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诲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起源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
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
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二)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最早研究作物地理起源中心问题的学者是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在他1883年出版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477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其后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借助于植物形态分类、杂交验证、细胞学和免疫学等手段,对他们在世界六大洲60多个国家采集到的30多万份作物品种材料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于1926年写成《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其后为了更准确地确定作物起源和最初形态建成中心,他还补充查明遗传上相近的野生和栽培种的多样性地理分布中心,把遗传变异最为丰富的地方作为该物种的起源中心。最后以考古学、历史和语言学的资料,对植物地理的划分加以修正。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该书的一些基本理论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个起源中心扩大到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1968.
个。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重新修订了茹可夫斯基提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现简介如下。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第一个最大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
中心。中国起源地的特点是栽培植物的数量极大,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作物的代表。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数量上,中国超过其他起源地,如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该学说确认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纠正了瓦维洛夫认为水稻仅仅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开始的英文单词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 是爪哇稻和芋的初生基因中心。这里还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
3.澳大利亚中心 除美洲外,这里也是烟草的初生基因中心之一。并有稻属的野生种。
4.印度斯坦中心 起源的作物有稻、甘蔗、绿豆、豇豆等,还有许多热带果树。
5.中亚细亚中心 该中心起源的作物有小麦、豌豆等。
6.近东起源中心 起源的作物有栽培小麦、黑麦等。
7.地中海中心 从许多作物品种和种群组成来看,这里是次生起源地,很多作物在此区被驯化,如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属的种。
个案观察记录表8.非洲中心 起源的作物有高粱、棉、稻等属的种。此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许多作物起源于非洲。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起源的作物有二年生的糖用块根和饲用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中心 起源的作物有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起源的作物有甘薯、玉米、陆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 该中心驯化的主要作物有向日葵、羽扇豆等。
目前,许多学者仍在继续探索,如小麦就有可能起源于中国。但不论作物起源于哪个中心,其地理上均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在热带、亚热带或温带;二是起源地多是山地。
二、作物的传播
各种作物均有其自己传播后代的方式,有的借自然力,如风力传播、水流传播等;有的借自力作用传播,如果实成熟后炸裂将种子散出,或以地下茎或匍匐枝向四周伸展等,但这种传播距离极为有限、数量也较少;有的则依靠动物的活动,如动物驭运植物至异地或动
物吃植物后的迁移活动,将未消化的植物种子、果实等随粪便排到异地。而更多地则依靠人类的活动,如人们引种及其它活动如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外交活动等,使作物迅速传播。
栽培作物的传播于史前时期即已开始。据考证,通过人类活动传播某种作物的途径或通过陆路或通过海路,或通过海路和陆路相结合的路径进行传播,无论哪种方式或途径,均使起源中心的作物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和栽培。
如普通小麦发源于近东,新石器时代由于民族大迁移,将小麦向西传播到欧洲,以后进一步远传到非洲北部,15世纪末,从西班牙经海路传入印度群岛,18世纪英国移民者将小 麦引入澳大利亚。.
起源于中国的栽培稻,以云南高地为中心呈放射状,沿着大河川的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小路漫长曲折地向东、向南、向西传播。 约公元前一、二世纪向东传到日本,在公元前1千年以前向南传至菲律宾。
玉米则由美洲传到西班牙,再扩展到欧洲、非洲,16世纪30年代又由陆路从土耳其、伊朗
和阿富汗传入东亚,另外又经非洲好望角传到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和东南亚各国。传入我国的途径可能由西班牙到麦加再经中西亚传入我国西北部和内陆,也可能从麦加传入印度和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再向北、向东传入各省。
甘薯是16世纪由美洲传入西班牙的,17世纪在西班牙扩大种植。16世纪西班牙人将甘薯传播到东方的马尼拉、摩鹿加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明朝万历28年(1594),首次从吕宋经海路传到中国的福建,后又由陆路经越南传到广东。
栽培作物通过传播、交流,有些作物在新的地区比原产地生长更好,发展更快。如大豆原产于中国,但现在北美洲面积最大,单产最高;花生原产于南美,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和中国;马铃薯原产南美,现在已成为东欧、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目前世界上栽培的作物种类、品种繁多。广义的作物包括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菜、药、杂(草坪、花卉、瓜类、饲料作物等)等十二大类,狭义的作物主要指大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大田作物或庄稼。加上人类长期培育和选择,品种则更
多,仅目前我国就收集保存着各种作物品种资源材料20多万份。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和利用,有必要对不同的作物进行分类。有关大面积栽培的作物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植物学分类
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例如小麦属禾本花康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科,其学名为者的姓氏缩写。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常见作物的学名见表2-1。
表2-1 常见作物中名、学名、英文名对照表
途 用 主 文 英 名 学 名 名 中 要 经营肯德基禾本科Gramineae.
LOryza sativa子实食用 稻Rice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左男右女L. 子实食用 麦小
Barley JesHordeum sativum s. 子实食用、饲用大 麦
Rye L. Secale cereale子实食用 黑 麦
Oat
Avena sativa L. 子实食用燕 麦
Corn(Maize) L.
Zea mays子实食用、饲用 米 玉
Sorghum 子实食用、饲用LMoench) 梁 高 (Sorghum bicolor
Proso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L.子实食用黍(稷)
Foxtail millet L. Setaria italica 子实食用 粟Joba-tears
L.Coix lacrymajobi 子实食用胺液净化 薏 苡 Sugar-cane 榨糖Saccharum officinarumL甘 蔗 . Polygonaceae蓼 科Buck wheat Mill Fagopyrum 子实食用 麦 荞
科 Leguminosae豆Soybean Glycine max(L.)Merr. 种子油用、食用 大 豆
Peanut . Arachis hypogaea L种子油用、食用 花 生
Broad bean Vicia faba L.种子食用 蚕 豆
Garden pea
spp. Pisum种子食用 缘生豌 豆
Common cowpea spp. Vigna 种子食用豇 豆
Rice bean Phaolus calcaraus Rox.种子食用 豆饭Mung 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