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标准QI中文版(D)

更新时间:2023-07-27 09:18:57 阅读: 评论:0

定速巡航怎么用
表3-9是初级线圈组相关的参数,完成的PCB厚度是1.3      mm.大客厅装修效果图
+10%
-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asic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s  Version 1.0    3.3.2.1.2  3.3.2.1.3
3.3.2.2
3.3.2.3
屏蔽罩界面/感应面电子细节描述功率发射器B2 使用的屏蔽罩和功率发射器B1使用的功率发射器使用的相同。参考小节3.3.1.1.2
从初级线圈组到基站界面/感应面的距离是 d Z  =2      mm,(从初级线圈组顶面)。同样参考小节3.3.1.1.3图3-11。 另外基站的界面/感应面至少超出初级线圈组的外边缘5mm.
B2功率发射器设计的电路草图和功率发射器B1 的相同,参考小节3.3.1.2图3-12.
功率发射器B2 用一个半桥逆变器驱动 初级线圈组。另外功率发射器B2 用多路器选择有效区的位置。多路器配置初级线圈组,像这样 1,2或者3套初级线圈被并联到驱动电路。被连接在一起的初级线圈构成了一个初级子感应区。还有另外一个限制 是多路器必须选择的每一个初级线圈要和其它每个选择的初级线圈叠加;参考例图 3-14(c)
工作频率范围 f op =105--112kHz,每套在第2层 第7层(并联) 的初级线圈组和屏蔽罩的电感为 ---- 11.7uH  ,  在第3层和第六层(并联)为11.8    uH  ,  在第4层和第5层(并联)为12.3    uH 。电容和电感在阻抗匹配电路中的(图3-12)分别为 C m1=256      nF , C m23=147        nF , L m  =3.8      uH.电容 C_1和C_2在半桥逆变
器为68uF.开关S是打开的当初级子感应区只有一个初级线圈组成时,否则开关就是关闭的。(电容两端)通过电容的电压能达到36Vpk-pk。
功率发射器B2 用输入电压到半桥逆变器 从而控制功率大小的传输。因为这个目的,输入电压的范围是0----20v,低输入电压结果就是低功率传输。在功率传输时为了得到足够准确的校正,B2 功率发射器必须能控制输入电压的精度在35mV或者更好。
当功率发射器B2 第一次应用(申请)一个功率信号(数字ping;参考 小节5.2.1),它必须用初始电压12V
控制功率传输必须用PID 算法,在小节5.2.3.1定义。算法定义引入控制变量 V    表示到半桥逆变器的输入
电压,为了保证足够准确的控制,功率发射器B2 必须确定进入初级子感应区的电流的幅值 (通过每
个它的3个组成部分的初级线圈 电流的总合)精确到5mA 或者更好,另外关于PID算法,B2 发射器必须限制进入初级子感应区的电流 最大3.5A RMS 在初级子感应区 由2个或3个初级线圈构成时,当初级子感应区由一个初级线圈构成时 最大电流为1.75A RMS。为了这个目的,功率传输器 或可以限制到半桥逆变器的输入电压的值低于20V。最后,小节3.3.1.2表3-8提供了用在PID算法的一些参数。    +1
-
+1-+5%-+5%-+5%-+1-(i)可测量性功率发射器B2 提供了和功率发射器B1相同的可测量性选择。参考小节3.3.1.3.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ersion 1.0    Power Receiver Design Requirements  4 4.1
Figure 4-1 illustrates an example functional block diagram of a Power Receiver.  Figure 4-1: Example functional block diagram of a Power Receiver
功率接收器设计要求
介绍
在这图例中,功率接收器由功率接收单元和通讯控制单元组成。功率接收单元在图中左手边包含类似的功率接收器元件。
双谐振电路由次级线圈和串联,并联的电容组成,以提高功率传输的效率 并 实现一个谐振检测
的方法(参考小节4.2.2.1)
整流电路提供 AC波形的全波整流,例如四个二极管的整流配置,或者其他有效元件合适的配
置(参考小节4.2.2.2)。整流电路应该输出顺畅。在这个例子整流电路为功率接收器的
通讯控制单元和输出提供电源。
乡村规划建设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Power Receiver Design Requirements  Version 1.0   
      4.2 4.2.1 4.2.1.1  Interface Surface Secondary Coil Shielding (optional)
教育学知识Figure 4-2: Secondary Coil asmbly  通讯调制器(参考小节4.2.2.4)。在功率接收器DC端,通讯调制器主要的构成是一个和一个开关串
联。在功率接收器AC端,通讯调制器的主要构成是一个电容和一个开关串联(参考图4-1)。
西游记情节概括一个输出断开开关,防止电流流向输出端,当功率接收器没有提供电源给输出端时,另外输出断
开开关也防止电流回流到功率接收器,当功率接收器没有提供电源给输出端时。再者,输出断开
开关使功率最小化,当一个功率信号第一次被应用到次级线圈---功率接收器从功率发射器获取时整流电压识别
草原动物通讯控制单元在图4-1右手边 由功率接收器的数字逻辑部分组成。这个单元执行相关的功率控制算法和协议;驱动通讯调制器;控制输出断开开关;监视各个感测电路,在功率接收单元和负载端-----举个实际的例子:一个在负载端的感测电路测量一个可循环充电的电池的温度。
数学计算题
留意  无线通信传输协议系统描述 第1卷 第1部分,最小化功率接收器设置的要求,(参考小节4.2)。因此类似的的功率接收器不同于例子的功能模块图4-1所示的设计是可能的。例如,一个比较
设计包括整流电路的后整流调制(例如用降压变压器,电池充电电路,功率(电源)管理单元等。)。在另一个设计 通讯控制单元与移动设备子系链接,例如用户界面。
功率接收器设计要求
功率接收器设计必须遵从机械(结构)要求单  参考小节4.2.1和电子要求单 参考小节4.2.2
另外功率接收器必须执行小节5定义的协议的相关部分,还有小节6定义的通讯接口。
机械(结构)要求
界面/感应面功率接收器包括一个次级线圈,和一个界面/感应面 如小节4.2.1.1定义,另外功率接收器还包括一个对齐辅助 如小节4.2.1.2定义。
从次级线圈到移动设备的界面感应面的距离不能超过  d z  =2.5 mm,(从次级线圈低面)参考图 4-2
System Descrip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ersion 1.0    Power Receiver Design Requirements 4.2.1.2  4.2.1.3
象棋教学4.2.2  4.2.2.1
L S
Figure 4-3: Dual resonant circuit of a Power Receiver                                                                      辅助对齐移动设备设计应包括帮助用户正确对齐功率接收器次级线圈和功率发射器初级线圈的方法,实现导向定位。这个方法为用户提供一个方向指导--例如用户要将移动设备移动到哪里,回复用户已经正确对齐。(信息)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是一块硬的或者软磁材料,这个被功率发射器A1的磁铁吸引。引力应该提供给用户触感提示当放一个移动设备在界面/感应面上时。注意移动设备不能依靠基站的任何对齐支持下,其他的参考小节3
屏蔽罩一个值得考虑的功率接收器设计问题是 功率发射器的磁场在移动设备上的影响,一些偏离的磁场可以和移动设备相互作用,潜在的导致它的性能恶化,或者会产生涡流电流,功率浪费,温度升高。
推荐在次级线圈顶部加屏蔽罩限制磁场的影响,参考图4-2.这个屏蔽罩的组成材料参数和小节3.2.1.1.2&3.3.1.1.2类似。屏蔽罩应该完全覆盖次级线圈,另外屏蔽罩超出次级线圈的外直径 也可能是必要的,根据上面偏离磁场的影响来定。
电子要求
接收器设计包括一个双谐振电路如小节4.2.2.1定义,整流电路如小节4.2.2.2定义,感测电路如小节4.2.2.3定义,通讯调制器如小节4.2.2.4定义,输出断开开关如小节4.2.2.5定义。
双谐振电路双谐振电路由次级线圈和两个谐振电容组成,第一个谐振电容Cs的目的是提高功率传输效率。第二个谐振电容C d 的目的是实现谐振检测模式。图4-3为双谐振电路。双谐振电路中的开关是可选择的如果存在,电容Cd 就是次级线圈Ls固定连接。如果开关存在它必须保持关闭知道功率接收器传输他的首个 数据包(参考小节5.3.1)
移动设备的设计要求  确定正确对齐横向移位的范围。开关应该保持常闭就算是从次级线圈没有电源过来时

本文发布于:2023-07-27 09:1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9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