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欢
在山东省临沭县,有这样一组数字让人惊叹:柳编企业130多家,柳编从业人员达20万人,全县共开发柳编工艺品200多个系列2万多个品种,出口欧美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1.5亿美元,占全国柳编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柳编是临沭的特色文化产业,这里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也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临沭杞柳的栽培与加工历史悠久,人们以传统手工将杞柳编织成筐、箱、囤、斗、升、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品。仅以柳命名的白旄镇“柳庄”村就有1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柳编艺人的创新,现如今临沭柳编制品已经从传统的编“簸箕”、“箢子”发展到家具、装饰、园艺等10大类、200多个系列,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
源远流长的柳文化
沭水河畔,绿柳依依,这里是中国柳文化的发祥
小柳编编出文化大产业
撰文/吕永国
地之一。据《临沭县志》记载,本地栽植柳条始于隋唐末年,至唐朝“贞观”年间,农民们在柳条自然生长价值以外,发现枝条柔软,剥去外面的绿皮,变得洁白光滑,可用来编织各式各样的器物。
临沭白柳由于栽植的历史较长,品种丰富,有关柳的民俗较多。农家素有在河滩、沟旁、路边栽植白柳的习惯,谓之“插柳”,清明插柳的习俗至今还在临沭民间流传。还有些地方则“村以柳名,人以柳姓”,柳庄村就是以柳得名的村庄。早年农历三月三逢“柳会”,农民会把割下来的鲜芽柳,编织成样品,拿到集市上展销,供远方来的客人照样来订购“新柳货”。
柳在临沭民间的典故、传说、神话故事及习俗也令人向往。柳编女、柳老庙、柳毅传书都与柳有关。白旄镇柳庄村里唐代贞观年间重修的柳毅庙,现存一幅楹联,上联是:胜迹溯泾阳尺书远寄片井长留直与洞庭山
并峙今古,下联是:崇祠开沭左翠峰遥拱蓝波近映恍疑灵虚殿尚在人间。这里的“柳毅月下传书”以及龙女
临沭柳编企业130多家,柳编从业人员达20万人。摄影/吕永国
T h e r e a r e m o r e t h a n 130 w i c k e r w o r k p r o d u c i n g companies, and over 0.2 million individuals who earn their living by wickerwork in Linshu County.
文化 遗产 _ Heritage
传艺的美妙故事流传千古。
所以,用白柳编制的团圆筐,也叫“泼儿筐”,既象征着夫妻团圆、和睦相处、白头偕老,又寓意生的孩子泼泼辣辣、结结实实。至今,当地的姑娘出嫁,父兄们都要用新白柳条儿,编一对银盆似的团圆筐和喜簸箕作为陪嫁嫁妆。
“白旄柳编”曾艺传各方
白旄镇位于“白柳之乡”腹地,也是全县最大的白柳生产基地。当地百姓自古种植柳条,并有利用柳条资源从事柳编手工业的传统。白旄人代代植柳编柳,堪称沭河流域的柳编工艺之最。中国东北和南方许多
地方的柳编技艺也大部分是从这里传去的。
1998年,金柳村柳编高手张俊思、刘屯村“全国劳动模范”刘德全等甚至走出国门,分赴美国和日本传授柳编传统工艺。白旄镇的柳编工艺形成了白柳、红白柳、草柳等七大产品系列,在制作上亦创出“拟物”、“混编”、“上漆”、“染色”等四大工艺特色。
以“混编”为例,它是将柳条与木撑、柳条与草辫、柳条与腊杆、柳条与塑料花布等混编。其中柳条与木撑混编,是先将木撑钉成所需形状的框架,再沿框架编织柳条。这种产品棱角分明,整齐方正,坚固耐用,既有柳编制品的妩媚,又有木制品的刚正。柳条与草辫混编,借用草辫的质地形状,强化了
产品的柔美和朴实的感觉;柳条与花布混编,既表现出自然与现代化的结合,又可以减弱柳编制品的硬度,以利于盛放蛋类、玻璃体等易碎物品。
“染色”是根据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审美趣味和柳编制品艺术表现的需要,给柳编的不同部位染上不同颜色,或艳丽、或高雅,有时还饰以梅花、菊花、紫荆、玫瑰花等造型,再使用压光漆或水漆合成的特殊工艺,使柳编制品显得美轮美奂,招人喜爱。
柳编的“丝绸之路”
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在临沭农村,流传着“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年五年盖楼房”的口头禅,小小柳编已成为临沭农民就业、致富、增收重要途径。
“我从小就在家学编笸箩筐子,一编编了一辈子……”刘德全是临沭县目前惟一的“全国劳动模范”,也是国内柳编行业惟一一个“全国劳动模范”
回门宴答谢词
,多次出国表演柳编技艺。据刘德全介绍,在以前,柳编产品主要是箢子、簸箕、笸箩筐子、行李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沂蒙山区外出公干或者上学的学生,能有个柳编的行李箱是很时髦的。
上世纪70年代,临沭柳编产业得到了蓬勃迅猛的发展。1973年,临沭县柳编产品被纳入国家首批柳编
出口计划,当年出口200余套,打破了中国柳制品出口空白。1978年,临沭县组建了全国最早的柳编制品外贸企业——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1979年即实现柳编工艺品出口180万元。
近年来,临沭县积极打造“临沭柳编”品牌,把创品牌的过程变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依托龙头企业成立柳编工艺品研究所、临沭县柳编协会、临沭县柳编商会,建立柳编工艺品研发平台和技术转化服务平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8500块“柳编瓦”参与构建的西班牙馆,以传统柳条编织手工艺展现曲面造型柳编是临沭的特色文化产业,这里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也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摄影/吕永国
Wickerwork is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industry of Linshu County which is famed as “the land of wickerwork in China” and the largest manufacturing ba in scale.
金锁记作者2014华交会日本客商挑选柳编产品。摄影/吴庆文
Japane businessmen lect products in 2014 East China Fair.
的新式建筑,很好地表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融合。山东省临沭佳柳工艺品公司的西班牙客商谈起此事更是津津乐道:“我们跟临沭柳编相识多年,深深体会到了柳编手工艺术之魅力,柳编使我们享受着独特的东方文化。”
临沭,已向欧洲铺开了一条文明、绿色的柳编“丝绸之路”。
去年以来,临沭县柳编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提升临沭柳编全球知名度,引导国际市场,临沭县于2013年2月启动了柳编价格指数编制工作,依据临沭柳编市场的价格行情实际,确定代表规格品种并进行数据采集,按时通过权威部门和高端媒体向国内外发布。这为临沭柳编打造了价格话语权,形成了柳编产品价格风向标。与此同时,为柳编生产经营业户免费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也投入运行。
也是在2013年,当地柳编企业有2家获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7家被批准为省重点文化和服务出口企业。临沭柳编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品,正式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黑龙江黑河农场等省外企业将柳编总部设在临沭。
如今,柳编从妆点“生活圈”的小玩艺,正变成一项生机勃勃的文化大产业。
临沭柳编已成为国
家地理标志商品,并正式
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摄影/吕永国巴特农
The wickerwork in
Linshu County has become
a national geographically
identified merchandi,
and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ultural Industry from Wickerwork生姜种植
I n t h e L i n s h u C o u n t y i n S h a n d o n g,t h e r e a r e m o r e t h a n130w i c k e r w o r k p r o d u c i n g c o m p a n i e s,o v e r0.2m i l l i o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w h o
一年级数学怎么教
王智俊e a r n a l i v i n g
f r o m w i c k e r w o r k,m o r e t h a n200s e r i e s a n d t w e n t y t h o u s a n d k i n d s o f w i c k e r w o r k s,m a n y o f w h i c h a r e e x p o r t e d t o
more than 120 countries and areas, such as Europe and America, with the sales revenues reaching 0.15 billion dollars which is one quarter of the national market. Such statistics would rai your eyebrows.
Wi c k e r w o r k i s t h e d i s t i n c t i v e c u l t u r a l i n d u s t r y o f L i n s h u C o u n t y w h i c h i s f a m e d a s“t h e l a n d o f w i c k e r w o r k i n C h i n a”a n d t h e largest manufacturing ba in scale. Qi willows have been cultivated in Linshu County for a long period. People weave strips of wicker into big baskets, boxes, grain bins, grain measures, dustpan and some other facilities for production and daily living. In Bai Mao Town, there is a village named Liu Village who name means “Wicker”,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400 years. The wicker works have been d e v e l o p e d f r o m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u s t p a n a n d s o m e c o n t a i n e r s i n t o f u r n i t u r e,d e c o r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f a c i l i t i e s f o r g a r d e n i n g,t h e r e a r e m o r e t h a n200s e r i e s i n c l u d e d i n t e n c a t a l o g s.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s b y t h e w i c k e r w o r k c r a f t s m e n o f s e v e r a l g e n e r a t i o n s h a v e i n c r e a s e d both the added value and the profits.
文化遗产_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