卡菌感染的主要/首选治疗药物,成人剂量为1.0g,每天3次。
由于部分菌种对磺胺类耐药且播散性感染的病死率高,故对重症或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经验性治疗推荐联合用药。比如:复方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7.5mg/kg,q12h)+[头孢曲松(2g,q12h)或亚胺培南(0.5g,q6h)]。
耐药监测显示,诺卡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建议利奈唑胺600mg,口服,bid,可作为备选方案,但较长时间使用时常出现骨髓抑制。
对于磺胺不能耐受者,可以使用莫西沙星替代。米诺环素也可选择使用。病情稳定后,可以改用口服药物。整个疗程需要4~6个月,免疫抑制患者则延长至6~12个月,以防复发。
总体病死率25%;伴有菌血症、急性起病、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感染播散累及多个不相邻器官的感染或脑膜炎者,预后较差。

本文发布于:2023-07-31 23:3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25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感染   表现   形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