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图片大全
斯金纳和奎因的行为主义语言观:
乔姆斯基的批判
陈文荣
摘要:以斯金纳和奎因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观认为,儿童主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等一系列过程习得语言。乔姆斯基则指出,孩童的语言习得呈现出“刺激贫乏”问题,即他们获得的母语知识远远多于语言经验,行为主义语言观过度关注语言材料以及说话者外部行为,难以对此现象进行合理解释。事实上,人类天生存在一个限制语言组织的内在结构,在具体外部语言环境因素刺激下,它发展成了个人的具体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习得;行为主义;理性主义;柏拉图问题;普遍语法
作者简介:陈文荣,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08-0149-10
以斯金纳和奎因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观试图从外部对人类语言习得进行考察,他们提出儿童主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等一系列过程习得语言。然而,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现象,一是语言
相当复杂,就英语来说,至今尚无一本令人满意的语法书;二是绝大多数正常儿童在接触有限语言材料基础上,都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该语言,而且他们掌握的语法(即语言知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儿童获得的母语知识与外部语言经验的刺激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鸿沟,语言的习得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所无法解释的。乔姆斯基把这个问题称为“刺激贫乏”问题,也就是语言习得中的“柏拉图问题”。乔姆斯基因此批判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他认为必须从儿童语言认知的内在机理出发考察语言习得问题,柏拉图问题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行为主义是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种激进形式,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受行为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研究思路,以斯金纳和奎因为代表。在经验主义者看来,人的简单观念是环境作用于知觉而形成的。头脑接收了简单观念,就如同一块热蜡板被印上物体的轮廓。物体具
金鱼用英语怎么说
149
有什么特征,蜡板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模型。简单观念直接反映了环境刺激的物理特征,它们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①。行为主义者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例如思维不过是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他们认为要去研究人所看不见的心智是很难的,而环境就不同,它是显现在那里的,所以应该把精力专注在这些刺激行为上。行为主义的要义在于,其认为人类心智的内容只不
过是对外在刺激特征的反应,学习过程也是对外部环境刺激进行有区别地强化产生的结果。具体到语言学习上,行为主义者始终围绕着环境刺激、重复强化、观察模仿等方法描述孩子的说话能力,白板式的记录反映了语言学习的被动性。正是在对经验行为主义语言观的批判中,乔姆斯基表明了自己理性主义的立场。
法律诊所一、乔姆斯基对斯金纳的批判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存在着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习得理论,适用于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领域。不管是动物还是人,要想掌握一种本领,必须而且只须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等一系列过程,语言的掌握也不例外。
就动物行为而言,斯金纳从狭义的角度使用这两个术语:环境的一部分和行为的一部分只在彼此有规律地联系起来时,才能叫做刺激和反应②。也就是说,只有“动态规律”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能画出顺滑的曲线时,才能叫做刺激和反应。这里的“规律”和“顺滑的曲线”确实比较适合于动物的行为。例如,当人每次靠近躲在假山后面的鱼儿时,它们都会成群游出来,不管你有没有喂食,它们都会不停地张嘴;而一听到熟悉的开门声或脚步声,看门狗就会从慵懒的状态中站立起来,摇着尾巴,发出欢迎主人的叫声。这样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一成不变,因而会在图表中勾勒出顺滑的曲线。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给予刺激就是给出“控制参数”,确定了控制参数之后,我们就能预料具体场合中的
具体言语行为。而在语言行为中,刺激反应的一些典型例子是听到乐曲就说“莫扎特”或者看到油画就说“好美”。
可是,这种把拥有高级心理功能的人类行为强行纳入行为主义图式的做法是不可靠的。例如当某人看到一张漂亮的图画时,他的反应可能有很多种,其所说的话不一定是“好美”,也可能是“这幅画跟墙纸的颜色不搭配”“从来没见过这幅画”“挂得太低了”“画家画的也不过如此”等等。这个人还可能不说话,也许皱眉,也许只是沉默不语且毫无表情,也许会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研究画上的某个地方。关于言语的反应,熟悉动物实验的斯金纳可能会说“任何一个反应都是由物质对象的某些相关性质的刺激控制的”。如果有人对着那幅画说“好美”,那么这个反应是由画本身的美引起的,说“这幅画跟墙纸的颜色不搭”是由画的颜色引起的。这些性质就是被看到的对象。乔姆斯基指出,确实你可能预测某人在某时某刻或某情景中会说什么话,你也可以知道他是受什么“控制参数”控制的,但你必须等到他说出来之后。只有听到反应时我们才能辨识有过什么刺激,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刺激反应论完全倒退到心灵主义
①郭庆民:《语言、人的本质与自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②Skinner,B.,Verbal Behavior,Appleton-Century Crofts,1957:53-59.
150
沙锅炖排骨
心理学那里去了。
关于反应还有一个概念叫“反应强度”,即作为功能分析的基本因变量(basic dependent variable)。在小白鼠的实验中,它可以用按杠的速度和力量等因素来衡量。如果把这些动物实验外推到人的语言行为中,似乎反应的音高、音强、音长和语音重叠等都必定存在着关联。比如还是那幅画,如果某人做出高强度的反应,他必定迅疾且高声大叫“好美”。当然,如果能配上鼓掌或是敲击等动作会更好,因为声音的强度代表反应的强度。对此,乔姆斯基说,如果悄然无声地欣赏着那幅画,长时间不做出任何反应,然后以手指揉搓下巴,用柔和而低沉的声音,轻轻地说一声“美啊!”其实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再来看“强化”,这相当于小白鼠实验中对它的“奖赏”。乔姆斯基罗列了斯金纳举出的一些所谓的“自动的自我强化”(automatic lf-reinforcement)的例子①,比如“画家作画时,他看到那幅图画,因而受到强化”,“一个孩子在模仿飞机、电车等等的声音,会自动地受到强化”;一个人甚至可以不做出任何反应但仍然被强化,比如当你看到一幅画而保持沉默时,那是因为你把沉默视为一种强化;一个人还可以在将来某一场合采取适当的行为,以此作为一种强化。总之,“一个人奏什么乐就奏什么乐,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如此等等,都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强化自己”。看来,“强化”这个词好像被斯金纳施了法术一样,可以用来包括一切与言语行为的习得有关的因素,不管是可觉察的还是不可觉察的。对此,乔姆斯基认为,这个用于描述语言习得过程的“强化”概念与其通常意义显然有明显的不同。斯金纳只是通过玩弄字眼或概念的办法捍卫自己的理论,其结果
却适得其反,反而暴露了自己理论中的破绽②。
文具盒的自述
乔姆斯基指出,实际上,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奖赏或强化或者更具体一点,并没有受到“赞同”和“不赞同”。研究人员几乎找不到成人纠正孩子语法错误的证据,只有在孩子说了一些不真实的句子(手里拿着一本书却说“This is a paper”)或词汇误搭(想说房子却说“You are not coming to the maze”)时才会引起大人的关注。与成人语法不符并不会给交际带来障碍,比如“You no come to hou”这样不符合成年语法的句子,成年人是可以接受的,且不会给予语法上的纠正。斯金纳还认为,语言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语言社团对强化所需的东西做出了细心的安排。给小白鼠不断地强化是因为小白鼠寻找食物或出路的内驱力(drive)减少了,因而有必要再给点儿刺激。但是罗杰特(Roget)的实验证明了无需给什么奖赏小白鼠就会自动探究迷箱内情,甚至在有食物奖赏前其迷路次数就已经大为减少。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托尔曼在实验中发现,老鼠即使在缺乏奖励条件的情况下也能自行探索出迷宫的分布,他主张刺激与反应(S→R)之间还有第三者作为联结,因此整个步骤应该是(S→O→R),其中的O代表目标。他的理论和其他一些理论一起被称为“有目的行为主义”(purposive behaviorism)。这说明小白鼠本身有“潜学习”的能力,它的内驱力并没有减少。动物学家们也特别注意到了鸟类的记忆现象,称这是它们在某方面先天的学习倾向,无需奖赏。
如果再把目光聚焦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许会更清楚一点。有些人、有些地点,人们并
①Noam Chomsky,A Review of B.F.Skinner’s Verbal Behavior,Language,Vol.35(1),1959:34.
②陈维振、张茂盛:《人类心智的窗口——论乔姆斯基的语言思想》,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151
不怎么特别在意,可是却认得出来;有些时候为了把情况弄得更明白些,人们会做出一些努力,但这并不是因为要得到什么奖赏或者已经得到什么奖赏,人们也许只是因为无聊等一些原因。同样地,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也不是为了获得父母或他人的肯定,父母也没有为了让孩子说话而精心布置一番,除非是孩子有明显的语言障碍或者是为了让孩子在演讲等语言能力方面获得提升。事实上,孩子们的许多言语行为是在无意中或出于好奇心观察和模仿成人所得。实验中动物随着种种复杂的符号刺激而做出的反应是先天决定的,无需学习就能变得熟练起来;同样,小孩能从复杂的听觉输入中辨别出那些合乎语音系统、语法系统特征的能力,也不是靠强化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先天决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平克认为,说话是一种冲动,一种内驱力。“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假如你能找到在一起的两个人(或更多),他们很快地就会彼此交谈。假如没有人可以对谈,人会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话,对狗儿说话,甚至对盆栽说话。”①
乔姆斯基强调,斯金纳的解释显然行不通,只要稍稍思考一下语言本身的特质,就可以发现普遍存在着“刺激贫乏”现象。事实上,“在传统语言学理论中,所有语言所共有的性质之一是语言的‘创造性’方面
”②。语言使用的创造性反映在:语言表达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语言表达是独立于刺激的;语言表达是适合于语境的。“有个基本的事实是:说话者不断接触到过去语言经验中所未曾听说的句子,但他们却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或理解这些句子。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能力域是没有止境的:谁都可以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说出并理解无限数量的语言表达。”③这就是语言表达的无限性。每个人都可以说无限长的句子,这跟语言理论无关,但却受限于你的耐心、听者的忍受力和本人的气息。这就像在织一条围巾,没法指定要织多长,你什么时候停下来与织围巾的方法无关,有关的只是你的耐心、围巾的材料或是个人的长度要求。
创造性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受外部刺激控制。这就是说,语句具有一种不可预料性。比如初学英语时,“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几乎套住了见面语的模式,连身体不适或心情不佳的信息都无法合适地传达。这种方法就像鹦鹉学舌,它的“话语”一定是在主人的掌控中。这不是真正的语言表达,真正的语言表达是不可预料的,它不受环境控制。大人永远无法预料孩子下一句会是什么,你永远无法预料一个人在面对一定情境时会说什么。正因为如此,语言才成了人类自由表达自己意志和思想的武器。
创造性的第三层含义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能恰当、得体地把语言用于各种场合之中,虽然你不知道在这些场合中他们会具体说些什么。如果有人把自己严格局限在几句套话,即一套习惯反应中,那么人们肯定会认为,他的神智不太正常。
从乔姆斯基对语言创造性特点和语言的“刺激贫乏”现象的论述来看,他对斯金纳的批评是合理的,他将语言组织看作是人内在的认知结构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由于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对人类的思维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语言这个认知系统的形成起重要
①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洪兰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Noam Chomsky,On Nature 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6.
③Noam Chomsky,On Nature 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
152
作用的某些内在基本原则的认识,人们完全可以为解决语言这个特定领域的柏拉图问题做出某种贡献。同时,这些内在的基本原则可能也适用于其他认知领域,理解它们将为人类的认识做出更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二、乔姆斯基对奎因的批判
正是语言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人类学习语言的方式远远胜过动物的受训模式。乔姆斯基批评那些既用于描写人的行为又用以描写实验室中动物行为的字眼,认为不过是一些同音异义语。也就是说,斯金
关雎的主旨小山眉纳只不过是把“刺激”“反应”“强化”等词语外推,来替换行为主义的另一些术语“兴趣”“意向”“信仰”这类词语①。这些动物实验方法,行为主义的代表奎因在发展语言习得理论时也格外推崇。
奎因是个很难归类的哲学家,在他长期的哲学生涯中,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行为主义、外延主义、物理主义、实用主义、整体主义。但是,有一条线索可以把这些标签串起来,那就是自然主义。奎因沿袭休谟自然主义的立场,强调认识论的自然化。也就是说,他认为可以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利用自然科学的发现,去回答认识论最经典的问题:刺激的贫乏何以能产生丰富的关于世界的理论?对于该问题的表述,在奎因那里可以更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论是如何从观察中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学习理论时,奎因几乎复制了这种自然主义的模式,并强调了人在学习和掌握理论语言过程的经验性(即发生学的)研究。他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感官刺激如何通过语言产生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在《语词和对象》中,他从物理对象特别是处于中等距离、中等大小对象的认知到词语的学习,从两个试管所含物混合的化学实验到“里面有铜”句子的学习,打造了一个强大的语言-理论体系,其中,词语和语句的学习几乎不可避免地靠的是非言语的感官刺激和词与词、句与句的联系网络(句与句的联系网络即某种理论知识)。这样,他把语言与理论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纳入了同一个范畴,理论的获得同样也是语言获取的形式,因而他同时运用下列的文字来解释语言或者理论:“句子与句子的编织物,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并通过环境反应机制与非言语刺激相联系。”②
奎因认为,任何有意义的概念化都与语言分不开,包括我们总的世界理论在内的各种不同理论都可以看作是语句体系。“科学是一个笨重的语言结构,由编织在一起的假说连接的理论词项编织而成,并且到处与可观察事件相关联。”“我已把科学刻画为在某处与观察相关联的语言结构。”在题为《奎因的经验主义假设》论文中,乔姆斯基一开篇就讨论了奎因把理论和语言混为一谈而产生的困难和矛盾:同一语言的民族必须像被修剪的灌木一样持有该民族所规定的理念信仰,或者说讲日语的人彼此不解和分歧是不可理喻的③。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格
①Noam Chomsky,A Review of B.F.Skinner’s Verbal Behaviors,Language,Vol.35(1),1959:26-58.
②Noam Chomsky,Quine’s Empirical Assumptions,Synthes,Vol.19,1968-69:53-68.
世界上有什么花③Noam Chomsky,Quine’s Empirical Assumptions,Synthes,Vol.19,1968-69:53-68.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