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30 16:15:03 阅读: 评论:0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李海琴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春节贴对联的寓意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6-0130-02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及传播媒介,并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词语的文化内涵就是典型的体现。人类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植物词汇。英汉语中很多植物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就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从语义重合、语义错位以及语义空缺的角度解读这些词文化内涵的差异,并说明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审美观、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的不同等因素造成的,为实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借鉴。
关键词植物词汇差别内涵思维方式
A Comparative R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 Plant Words//Li Haiqin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media,and re-flects all aspects of culture,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ords is a typical manifestation.In human beings'long tim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nature,many plant words advent,and many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 posss rich cultural co
nnotation.From such angles as mantic overlap,dislocation and vacancy,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 plant words,and introduces the caus,namely,th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s,thinking method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etween Chine and Western countrie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plant vocabulary;differences;connotation;thinking method
人类自古以来就与各种各样的植物打交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植物对人类来说很实用,比如说植物可用来食用以及供人们观赏;另一方面则是植物因其特质能够引发人们的想象。英汉语中的植物词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根据中西方植物词的内涵差异的不同程度探究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1英汉语中植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1.1语义重合
语义重合是指英汉语中植物词内涵意义的相似。这种相似是基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思维的趋同性,这种相似性或趋同性在植物词的联想意义上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例如桃(peach)是一种常见的水果,白里透红。桃花春季开,各种各样的颜色,粉红、淡红以及白色,这让人们很容易由它联想到少女。英汉两种民族都用桃花来形容妙龄女子白里透红的肤色。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壁》就
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令》中就有“若将人面比桃花,面自桃红
花自美”。英语中常用peach来形容非常有魅力的女子。汉语中的“桃腮”对应的英语说法就是peachy cheeks。
桂花树(laurel)在英汉语中都有“优秀”“出类拔萃”的联想义。张九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气节清高,孤芳自赏,不求人引荐的情感。同样在英语中,laurel与“荣誉”联系在一起,英美人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带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人们把那些杰出的诗人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rest/sit on laurels就是满足于既得成就,不思进取的意思,laurel wreath(桂冠)旧时作为胜利的象征。
1.2语义错位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些植物词表面上看起来等值,但其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这就是语义错位现象。如柳(willow),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引起忧伤的联想,但引起联想的原因不同,汉语中是因为离别造成的忧伤,中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一种忧伤的怀念情思。英语中的willow却意味着因为失落死亡而引起的忧思。荷花(lotus),汉语中也称莲,自古以来深得文人的爱慕。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曾这样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并称莲为“花中君子”,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在英语中,lotus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其中的一种涵义是一种忘忧果,让人食后感到梦幻般的快乐与轻松。Lo-tus-eater指吃了忘忧果后即做极乐的梦而忘却尘世的痛苦,其引申义指醉生梦死、不负责任、贪图安乐的人。Lotusland 指安逸之地。可见,在英汉语中,荷花的文化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1.3语义空缺
日记用英语怎么说语义空缺指同一文化词,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很多联想含义和文化内涵,而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却几乎不能引起什么联想。同一植物词在英汉语中可能出现语义空缺,这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植物词在汉语中有很多联想意义,而在英语中可能就一普通名词;第二,同一植物词在英语中很有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不能让人们引发什么联想。
首先,只在汉语中有联想义的植物词包括竹、梅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bamboo)在中国常用来象征高风亮节。中国文人隐士经常咏竹、画竹,都是因为仰慕竹子的高贵品质,反映中华民族谦逊、旷达的情怀。梅(plum flowers)在寒冷
作者简介:李海琴(1989-),女,安徽太湖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下转第136页)
.com. All Rights Rerved.
的腊月开放,象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毛泽东有一阕著名的咏梅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从这首词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把梅花看做报春花。一直以来,梅花就被看做中华民族铮铮傲骨的象征。其次,只在英语中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词包括橄榄枝、苹果、黄水仙等。橄榄枝(olive branch)文化内涵起源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今天橄榄枝象征着和平,求和。
2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差异形成的原因
2.1英汉两个民族审美观的不同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认为自然与人类是融为一体的,再加上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修身养性以及伦理哲学,儒家道家思想为中国人创立了一系列必须遵守的价值观,如淡泊名利、坚毅、高风亮节等,每一种这样的价值观都能找到相应的植物作为代表,所以有时诗人表面上看在咏物,实际上在说自己的品行和气质。而西方特别是欧洲文化是一种重视理性崇尚科学的文化。英语国家的人几乎不用植物来表达人的思想道德,他们表达的方式一般都很客观具体,很少上升到道德层面。比如说他们用peach(桃子)来表达貌美女子,仅仅是因为桃子的外形与女性的脸庞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表达没有任何道德层
面的内涵。
2.2英汉两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喜欢运用隐喻的修辞,甚至有时还会用赋、比、兴的修辞。而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推理,说话做事非常讲究逻辑与顺序,写作一般采用的都是开门见山的手法,这与中华文化中的含蓄表达以及要给读者留足想象空间的写作方式形成截然的对比。还有中国人喜欢发散思维,重形似,西方人遇到一个词,喜欢纵深发展,围观分解,纵横组合。
2.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由于中国和欧洲说英语国家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即一种植物在中国常见,而在欧洲国家却不常见。人们对于几乎无法接触到的植物是很难产生联想的。比如说梅花适合在稍带湿润的气候生长,所以主要在中国种植,在西方国家鲜有种植,所以西方国家人基本对梅花的特殊内涵不清楚。黄水仙原产于欧洲西部,适合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的生存环境,在中国鲜有种植,所以中国人对黄水仙是很难产生类似英语国家的人的联系的。
3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语植物词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差异,这就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所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知道单个词的字面意义,还要了解其特定的内在含义。不了解词汇的含义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甚至触犯禁忌。而知道词的含义一定要看词所处的文化语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学习外语,更要学习外语中隐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卞于靖.论汉英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J].语文学刊,2005(3).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落雁岛[4]廖光荣.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相声报菜名
[5]吴有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王恒平
口红印
型动机在短期内会使某些学习者获得成功,然而一旦达到目的,动机消失,加上国内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导致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停滞,造成石化。我国目前的中学生学英语目的多是为了升学,一旦目的达到就很少再学习英语,而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与目标语社会文化融合的强烈愿望驱使他们不断学习,并向目标语靠近,如果一项学习任务在开始和持续阶段均有能力驱动学习者的综合型动机,就能有效防止语言石化现象。
3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措施
防止中介语石化,减少母语干扰,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不正确的结构和正确的结构同时被大脑吸收同化,前者成为石化,后者成为学习,为了避免不正确的目标语输入,要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节目,多读英文原著,提高目标语输入的质量。学生学习不只限于课堂有限的输入,而同时应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学习积极性提高,出现中介语石化的可能性相对减少。Ellis的相互作用论论点是来自于教师或同学的中介语输出有时也会作为输入对语言学习者产生负面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时创造英语语言环境,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平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4结语
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尽管对中介语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承认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中介语这种过渡性语言,而语言石化在二语学习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它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这种石化现象的产生既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又与英语学习者的本身素质有关,既与固定模式化的教育体制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关,又与英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偏差有关。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3]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
tics,1972.
[4]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少年的拼音
[5]Selinker,L.,Han,Z..Fossilization:Moving the concept into Empirical
东方忌
Longitudinal study6[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大驿土
[6]Scovel,T..The effect of a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a review of the anxi-
ety rearch[J].
[7]戴伟栋,蔡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6(1).
[8]孙德坤.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习得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4).
[9]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王恒平
(上接第130页)
.com.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7-30 16:1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23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植物   内涵   语言   中国   学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