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统
讲授重点:成山头
1 、鱼类消化管的结构
2 、鱼类消化管构造与食性的关系
3 、肝脏、胰脏在鱼体的位置和机能
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
脊椎动物的体腔源于中胚层。体腔囊向腹面延伸,其背部及中部的腔不久消失,而腹部的腔残留下来,即形成将来的体腔。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向腹面延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称为腹膜壁层。腔的内壁层称为腹膜脏层,包围内脏各器官。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称浆膜层。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即肠系膜。背面一条称背肠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系膜,后者不久中断,左右两腔便合成一个大腔,称为体腔。
鱼类的体腔不久被一横隔(即围心腹腔隔膜)分隔成两个腔。前面的小腔包围心脏,称围心腔;后面的大腔容纳消化、生殖等器官,称腹腔。腹腔的形状随鱼的体形而异。有的处延长形腹腔如鳗鲡、黄鳝、
耳机麦克风玉筋鱼等;平扁形腹腔如鳐、平鳍鳅、鮟鱇等;侧扁形腹腔台银鲳、长春鳊、团头鲂等。肉食性鱼类的腹腔一般较大,而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则较小。
腹腔脏层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胃脾系膜、胃肝系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固在一定位置上。
第二节 鱼类的消化管
消化管是一肌肉的管子,它从口开始,向后延伸,经过腹腔,最后以泄殖腔或肛门开口于体外。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部分,有些鱼类这几部分的界限不明显,但可凭借不同的管径,不同性质的上皮组织及特殊的括约肌或一定腺体导管的入口来区别。
一、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鳃裂开口处为咽,其前即为口腔,故一般统称为口咽腔。
口咽腔常覆盖以复层上皮,其中有粘液细胞和味蕾的分布,口咽腔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鱼类口咽腔的形态和大小与食性有关。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如鳜、鲈
鱼、带鱼、 鳡 、鲶等。有些专食微小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宽大,如鲢、鳙等,这是与它们不停地滤取水中食物的习性相适应的。
(一)齿
鱼类的牙齿在口咽腔中分布很广,齿的形状、大小、排列及锋利与否,均因鱼的种类而异,这与鱼类生活的水环境食物的多样性有关。
鱼类的牙齿主要用于捕食,咬住食物免于逃脱。有些鱼类的牙齿有撕裂和咬断食物的作用,然而一般都没有咀嚼的作用。
1 、软骨鱼类的齿春词白居易
分布:软骨鱼类的齿借结缔组织附在腭方软骨和米克尔氏软骨上。
形状:食甲壳类、贝类等温和食性的板鳃类,齿一般呈铺石状,如:星鲨、何氏鳋等。凶猛的肉食性板鳃类,齿尖锐,边缘常有小锯齿。
全头亚纲中银鲛的齿呈板状,由许多小齿愈合而成,终生不换,损伤过程中,齿的基部可以不断生长。
2 、硬骨鱼类的齿
分布:上下颌(颌齿)、犁骨(犁齿)、腭骨(腭齿)、鳃弓(咽齿)、舌(舌齿)。
硬骨鱼类的牙齿不仅在上下颌有生长,甚至有的在口咽腔周围的一些骨骼上,如犁骨、腭骨、舌骨、鳃弓上均能生长牙齿。着生在上下颌骨上的齿称颌齿( Jaw teeth );着生在口腔背部两侧腭骨上的牙齿称为腭齿( Palatin teeth );着生在口腔背部前方中央犁骨上的齿称犁齿( Vomeine teeth );着生在鳃弓上的齿称为咽齿( Phaiyngeal teeth );着生在舌骨上的齿称舌齿。所有这些着生在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口腔齿的形态、数目、分布状态常作为分类标志之一,其中以犁齿和腭齿的有无,左右下咽齿是否分离或愈合等用得较多。
鲤科鱼类无颌齿,而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咽骨( Phaiyngeal tone )或下咽骨( Aypophaiyngeal tone ),上生牙齿,即为咽齿,也称咽喉
齿,与基枕骨下的角质垫(咽磨)( Horny plate )形成咀嚼面,其形态、数目、排列状态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齿式——表示鲤科鱼类齿的数目、排列方式的式子。
鲤鱼的齿式为 1 · 1 · 3 / 3 · 1 · 1 ,这个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第五鳃弓上各有三列齿,其外列,中列都是 1 个,内列都是 3 个。
草鱼的齿式为 2 · 5 / 4 · 2 ,这个式表示左右两边第五对鳃弓口各有两列齿,左边鳃弓外列是 2 个,内列 5 个,右边鳃弓外列为 2 个,内列为 4 个。
鲢、鳙的齿式均为 4/4 。
形状:
硬骨鱼类牙齿的形态,与食性密切相关,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 1 )犬齿状(犬牙状齿),齿尖而锋利,有时齿端有钩状铁刻,如狗鱼、鳜鱼、带鱼等的齿,具这类齿的鱼类往往以其它水生动物为主要食物。
( 2 )圆锥齿状(圆锥状齿),齿呈圆锥状,细长而尖,有的鱼类发达,有的则不甚发达,如大麻哈鱼、鳕鱼等的齿,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 3 )臼齿状(臼状齿),齿宽扁,适于压碎食物,如鲤鱼、青鱼、真鲷等的齿,它们常食螺类、蚌类等坚硬的食物。
( 4 )门齿状(门牙状齿),如平鲷,二长棘鲷,香鱼,河等的齿,适于摄取固着岩礁上的生物。
内鼻孔亚纲中的肺鱼类,其齿亦呈板状,亦终生不更换。
(二)舌
鱼类的舌一般比较原始,位于口腔底部,没有弹性,不能活动,肌肉不发达,仅为基舌骨向口腔前部突出,外复以结缔组织和粘膜而成。
大多数鱼类舌前端游离,可由鳃下肌使舌前部上下活动,如康吉鳗科。也有一些鱼类的舌前端不游离,如鲤科鱼类和鲻鱼等,少数鱼类舌退化甚至无舌,如海龙科。
舌的形态随鱼的种类而异,一般有三角形、椭圆形,及长方形等,少数种类有其它特殊形状。
舌的颜色一般鱼类为白色,少数种类舌上有黑色素细胞,呈黑色,如弹涂鱼,还有的舌为红色或桔红色,如黄姑鱼。
运动会策划书鱼类舌的真正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多少可以帮助食物导向食道,还有的种类舌上有味蕾,并有脑神经支配,对帮助鱼类觅录食物有一定的作用。
女娲日记
(三)鳃耙
鱼类鳃弓朝口腔的一侧长有鳃耙,一般每一鳃弓长有内外两列鳃耙,其中以第一鳃弓外鳃耙最长。多数鱼类在鳃耙的顶端,鳃弓的前缘具味蕾。
鳃耙是鱼类的一种滤食器官,亦有保护鳃丝的作用和具有味觉器官的部分作用。
大多数鱼类的鳃耙为瘤状和杆状,但在各类别中差别很大。
板鳃类的鳃耙一般不发达,但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的姥鲨,鲸鲨等有密生而长的鳃耙。
硬骨鱼类的鳃耙有以下几类:
1 、无鳃耙:如鳗鲡科、海鳗科、康吉鳗科、海龙科、烟管鱼科、颌针鱼科、鲟科等。
2 、有鳃耙痕迹:如 虎鱼科、鳅科、六线鱼科、鲽科等。
3 、鳃耙很长:如鲱科、银汉鱼科。
4 、鳃耙变异:鳃耙呈簇状刺如乌鳢、鳃耙呈叉状,如蓝子鱼、叉状鳃耙间有簇状刺,如带鱼、鳃耙连成呈海绵状,如鲢、鳙。
鳃耙的数目在鱼类分类学上也常作为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常以第一鳃弓的外列鳃耙数代表某鱼的鳃
耙数,即上鳃耙数(咽鳃骨、上鳃骨上附生的鳃耙数)和下鳃耙数(角鳃骨、下鳃骨上附生的鳃耙数)加在一起,作为某种鱼的鳃耙数,也有不分上下鳃耙数记载的。以如鲈鱼的鳃耙 5-9+13-16 。
鳃耙的数目、形状、疏密排列等,与鱼类的食性有关,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一般数目多,致密细长,排列整齐,便于滤取食物,如遮目鱼 152+163 ,鲻鱼有 100 枚,斑鰶 135-150 。但海龙科、烟管鱼科的鳃耙退化,而它们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肉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数目较少,如 鳡 鱼鳃耙为 13-15 枚,鲈鱼 18-25 枚,石斑鱼 22-25 枚。
清蒸鲤鱼的做法二、食道
鱼类食道短而宽,管壁较厚。仅少数鱼类的食道较细长,如烟管鱼。大多数鱼类的食道内壁具纵行粘膜褶,褶数 6-50 ,当吞食大型食物时可用以扩大食道容积。
鱼类食道由三层组织构成:
• 粘膜层:内层,可分成上皮及固有膜两种结构。
• 肌肉层:中层特别发达,全由横纹肌组成,肌纤维排列成环状,约占管壁厚的 3/5 ,无纵肌层。
• 浆膜层:外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
食道粘膜层中尚有味觉细胞味蕾分布,食道因有味蕾及发达的环肌,具有选择食物的作用,当环肌收缩时,可以将异物抛出口外。食道后方与胃交界处有括约肌。
食道还能分泌粘液,将食物制成团状,便于吞咽。
由于食道环状肌肉的收缩,当鱼呼吸而大量水进入口咽腔时,决不会将水吞入胃肠内。
银鲳等鲳科鱼类的食道呈卵圆形的球状物,肌肉臂很厚,粘膜具几个质,且具有许多长条乳头状突起,每一突起上附有许多小齿状突起,这种食道球状结构称为食道囊,这是鲳亚目鲳科分类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河鲀的食道一气囊,遇危险时中吸入空气或水使气囊膨大,腹部突出,体呈球状,鱼体会腹部向上,随波逐浪如死鱼。
三、胃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其接近食道的部分称为贲门部( Cardiac poction ),胃体的盲囊状突出部分称盲囊部( Blind sac ),连接肠的一端称为幽门部( Pyloric poction )。
软骨鱼类的胃多数是 U 型或 V 型,多数鱼类有胃,但鲤科鱼类无胃,仅在食道后方一段延长而略膨大
的部分,称肠球。此外, 鱂 科、海龙科、飞鱼科、隆头鱼科、翻车鱼、鳗鲶、颌针鱼等鱼类没有胃。胃的大小与食性有关。
氧气的物理性质硬骨鱼类的胃在外形可以分为五大类:
五年级上语文
1 、 I 型:胃直而稍膨大,呈圆柱状,无盲囊部,如银鱼科、烟管鱼科、鲀科鱼类的胃。
2 、 U 型:胃弯曲呈 U 形,盲囊部不明显,如斑 鰶 、银鲳、池沼虫鱼、白总鲑等鱼类的胃。
3 、 V 型:胃弯曲呈 V 形,有盲囊部,但不甚发达,如鲑鳟类、香鱼、蓝子鱼、鲷科等鱼类的胃。
4 、 Y 型:在 V 型胃的后方突出明显的盲囊部、贲门部、幽门部及盲囊部分界明显。如大多数鲱科鱼类、星鳗、日本鳗鲡等鱼类的胃。
5 、卜型:盲囊部特别延长而发达,幽门部较小,胃一般为圆锥形,如蛇鲻,鲭科等鱼类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