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分神剧:外科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更新时间:2023-07-30 22:47:27 阅读: 评论:0

9.1分神剧:外科医⽣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我必须轮回百世,希望每⼀世都能成为⼀名外科医⽣。
2020年是属于医疗纪录⽚的⼀年。
在这些书写⽣命密码的影像中,观众感受着⼈物的情绪,在鲜⾎、哀痛和命垂⼀线分秒必争的现场感中,感叹现代医学的“⾦⼿指”,体会⽣命周期如何从骤降变成长且缓的曲线。
但总有那么些⼈,医⽣们⽆法从⿁门关把他们拉回来。
“病⼈死⼀次,我们死好⼏百次。”印度⼼脏外科医⽣德维·普拉萨德·谢蒂(Devi Prasad Shetty)⾯对⽹飞(Netflix)的镜头如是说。
2000年,谢蒂医⽣的第⼀个⼼脏外科中⼼Narayana Hrudayalaya(以下简称“NH”)在印度班加罗尔郊区开业。《华盛顿邮报》报道,该中⼼从不因为“没钱”⽽拒收患者。它强调⼿术数量⾜够多,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每个患者的治疗成本。
截⾄2015年11⽉,NH从单中⼼,发展成“沃尔玛”式医疗集团,旗下共有57个⼿术中⼼,覆盖⼼脏、眼科、创伤、癌症、泌尿、胃肠等多专业,床位总数超5600张。印度12%的⼼脏⼿术由NH完成,⼿术成功率达98%。
但,从医⼏⼗年,谢蒂医⽣坚持在上班前做祷告,希望⼿术顺利。如果有病⼈没能成功下⼿术台,他会取消当天其他⼿术,⾃⼰⼀个⼈去神前祈祷。
“这让我有挫败感。没⼼情做任何事。”
有媒体形容,在医学这门强调技术理性的学科中,谢蒂医⽣对众⽣疾苦,有着⼀种上帝视⾓的悲悯。和他⼀样的,还有当今母胎医学领域的领军⼈物、英国胎⼉医学基⾦会主席科普洛斯·尼可拉迪斯教授(Kypros H. Nicolaides),他是全球⽤激光进⾏胎⼉治疗的第⼀⼈。
2019年,尼可拉迪斯被确诊⾎液系统恶性肿瘤。次年,完成⾻髓移植没多久,67岁的他重返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院,每天10多个⼩时地⾯诊、⼿术、谈话。
他如苦⾏僧⼀般,舍弃⾃⼰为⼈的“私⼼”,不断修炼医技。“⽣命的重点在于充实与否,⽽⾮能活多久。我想把⽣命倾注在患者——那些胎⼉⾝上。”
若谢蒂和尼可拉迪斯对应着医德中“对苦难的共情”,那南希·阿舍尔博⼠(Nancy Ascher)和艾尔弗雷多·奎诺内斯·希诺乔萨(Alfredo Quinones Hinojosa),则把⾃⼰打磨成⼀把柳叶⼑,“技术是他们的脊髓反射”。
阿舍尔是历史上⾸位完成肝脏移植⼿术的⼥医师,全球器官移植⼿术伦理代⾔⼈,长期在全球巡讲、
打击器官⾛私。她站在⼿术台上,是患者的幸,也是助⼿的“惧”。
菱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助⼿们站错位,拉钩松⼀些,握针⼿势不漂亮……就能“逼”出她“禽兽”的⼀⾯,招致劈头盖脸的⾔语打击。
在⼿术台上,阿舍尔对任何⼈都没有“容错性”。即使做了⼏⼗年助⼿的丈夫,也得不到她的徇私或偏倚。
在阿舍尔看来:“医⽣必须⼤胆⽆畏,但也要有恐惧失败的⼼态。你必须接⼿这条⽣命,同时清楚意识到,它随时可能消失。”
“我是他(丈夫)⽼师,把毕⽣所学都教给他了。我们不⽤频繁沟通、交流,他能完成得很好。但这要速战速决。”
希诺乔萨是全美脑外科排名第⼀的Mayo Clinic科主任,被同事和患者称为“Dr.Q”,拥有⼀双“被神吻过的⼿”,每天都在触摸⼈体最精密且迷⼈的器官——⼤脑。
⼤脑作为⼈体指挥中枢,不同区域掌管功能各异:说话、运动、记忆、情绪……;你的爱情、记忆、呼吸、⼼跳,都在神经元掌控下。
他的⼿术,能满⾜吃⽠群众对外科医⽣最神奇、最诗意的想象:⼿术⼑在细如发丝的脑神经间游⾛,在嫩如⾖腐的脑组织上试探。为保证⼿术效果,患者会在开颅(脑壳开花)情况下,⼀边完成各种测试,⼀边接受⼿术。
⼀台⼿术往往要6⼩时。希诺乔萨累到脱⽔,⼿指都细了。但下了⼿术台,他⼜⾛进健⾝房,强迫⾃⼰动起来,为下⼀台⼿术储备体能。
⽹飞(Netflix)将镜头对准这些不同专业领域的先锋或奠基⼈,拍摄4集纪录⽚:The Surgeon's Cut。
应付自如该⽚直译为《外科医⽣的⼑》,讲述4⼈的成长经历、⾏医理念和从医感悟,以及由其代表和开拓的现代医学新边界。对4⼈⽇常会执⾏的⼿术现场都进⾏了充分拍摄和讲解。⾮医学专业者能看懂医⽣的每个操作及其背后的危险性。⽽专业⼈⼠秒回⼿术台,甚⾄时不时有“能学两⼿的⼩确幸”。
业⼈⼠秒回⼿术台,甚⾄时不时有“能学两⼿的⼩确幸”。
观剧者、影评⼈更愿意称之为《外科医⽣是怎样炼成的》。虽然看过的⼈不多,⾖瓣评分却达9.1,位列“神剧”。深海鱼油的吃法
菌子山
既然是“炼”,少不得要迈过⼀道道坎,闯过⼀个个关。
对尼可拉迪斯教授来说,终其⼀⽣,就是站在“⽣门”上阻截死亡。
事业单位面试题他的专业⽅向是诊断和治疗胎⼉的⽣理性病变。因为他,患有双胎输⾎综合征(TTTS)的双胞胎死亡率,从90%降到10%。
对正常双胞胎妊娠⽽⾔,胎盘会分别给两个胎⼉供⾎。但在同卵双胞胎中,有15%的胎⼉会发⽣TTTS。他们连在胎盘上的⾎管出现交叉,⾎液因⽽连通。由此导致⼀名胎⼉长期为另⼀名胎⼉“输⾎”。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被输⾎者会出现“过度受⾎”,⼼脏⽆法负荷,有⽣命危险。⽽“输出⾎”的胎⼉也可能因供⾎不⾜,葬⾝腹中。
有些⼈此⽣的“HARD模式”,还没出⽣就已开始。
上个世纪九⼗年代,尼可拉迪斯教授提出,利⽤胎⼉颈部透明层厚度(NT)和母亲外周⾎⽣化指标,来进⾏早孕期唐⽒综合征筛查。此举把中孕期唐⽒筛查65%-70%的检出率,提⾼到早孕期的90%以上。
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探索胎⼉镜宫内治疗:将内窥镜伸⼊孕妇腹腔、⼦宫内,直接观察并对胎⼉进⾏⼿术。此后,他利⽤这⼀技术,创新性使⽤镭射光,闭合TTTS双胎宝宝共⽤的⾎管。
没有前⼈经验,⼀切都靠⾃⼰摸索。他和团队不断讨论,哪条⾎管来⾃供⾎胎⼉,哪条通向受⾎者胎⼉。
然后,精准定位闭合位置,快速但谨慎地按下“烧毁”键。
每次⼿术结束,尼可拉迪斯教授和胎⼉⼀样,都有“劫后余⽣”之感。
但,这个做法最初遭到各⽅⾯,甚⾄来⾃同⾏的攻击。
“镭射光会不会炸掉⾎管?会不会造成⼤出⾎?⼿术室会不会爆炸?”
有医院、医⽣勇于尝试,所有⼈都武装到眼睛,⼀股⼦“舍⾝求仁”。
不少双胞胎经尼可拉迪斯教授治疗,双双保住性命。有个孩⼦还以他的名字命名。
有的则缺了⼏分逆天改命的运势。
在纪录⽚中,尼可拉迪斯教授接诊到三胞胎,其中⼀对同卵的被确诊为TTTS。就在他检查、判断时,⼀个胎⼉的⼼跳停⽌。他迅速给另⼀个胎⼉输⾎。针穿过孕妇的肚⼦和胎⼉的⾝体,直接打进⼩⼩的⼼脏。
很遗憾,这个⼩⽣命仅仅被延长了两周。
希诺乔萨要闯过的关卡,名为“⾃救”。
他出⽣在墨西哥的⼀个贫民家庭。19岁那年,翻爬美墨边境铁丝⽹被拘留。然后,他以⽆证农民的⾝份,留在美国。
有⼀天,他举着⾃⼰因务农⽽红肿溃烂的双⼿,告诉哥哥,想读书。哥哥狠狠教训他:“胡说什么!我们有⼯作,已经很⾛运了!”
“你这⼀辈⼦,就是在这⾥务农!你这辈⼦就是个农场移民劳⼯!”
这句话如同⼀把⼑,插⼊希诺乔萨的⼼脏。
就在这天,希诺乔萨离开农场。他⾃学英语,做焊接⼯⼈、清理地铁隧道,报名上社区⼤学。
7年后,希诺乔萨考⼊哈佛医学院,在那⾥遇见引领⾃⼰进⼊脑外科领域的贵⼈。
但助教们得知他来⾃墨西哥,会露出⼀股不可思议的神情:“你真的是墨西哥⼈?你⽐墨西哥⼈聪明多了。”
慢慢地,希诺乔萨不再回答籍贯问题,⽽是埋头,专注地与“美丽、跃动的⼤脑”缔结终⽣之缘。
“这⼀双为全世界患者切除脑肿瘤的⼿。”他转动⾃⼰的双⼿,说,“跟不久前采西红柿的,是同⼀双⼿。”
南希·阿舍尔要挣脱的桎梏,是“性别”。
她有很多头衔。但字幕告诉我们,其中引⼈注意的,是⼀个定语:“⼥”。
在阿舍尔申请医学院的时代,器官移植医师们被视为“科学怪⼈”,能被拍进恐怖⽚的那种。
选择专业时,学校建议⼥学⽣们“和精神科医⽣聊聊”。结果,⾯试官问了⼀些很不得体的问题。
考上医学院后,学校的刷⼿服有多种选择。阿舍尔总是选裤装,还把V领上⾐反着穿,以表明⾃⼰“和男孩们没有区别”。
谢蒂医⽣要克服的难关更实际:钱。
机灵小子早年,他在美国深造,接触⼼脏外科⼿术后,他“陷进去”了,寻找⼀切机会,为⼼脏病患者开⼑,甚⾄不惜冒充导师的名义上台。
他期许⾃⼰,成为⼀名“优秀的外科医⽣”:就像⼀台开⼑机器,不和患者有情感联结。
学成后,他回到印度,创下⽆数个“第⼀”:1990年完成印度⾸例新⽣⼉⼼脏直视⼿术,婴⼉仅9天⼤;亚洲⾸例胸壁肌⾁⼼肌成形术;印度⾸例终末期⼼衰植⼊左⼼室辅助装置;印度⾸例⼼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世界范围内,做过100-200次全⾝⾎栓清除术的⼼脏外科医⽣,不⾜50⼈。⽽谢蒂医⽣的经验值是600次。
在世界范围内,做过100-200次全⾝⾎栓清除术的⼼脏外科医⽣,不⾜50⼈。⽽谢蒂医⽣的经验值是600次。
就是这样⼀个站在⼼脏外科⾦字塔塔尖的医⽣,看到印度⼼脏⼿术现状,懵了:“印度⼈因为先天因素,更容易出现⼼脏问题。每年有200万患者需要进⾏⼼脏⼿术。所有印度⼼脏外科医⽣加起来,每年只能完成15万台⼿术。还有近190万患者怎么办?”
于是,他回到家乡,开办NH⼼脏中⼼,旨在为穷⼈做⼼脏⼿术。该中⼼拥有和欧美同样规模、⽔平的基础设施。不同的是,欧美的设施每天运营8⼩时,NH每天⾄少运营14⼩时,且全年⽆休。每天,谢蒂医⽣团队⾄少完成30台⼿术。⼿术室的灯在清晨亮起,在次⽇凌晨短暂熄灭。
但其运营也⾮⼀帆风顺。最初那些患者,都是谢蒂医⽣从⼈海⾥“捞出来”的。
每周末,他会深⼊穷乡僻壤,问诊、科普。每次抵达现场,都是⼈⼭⼈海。⽼⼈、壮年、孩⼦,病⼈络绎不绝,从早到晚。
“我花了很长时间,深⼊乡村。这是NH在印度发展的第⼀步。”
2015年,NH成功出海,在拉丁美洲开曼群岛开设⼼脏中⼼。按照“让所有⼈都能接受拯救⽣命的⼿术”这⼀愿景,未来还会在⾮洲、亚洲开办平价医院。
谢蒂医⽣认为,⾃⼰对印度的直接贡献没那么伟⼤,每天为30多个⼈做⼿术,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证明了平价医疗也能成为⼀种商业模式。医疗并不都是昂贵的。”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的⼈⽣最后4年,是在谢蒂医⽣的照护下度过。
住院期间,特蕾莎修⼥时常跟着谢蒂医⽣查房。有⼀天,她盯着重症监护室的⼀个⼩婴⼉说:“医⽣,我知道你为什么在这⾥了。上帝创造这些⼼脏有问题的孩⼦时,他意识到⾃⼰出了差错,所以把他们送到你这⾥,让你纠正他的错。”
扬州美食谢蒂医⽣说,这是对⼀个⼼脏外科医⽣最贴切的描述。
成为“神的⼯具”,亦是纪录⽚对其他3位外科医⽣的观察和定义。
又何间焉的间
其信仰、出⾝、专业皆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将此⽣奉献给“外科”。
从医⼏⼗年,第N次被问及“为什么做医⽣”,阿舍尔还是那个回答:“我想找⼀份可以闲不下来、充满兴趣、期待去上班、持续做⼆三⼗年的⼯作。”
尼可拉迪斯将“外科医⽣”活成“⽣活⽅式”,“尝试理解病⼈的⼼情,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不是把⾃⼰变成⼀个疏离的执业医⽣。”
历经挑战,炼成“外科医⽣”,拿这⼀辈⼦的⼑,够吗?
谢蒂医⽣回答:不够。
“如果我必须轮回百世,希望每⼀世都能成为⼀名外科医⽣。”

本文发布于:2023-07-30 22:4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24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外科   患者   印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