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
党员转正申请————————————————————————————————作者:————————————————————————————————日期:
医学英语词汇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甲亢病是什么病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授权委托人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
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者的第二语言都会出现石化,使其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他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语言体系中总会出现不正确的二语/ 外语语言形式。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石化。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具有普遍性。
Selinker & Lashmanan (1992) 将石化现象定义修正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而且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指语言习得的稳定期,此时语言参数
表现出平稳和静止的状态,也称为“冻结期”(Brown,2001)。只要有积极的内因和外因条件,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永久性石化指的是无论学习者获得多少关于目的语的指导,他们形成的中介语都将停留在这个状态中,无法进一步向目的语靠近,也永远无法达到目的语。一棵圣诞树
ipad怎么截屏
这一定义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特征,确定了石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Selinker & Han (2001)将石化的定义概括为6个方面的特征: ①石化就是发展的停滞(cessation); ②石化的特征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音位、词法、句法、语义、篇章和语用等层面; ③石化的特征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persistent and resistant); ④不管二语学习者是成人还是儿童,石化现象都会出现; ⑤石化的特征往往表现为语言的回退(backsliding)、固化了的错误(stabilized error)、学习高原(learning plateau)、典型错误(typical error)、持久的非目的语语言运用(persistent non-target-like performance)、否定性反馈无法纠正的错误(errors that are impervious to negative feedback)、习惯性错误( habitual errors) 和nowthat
么红个人简历长期的自由变异(long-lasting free variation),等一些中介语形式的反复出现; ⑥具体的、持久的中介语特征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被发现。从理论上讲,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没有关系,换言之,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因此,石化不应是错误的语言形式的代名词。3.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因素
30 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类。戴炜栋(1990) 指出几乎所有的误差起因都可形成语言僵化现象。笔者认为僵化现象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外语学习者无法像母语者那样从功能出发, 在语言的自然接触( natural language contact) 中同时习得功能与形式。在此笔者将从内因、外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3.1 内因
3.1.1 学习者的年龄问题
Lenneberg (1967) 在比较了成人和儿童失语症患者的基础上,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2到12岁之间,超过这段时期,由于大脑功能侧化而失去可塑性,语言习得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Scovel (1988) 也认为学习者在达到一个关键年龄(通常为青春期) 后,大脑失去了可塑性,导致无法掌握某些语言特性。
研究证明, 外语学习者的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进而对语言僵化形成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有科学实验证实孩子生长有一个临界期( critical period) , 大约在两岁时完成。届时, 语言功能已定位在左脑, 所以再学习语言会受阻。Michael (1990) 也谈及了临界期假说。他指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有一个临界期(大约15岁) 在这个时期前较容易完全地习得目标语。超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