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及ICT测试原理

更新时间:2023-07-29 20:30:20 阅读: 评论:0

ICT及ICT测试原理
ICT及ICT测试原理
一、简介:
ICT在线测试机(IN CIRCUIT TESTER)是经由量测电路板上所有零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体、电晶体、FET、SCR、LED 和IC等, 检测出电路板产品的各种缺点诸如 : 线路短路、断路、缺件、错件、零件不良或装配不良等, 并明确地指出缺点的所在位置, 帮助使用者确保产品的品质, 并提高不良品检修效率. 它还率先使用可用数亿次开关的磁簧式继电器(REED RELAY), 是当今测试涵盖率最高, 测试最稳定, 使用最方便, 提供数据最齐全的在线测试机.
二.隔离(GUARDING)测试原理:
在测试ACT测试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GUARDING的技巧,它把待测元件隔离起来,而不受它线路的影响.(如下列图示).电脑程式自动选择恰当的隔离点可选择多个
成长的脚印三.电阻的量测方法:
(1)定电流测量法:
使用定电流测量法,电脑程式会根据待测电阻的阻值自动设定电流源的大小.
(2)定电压测量法:
当待测电阻并联大电容时,若用定电流测量法,大电容的充电时间过长,然而使用定电压测量法可以缩短测试时间.
(3)相位测量法:
当电阻与电容并联时,如果用电流量测法无法正确量测时,就需要用相位量测法来量测来做测试.此法利用交流电压为信号源,量测零件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藉以计算出各别的电阻抗,电容抗或感抗.
(4)小电阻的量测:
综合素质范文一般小电阻量测(0.1Ω~2Ω),可以把它当成JUMPER的方式测量但只可量测有无缺件. 若需较精确的量测,就须用四端量测. 原理如下:
信号源和量测各有自己的回路,因此可準确量测RX上的压降。
应用:小电阻如 0.1Ω~10Ω,小电感,小电容量测时会受到 cable 和探针接触不良的影响,而造成测试不稳,而四线量测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为民请命
下定义的作用由二线式改為四线式量测法的修改说明如下:
清汤火锅
a. relay board需做以下修改,JA, JB, JC 跳线拿掉, 使之开路OPEN。
b. JA0, JA1, JA2, JA3, JB0, JB1, JB2, JB3, JG0, JG1, JG2, JG3
c. 此时Relay board只剩下32点, 因為第二连接器已被当成n使用。
红薯的作用d. 程式方面须做如下设定:
e. 在此设定下,电阻值最小可量测到0.01Ω。
四.电容量测:
(1)交流定电压源量测:略 (此测试方法与以上电阻测试方法类同)
(2)直流定电流源:略 (此测试方法与以上电阻测试方法类同)
(3)相位测量法:略 (此测试方法与以上电阻测试方法类同)
(4)漏电流量测:假设C1為100uF25V,将程式修改為STEP 2,按F9测试量测电容之正常漏电流,并将它填入STDVAL,如果C1反向则漏电流会增大。
註:每个电容值耐压都有不同,所以在ACTVAL之电压是不一定的。
(5)三端点量测:
此方法用於量测电解电容,此量测法须於电容上端栽针(如图),程式修改如下:
五.二极体量测法:中国第一大沙漠>reassure
(1).DIODE一般量测:
(2).两并联DIODE量测法:
二极体并联须用CM mode 量测。程式须设定如下:
STEP2须加电压(ACTVAL) 0.6V左右,调整ACTVAL电压使其电流量到约40mA。
六.三极体(FEA)量测方法:
FET可分為二种:a. JFET、b. MOSFET 空乏型及增强型。
(1)MOSFET增强型如图
程式设定如下:
控制闸极(gate)电压由2V~3V直到导通為止,即可测试出来。
(2) JFET. MOSFET空乏型
程式设定如下:
控制闸极(gate)电压直到夹止。
(3)用三端点量测法来测试电晶体
日规电晶体量测只须量BC、BE两端之二极体,就可量测到是否空焊反接 (如程式1、2项),但美规电晶体由於Ba脚在中间,因此须用三端点来量测 (程式第3项),才能侦测到反接的问题。
程式设定如下
控制基极(B)电压,使电晶体饱合。
七.电压量测法:(举例说明)
首先需要外加电源, 机器的修改方法如附图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20:3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22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测试   电压   电阻   测法   电容   量测   电流   可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