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即若离,美之大成——“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的美感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26 18:00:59 阅读: 评论:0

若即若离,美之大成——“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的美感分析
王欣欣
快乐的理由济远舰【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10
【总页数】2页(P82-83)
【关键词】“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 心理距离; 物我同一; 若即若离
【作 者】生日问候王欣欣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712.072
“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 是艾米丽·狄金森吟咏自然的一首小诗。诗人以细致入微的观察,空灵绚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只飞落草地的鸟儿,如何吃虫,喝水,轻巧的跳跃,转动珍珠般的眼球,丝绒般的小脑袋,然后展开翅膀,轻盈飞走。整个过程持续不过一,两分钟,可各个画面那么清晰,充满动感和情趣。如同一幅幅含义隽永的摄影作品,定格了稍纵即逝的美,又如同浓墨重彩的水墨画,栩栩如生,鸟儿几欲脱却纸张,化做真实。
本文以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两个层次分析这首诗作中诗人的美感体验:一方面,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适当的心理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另一方面,审美者与审美对象达到物我同一能够产生美感。这两者看似矛盾,却是构成这首诗歌的美感体验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心理距离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不能够为忧患休戚的念头所扰,一味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的态度。”(朱,13)
淫邪
这里的它即引起美感的事物,与生活,即柴米油盐的世俗世界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审美
者与审美对象之间不能有太多的世俗关联:“否则实用的动机会压倒美感”(朱,17)如即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的鸡,即使翎羽耀眼如锦缎也很难引起人们美的遐想。公务员对每天在里面工作的建筑,即使设计精美,造型别致,也不会投来赞赏的目光,这是因为它们只是生活中实用的工具罢了。
在“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中,如果这只鸟儿是作者豢养的八哥,那么恐怕不会激起她心中那么美好的感受。诗人与鸟儿之间是一场纯粹的偶遇,以前从未某过面,以后也也绝无机缘再见。鸟儿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是自然的化身。他与我——这一世俗之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关联,我们是存在于平行世界里的两个生物。一日清晨,我伫立窗前,忽然一只鸟儿跃入我的视野中,开始了一场美妙的邂逅。只见他啄食昆虫,啜饮露珠,轻轻一跃为甲虫让路,此时诗人感觉她与鸟儿极近,似乎是多年的旧识。于是“我”伸出手来,想要喂他吃面包屑,以便更近距离欣赏他的姿态,甚至可以抚摸他纤小的头,可是他却飞走了,如同翩然入梦的蝶。蓦然醒来,只留下我和心中那美好的倩影。怅然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回味着刚才的美好。这时,这惆怅的背影,凝神注视的目光便是美感的最佳状态。有一种“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孤独之美。一旦打破这距离,试图亲密无间,这种美好就会消失。
当然,审美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也不是越远越好,这里存在一个“距离的矛盾”(朱,17):“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在这首诗作中,诗人与小鸟之间的距离是恰到好处的。既不远,诗人可以看得清鸟儿的眼波流转。也不近,鸟儿不至于察觉诗人近在眼前而惊逃。这一距离正是人们欣赏美,尤其是自然之美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正如爱默生在Nature中所说: “The stars awake certain reverence, becau though always prent, they are always inaccessible, but all natural objects make a kindred impression…”(吴, 164)
美,这里是自然之美,亲切,庄重,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要想领略自然之美,要与之有亲切感,又要保持敬重之心。欣赏自然之中的万物都需要这样的有距离的亲切之感。
二、物我同一
“美的经验就是凝神的境界”(朱,9)。当审美者聚精会神的欣赏美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我和物的境界完全消灭,我没入自然,大自然也投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气,在一起伸展,在一块儿震颤。”(朱,10)
3dmax挤出
什么是家风家训在欣赏一朵花时,诗人会随着花儿在微风中轻舞,在注视波光粼粼的湖水时,他会跟着浪花在阳光下闪烁,在描绘林间的小松鼠时,他会同它一起在树枝间雀跃,欢跳。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诗中那令人心醉神往的美好也就无从谈起。惠特曼在他写给霍桑的信中说:“You must often have felt it (all feeling), lying on the grass on a warm summer day. Your legs em to nd out shoots into the earth. Your hair feels like leaves upon your head…”(童, 123)
政治思想方面总结
如果观察的对象是一株草,那么这时的你静静躺在草地上,感觉自己是一粒种子,长出根须,枝桠伸向天空。
在这首诗中,我与鸟儿完全相融,我消失了,化作鸟。他在悠闲漫步时,我也在悠闲漫步。他把虫子啄成两半而食时,我也能感受虫子冰凉滑腻的口感。
第二节中: “And then he drank a Dew/ From a convenient Grass.” 描述了鸟儿喝水的情形。其中 “convenient”一词完全透过鸟儿的眼睛来看周遭事物。不化身为鸟儿怎知那片叶子是方便取水的呢。而下面两行 “And then hopped sidewi to the wall to let a Beetle pass—” 这里诗人心中也轻轻一跃,为狭路相逢的甲虫让路。第三节中,当鸟儿转动眼珠
时,她也随之转动眼珠,“frightened beads”(吴,19)这一描写很传神。他警觉地抬起天鹅绒般的头,我心里也抬起头。鸟儿飞走这一节中,“soft”是诗人着力渲染的感受,如船桨轻轻划过水面,如蝶儿翩翩舞过河岸。此时,诗人也心生双翼随鸟儿一起舞动。浑然不觉间,诗人已化作鸟儿。鸟眼看世界,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同,虫子美味可口,甲虫变成了与自己一般大小的庞然大物,世界充满了可怕的食肉动物和不怀好意的人类。正如《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所说:“你聚精会神的欣赏外物,便浑然忘了自己的存在,不久就和外物混成一体了。”(朱,35)这里诗人自我已经消失,她能够感受鸟儿的感受,随着鸟儿的动作而动作。“这种物我同一的现象…就是移情作用”(朱,29)移情作用使得诗人忘却了周围的事物,甚至忘却了自己,失去了自己。正如华兹华斯在“Solitary Reaper”一诗中所说: “ I listened motionless and still;/And,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the music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吴,20),我静静地欣赏,一动不动,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方,来此地为了何事,只是呆呆的站着听着,即使身已不在她的近旁,心却永远追随她的歌声,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文艺心理学》中还指出:“美感态度不一定带移情作用……审美可分为两类,一为分享者,一为旁观者”(朱,44)“分享者设身处地,分享它的活动和生命”(朱,44)正如“A Bird Ca
me down from the walk”这首诗中有些诗行所表现的,诗人与鸟儿不分彼此,浑然一体,达到无我之境。而在有些诗行中,诗人则保持了冷静和旁观的态度。如第一节中“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He didn’t know I saw--” (吴,9)开篇表明诗人观察者的身份和立场。而本节最后一行:“And ate the fellow, raw” (吴,9)中,“raw”这个词的使用表明了诗人还是以认得视角来看待鸟儿吃虫这件事。因为“生”还是“熟”完全是人类判断食物的标准。
第三节第三行中:“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I thought— ”(吴,9)这里诗人:我,又重新出现,表达自己的态度。而第六行中“I offered him a crumb”(吴,9),诗人又从小鸟的角色转换为观赏者的角色,跳出鸟儿的身躯,为鸟儿喂食。这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角色随意转换的角度是形成本诗独特美感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守财由此可见,要产生美感,首先要投入,忘我,成为被欣赏者的一部分,乃至成为被欣赏者本身。同时冷静,客观,以旁观者的角度欣赏美。这与爱默生通过 “transparent eyeball” 所表达的观点如出一辙:“I am nothing, I e all. The current of the universal being circulate through me, I am part or particle of God.” (吴,166)“Nothing”指的是自我的融化,
消失,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成为山水,树木本身,感受树根吸取大地精华,感受养分通过树干汩汩流向枝杈,流向树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物我同一的过程,其实是了解美——充分的,完全的,了解美的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3-07-26 18:0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8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鸟儿   诗人   美感   感受   审美   距离   欣赏   境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