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語詞彙的地理差異舉例
眾所周知,漢語普通話的含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概念的三句話實際上是三個命題,分別從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層面,限定並描述了這個民族共同語的外延和內涵。應該指出的是:這個從三個角度確立的定義,雖延用了三十多年,但現在看來,既清楚又含糊,既具體又抽象。而又以第二命題為最含混:中國那麼大,說“北方話”的地區分作五大方言片,內部差別本身就不小,“北方話”的標準是何地?東北?華北?西南?西北?江淮?不過這還僅是在中國大陸,如言及海外,則是否都以中國大陸為標準?有沒有公認的標準?要不要標準?彼此是否都承認“一個”標準?……均有探討、商榷及認定的餘地。
和這些問題相關的是:事實上在主要使用漢語的國家和地區,以語音、詞彙為主要區域性特徵的若干差異已長期存在,而且彼消此長,互相影響。下面僅就詞彙方面的差異,列舉一些和人民生活較密切並常見於報刊、小說、廣播、電視的不同例詞加以考察。
a.公共交通方面
——————————————————————————————————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新加坡
——————————————————————————————————
公共汽車 公車 巴士 公共汽車
計程車 計程車 的士 計程車/的士
摩托車 機車 電單車 摩托車
自行車 腳踏車 單車 腳踏車/腳車
橫道線 斑馬線 斑馬線 斑馬線
安全島 和平島 安全島 安全島
天橋 路橋 天橋 天橋
——————————————————————————————————
b.家用電器及科技產品
——————————————————————————————————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新加坡
——————————————————————————————————
袖珍收音機 隨身聽 耳筒機 耳筒機
錄相機 錄影機 錄影機 錄影機
空調(機) 冷氣機/空調 冷氣機 空調/冷氣機
音響 音響 Hi-Fi Hi-Fi
冰箱 冰箱 雪櫃 冰箱
電子計算器 電算器 電子計數機 電子電腦
積體電路 積體電路 積雜回路/IC IC
身歷聲 身歷聲 身歷聲 身歷聲
——————————————————————————————————
c.職業和身份
——————————————————————————————————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新加坡
農民 農人 農夫 農夫/農人
保姆 奶媽 工人/傭人 傭人牙痛吃什么
警衛員 警衛/保安員 護衛員 警衛員/護衛員
航空小姐 空中小姐 空姐 航空小姐
舞蹈者 舞者 舞蹈員 舞蹈員
新聞媒介 媒體 傳媒 傳播媒界
飲食業 餐飲業 餐飲業 餐館業
領導(單位) 主管/上司 波士 上司
——————————————————————————————————
d.旅遊與證件
——————————————————————————————————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新加坡
——————————————————————————————————
出差 公幹/出差 公幹 出差
旅行結婚 旅行娶 旅行結婚 旅行結婚
護照 護照 passport 護照
簽證 簽證 Visa设计说明怎么写 入境證擔保書
保單 擔保書 保證書出生證
出生紙 出生紙 報生紙
——————————————————————————————————
e.日常生活
——————————————————————————————————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新加坡
——————————————————————————————————
做工 打工 打工 打工二年级上册全课文
游泳 游水 游水 游水
燙髮 燙髮 電發 電發循环经济理论
刮臉 刮鬍子 剃須 剃鬍子
广州逛街好去处
做飯 煮飯 煮飯 煮飯/菜
洗澡 洗澡 沖涼 沖涼
暖鍋 火鍋/壽喜燒 打邊爐/火鍋 打邊爐/火鍋动漫设计与制作
速食麵 速食面 即食面 快熟面/即食面
——————————————————————————————————
應該說,各種語言均有其地域分支——方言。泛泛而論,方言是一種語言的歷時變化(diachronic changes)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言語面貌的活化石。但漢語作為一種超方言的民族共同語亦存在著地理差異,就像英語British Englsih和英語American English一樣,卻是在世界上比較罕見的。因為僅就英語而言,英語世界現在是不太接受有標準語之說的。而漢語一般說還公認有“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就值得探討一番了。
如果說,BBC英語是British English的代表,VOA英語是American English的代表,那我們是否可認為Radio Beijing是漢語的代表,而其他地方的地域差異是漢語地理共時差異(Synchronic Variations)的變體呢?
田思嘉
若以這個為基點,我們就可以更為深入地考察各地漢語的差異及其成因了。
二、漢語詞彙地理差異的主要成因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方言複雜,再加之眾所周知的政治歷史原因,國家現在分為三個不同的政區。諸多因素的交雜使得社會及語言都發生分隔和歧變,而有意思的是:不一致的地區都在東南方,都在方言區內,似乎與中國幾千年時南北紛呈迥異的歷史一脈相承而又相映成趣。
1.閩粵吳方言的影響
臺灣民眾說的是閩南話(臺灣又叫“台語”及Hokkien)。香港民眾說的是廣州話(即Cantone)。新加坡華人占78%,其中72.2%說閩話(包括福建話、潮州話和海南話),16.5%說廣州話,7.4%說客家話。(詳見《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郭振羽著·正中書局出版·1984)因此方言對漢語的影響是很自然的了。
臺灣“國語”裡,有時會有閩南話詞語出現。如:
老母(母親——大陸用語,下同)
人客(客人) 頭家(老闆)
蕃薯(紅薯) 旅行娶(旅行結婚)
頭殼(腦袋) 大老(首領)
交關(光顧) 落雨(下雨)
三八(不正經) 軟腳蝦(指立場、態度較弱者)
板拖(拖把) 煮飯婆(指家庭主婦)
由於臺灣上層政界、商界、文化界有不少江浙人士,因此吳語詞語的蹤跡也時有所現。如:
吃重(責任、負擔重) 黑弄堂(黑胡同)
打烊(關門) 姊妹淘(姐妹之間)
靈光(靈驗/靈) 無啥(沒什麼)
吃豆腐(調戲) 攏總(一共)
蹺辮子(死了) 活絡(活躍、靈巧)
娘娘腔(女性化) 熱絡(熱乎,密切)
篤定(放心,有把握) 沒栳栳(許許多多)
敲定(確定) 蠻好(挺好)
香港的港式普通話則有明顯的粵語的特色。有時甚至已進入廣東原來操標準普通話的人士口中。如:
單車(自行車) 打工仔(工人)
打的(叫計程車) 鎖匙(鑰匙)
炒魷魚(解雇) 飲茶(喝早茶)
電單車(摩托車) 零舍(特別)
地拖(拖把) 塞車(堵車)
蕃薯(馬鈴薯) 投訴(提意見)
剃龙头十字車(救護車) 侍應(服務員)郵差(郵遞員) 工人(傭人)救火局(消防局)
新馬地區“華語”中也會出現一些當地的特色。如:
華族(中國人) 半點鐘(半小時)
唐人(中國人) 做工(工作)
唐山(中國) 腳車/腳踏車(自行車)
德士(計程車) 沖涼(洗澡)
拜一(星期一) 煮飯(做飯)
拜五(星期五) 蕃薯(馬鈴薯)
台、港、新等地還均喜歡稱呼“丈夫”為“先生”,稱“妻子”為“太太”。稱呼某人的妻子為“某太
太”。稱姑娘為“小姐”。因而臺灣有“櫃檯小姐”、“出納小姐”、“撕票小姐”等相應詞語。
方言成分被標準語吸收是語文發展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現象。尤其在標準語對某種社會、科學、人文現象的表達不如方言更直接、生動或及時的時候。在近代中國語言發展的歷史中,吳、粵、閩三個強勢方言(intensive dialects)一直有影響漢語共同語的記錄。不過,現在更從大陸延伸到更遠更大的地區罷了。
2.外來語的影響
近一世紀來,外來語(特別是英、日語)進入漢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合理結果。台、港、新地區在近幾十年則尤為明顯。如果香港、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經濟、交通的中心,大量吸收外來語自不待言,那麼臺灣作為一個承襲“國粹”及中華文化傳統比較豐厚的地區如何吸收、揚棄外來語以及和海峽彼岸對待外來語的態度有何不同,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