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中国文化理论综述
周 上怎么组词雨
第一部分 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定义
1.泰勒(1871):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1921):一个群体的文化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1929):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1905):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威利(1929):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统。
6.亨廷顿(1945):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7.《词海》:“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一、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二,范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其三,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8.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9.张岱年、方克立: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产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资料来源:郭莲:《国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理论参考》,2003年第3期,第41页。王威孚、朱磊:《关于“文化”定义的综述》,《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第190-192页。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第1页。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第5页。)
总而言之,大部分学者同意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是群体公认的,通过历史继承,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但着重精神文明。
二、文化的结构
1.四结构说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生活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含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具体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物质、制度、行为和心理文化的四个层面,是目前文化结构的主要理论。
(资料来源: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定义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国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其基本内容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丁远峙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2.梁漱溟: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中国文化自具特徵,自成体系,与
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巍然独存。从中国以往历史徵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伟大之广大中华民族。此谓中国文化非唯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室内环保从已有材料来看,中国文化的主干仍然是成熟的传统文化。
(资料来源: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6-7页。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企业公众号运营,第2页。)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价值)
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
1.张岱年: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1)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所谓合一是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宗教家以神为本而言的。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3)刚健自强:是指发扬主体的能动性。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
(4)以和为贵: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和”的观念,肯定多样性的统一,主张容纳不同的意见,于文化的发展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邵汉明等:人文精神、和谐意识、伦理本位、忧患意识、整体思维经纬度
(1)人文精神:万俊人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是与正统宗教神学相颉颃的世俗人文主义文化理性和价值精神,是各种人文观念和念摄于各种人文制度的精神特质。
(2)和谐意识: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中庸之道”。
(3)伦理本位:梁淑溟指出中国文化没有宗教,只有道德,中国是一个“以道德代替宗教”的国度,这个道德具有两项职能:一是组织社会,安排伦理名分;二是涵养理性,设有礼乐揖让。许延滨
(4)忧患意识:冯天瑜认为,忧患意识是充溢于中华元典的一种基本精神,是元典作者们以戒惧而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的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5)整体思维:方立天揭示先秦时期的整体观说,儒、道、名、阴阳诸家都强调整体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各是一个整体。
3.潘忠党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向性、封闭世界观、血亲关系、尊卑等级、集体主义。
(1)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被动接受”命运,而美国文化强调“主动掌控”。
(2)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意义与感觉的内心体验,而美国文化倾向于关心外在的体验和世界。
(3)中国文化以封闭的世界观著称,以稳定和和谐自豪,美国文化则以开放的世界观为特点,强调变化和运动。
(4)中国文化奠基于血缘纽带和传统,是历史的导向;美国文化注重理性主义,面向未来。
(5)中国文化更强调垂直、上下极的人际关系关系,而美国文化强调水平的人际关系。
(6)中国传统文化看重个人对家庭、家族和国家的责任,美国文化看重个人。
4.吉尔特·霍夫斯塔德:集体主义、历史主义、高语境文化
文化差异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主义(xism)朱砂能辟邪吗和女性主义(feminism)。中国文化在集体主义、强权等指数上测量评分较高。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第5-8页。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an, Zhondang, Steven H. Chaffee, Godwin C. Chu, and Yanan Ju (1994), To See Ourlves: Comparing Traditional Chine and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p. 24. Hofstede, Geert (1980), Culture’s Con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p.Anne Marie Francesco, Barry. Allen Gold (1997),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y. Hofsted, Geert. (1993), “Cultural Constra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7, p.91.)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和精神可以归纳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集体主义(人与社会关系)、血亲伦理(人际关系)、尊崇历史(人与传统关系)、以和为贵(未来展望)、含蓄及高语境(传播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分类
1.张岱年、方克立: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传统伦理道德、宗
教、哲学
2.韦政通:宗教(包括儒家、道家等)、哲学、艺术、语文(指语言文字)、文学、政治(指政治制度)、经济(指经济思想)、社会(指社会阶层和家庭制度)
3.李建中:哲学文化(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教哲学)、政治文化(礼制政事、刑名法津、职官衙署、科举教育)、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审美文化(琴棋书画、文章诗赋、戏曲小说、音乐舞蹈)、民俗文化(姓氏称谓、宗法家庭、礼仪风俗、岁时节庆、科技文化(天文历法、传统医学、农林数理、发明创造)、器物文化(衣冠服饰、饮食烹饪、宫室园林、舟车什物、文物考古)
4.田广林: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行为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
5.金元浦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法兵家文化、佛家文化、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史学与典籍、文化审美教育、古代科技
6.陈江风:哲学(儒家、道家、墨法兵)、宗教(道教、佛教)、传统价值取向与自我修养(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国民心理、传统的修养之道)、民俗、古代文学艺术、传统教育、古代科技
7.周仪:哲学与宗教(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和墨家、易经)、文学艺术(书法与绘画、杂技/军事艺术/太极拳/气功、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科技典籍)、教育(古代私塾、现代教育制度)、民俗(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旅游文化(名胜古迹、旅游产品和纪念品)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Moism and Legalism;Yi Jing “Book of Changes”)
封闭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