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更新时间:2023-07-30 15:43:23 阅读: 评论:0

《第⼆语⾔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语⾔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语⾔”、“第⼆语⾔”与“第⼆语⾔习得环境”?
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的语⾔,第⼀语⾔指⼉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母语通常就是第⼀语⾔,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在美国出⽣的汉族⼉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语⾔,⽽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语⾔指学习者在习得第⼀语⾔之后习得的语⾔,第⼆语⾔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在语⾔习得发⽣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第⼆语⾔是相对于第⼀语⾔就语⾔习得的时间顺序⽽⾔的。第⼆语⾔习得环境跟时序⽆关,着眼于在哪⼉学。
2.如何区分“⾃然的第⼆语⾔习得”与“有指导的第⼆语⾔习得”?
答:从习得⽅式和环境两⽅⾯区分。⾃然的第⼆语⾔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式,在⾃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的;有指导的第⼆语⾔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
3.什么是语⾔能⼒?什么是语⾔表达?
答:语⾔能⼒(competence)是⼀种反应交际双⽅语⾔知识的⼼理语法,语⾔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在语⾔的理解与⽣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语⾔能⼒是关于语⾔的知识,语⾔表达是关于语⾔运⽤的知识。
4.第⼆语⾔习得研究与语⾔学研究的对象、⽬的和⽅法有何不同?
5.如何看待第⼆语⾔习得研究与⼼理学和⼼理语⾔学的关系?
答:(1)第⼆语⾔习得研究与⼼理学的关系:
极限思想
(2)第⼆语⾔习得研究与⼼理语⾔学的关系:
有⼈把第⼆语⾔习得研究看做⼼理语⾔学的分⽀,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
6.第⼆语⾔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养青蛙
答:跨学科。
小汽车怎么做
7.为什么第⼆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章作为第⼆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语⾔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语⾔习得研究的⽅向,为后来的第⼆语⾔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printf
8.80年代后的第⼆语⾔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语⾔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
答:受语⾔学、社会语⾔学和⼼理学影响。形成了语⾔学视⾓、社会语⾔学视⾓、认知视⾓和社会⽂化视⾓。
9.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
答:90年代前汉语习得研究集中在偏误分析、中介语和习得过程研究三⽅⾯;90年代后除了拓展和深⼊以上三⽅⾯研究外,还开发出⼀些重要的新领域,⽐如关于学习者本⾝的研究、汉语认知研究等,此外,海外汉语习得研究也是90年代后汉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后门病毒
11.对⽐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为主义⼼理学和结构主义语⾔学。
12.“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答:最⼤差别是⽬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扰是造成第⼆语⾔学习者语⾔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是唯⼀原因;“弱势说”的
⽬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来解释学习者产⽣偏误的原因。
13.对⽐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差异的⼤⼩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差异越⼤难度越⼤,反之亦然。
14.对⽐分析有哪些局限?
答:(1)对⽐分析的⼼理学基础是⾏为主义⼼理学,它的核⼼思想“刺激—反应”
理论将⼈的语⾔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程,忽视了⼈作为语⾔获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对⽐分析的语⾔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学,它强调对不同语⾔范畴进⾏科学描写的重要性,但语⾔间的差异太⼤,如果
进⾏⽐较的语⾔系统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语⾔范畴,那么基于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往往就没什么意义。
军训卡通图片
(3)对⽐分析将两种语⾔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差异”属于语⾔学问题,“难度”是⼼理学问题。
(4)对⽐分析的理论假设——偏误产⽣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受到来⾃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分析对学习者语⾔习得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的?
答:Corder(1967)
16.偏误分析包括哪⼏个步骤?
答: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答:(1)意义:
第⼀,是第⼆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原因;
第三,提出了⼀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语⾔学习者语⾔偏误的程序和⽅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
在研究⽅法上,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然的第⼆语⾔习得环境中获得,⽽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第⼀,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忽视学习者语⾔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语⾔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第⼆,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第三,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项⽬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项⽬的使⽤情况;
第四,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炖蛋的做法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答:Selinker等学者提出的关于“第⼆语⾔学习者的语⾔系统”的理论假设。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答: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系统看成⼀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的语的、独⽴的、完整的语⾔系统,并且将其⾄于研究的核⼼地位,⽽对⽐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看成⼀个独⽴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系统独⽴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平。这⼀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然⽽其对⽐是建⽴在三种语⾔系统对⽐的框架上的,这和对⽐分析有很⼤不同;另⼀⽅⾯,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种描写和分析的⼯具,但其分析⼿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由此可见,
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法上对⽐分析、偏误分析以及早期中介语理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小学毕业20.Corder,Nem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
答:Corder(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系统称为“过渡能⼒”系统或“过渡⽅⾔”。“过渡能⼒”指学习者现时的⼼理规则系
统,“过渡⽅⾔”强调的是学习者⼼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Nemr提出并采⽤“近似系统”来描述学习者的语⾔系统,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的语时实际运⽤的偏离的语⾔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源语⾔系统和⽬的语系统,但是以⽬的语为参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Selinker给“中介语”的定义是:“可以⽤作从语⾔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为是⾼度结构化的。在语⾔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且必须作为⼀个系统⽽不是作为⼀个孤⽴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虽然名称不同,但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有⼀点是共同的,即把学习者的语⾔系统看成⼀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的语的、独⽴的、完整的语⾔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地位。
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的过程的?

本文发布于:2023-07-30 15:4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23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偏误   研究   分析   学习者   系统   理论   习得   环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