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动物性现象学:
人和动物作为构造世界的共同主体
张俊国
[摘要]动物主体性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在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人和动物是构造世界的共同主体,并且动物成为超越论构造主体是可能的。世界的客观性不
应该狭隘地奠基于人的交互主体性,而他人不是他异性的唯一表征。对世界的客观性的
理解应当突破物种之间的差别,跨物种的交互主体性使得世界的客观本质和构造意义得
以普遍地显现。基于此,世界的客观性内在要求动物作为共同的构造主体参与世界的构
造。根据胡塞尔的移情理论,基于人和动物的相似性——超越论动物性和身体相似性,
动物可以被类比地理解为超越论构造主体。人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的相互移情及其交
经常流鼻涕互主体性关系是构造客观世界的基础。通过人和动物的共同构造,世界不仅是人类的世
界,也是动物的世界,表明世界同时是“人性化”和“动物化”的世界。
[关键词] 动物;人;常态性;移情;共同主体
[中图分类号] 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182(2022)05–0051–12
一、引言
2012年7月7日,一群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神经药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神经解剖学家和计算神经科学家聚集在剑桥大学,重新评估人类和非人类动物的意识经验与相关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他们共同发布一个宣言,被称为《剑桥意识宣言》,宣言称:“一致的证据表明,非人类动物具有意识状态的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学基础,以及有意识行为的能力。因此,证据有分量地表明,在拥有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方面,人类并不是独一无二的。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及许多其他生物,包括章鱼,也拥有这些神经基质。”既然动物a具有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并且具有意识行为的能力,作为某种意义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回应,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看,动物是不是构造世界的意识主体呢?
回答动物是不是构造世界的主体对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既重要又必要。胡塞尔现象学的目标要求扩展交互主体性以包括动物。他试图从超越论构造的角度回答世界的客观性如何可能,而对客观性的构造需要交互主体性,所以他引入他者。他者是第一个非我的存在,也就是他我,他我使得一个具有他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杨·帕托契卡著作的编译与研究”(21CZX045)
参与分配申请书
作者简介:张俊国,安徽合肥人,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a本文对动物和动物性主体作出如下规定:(1)动物特指非人类动物,故而文中会把人和动物并列;(2)在文中,动物性主体包括人类主体和动物主体;(3)考虑到动物问题的复杂性和本文的容量,本文主要讨论具有意识的高等动物。
性的无限领域在构造意义上得以可能。a但是如果他者只是指另外一个人类主体,交互主体性也相应地局限于人类主体之间的构造关系,那么通过交互主体性构造的世界客观性可能只是人的客观性,不对动物开放。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世界客观性是有局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批评胡塞尔的超越论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b在内格尔看来,通过人类主体性的构造是不可能获得对世界的客观本质的整体性理解的。在此意义上,交互主体性的客观性是扩大的、延伸的主观性。c世界包含一切存在,人只是世界中的一部分。作为部分的人类主体吞噬包含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是荒谬可笑的。d人理解的客观本质不能代表其他所有意识主体对客观性的理解,也不能等同于世界的客观性本身。客观世界不能只参照人类主体而显现,也需要指向动物。
特别地,动物主体性问题对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了挑战,因为它将他异性推向边界:他者能不能包括动物?交互主体性能不能突破人类主体的限制,具有更宽泛的指涉对象,从而将动物也包含在其中?“动
物问题是整个现象学中最关键、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它将他异性推向了极致,从而将现象学推向了极限。”e既然胡塞尔的理论目标内在地要求超越论现象学扩大主体性的范围以包括动物,那么动物能不能作为超越论构造主体呢?换言之,“超越论交互主体性能不能合理地包括可能的动物主体性”?f
二、常态性和非常态性g
对于动物主体性,胡塞尔的态度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h他把成熟的、拥有理智能力的、具有构造世界的功能的成人理解为常态主体,i老人、病人、婴儿、儿童、精神病患者、生理残疾人和动物等属于非常态主体。j从胡塞尔对常态主体的界定来看,动物被排除在主体之外。对于我们人类世界来说,动物不是有
a Edmund Husrl,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r Vorträge, S. Strasr ed.,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3, S. 137.
b内格尔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传统观念论,并对其进行批评,他提出客观现象学,试图解决客观性如何可能的问题。(Cf. Thomas Nagel,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83), 1974; Thomas Nagel, Mortal Ques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 212; Thomas Nagel, The View from Nowhe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对此,笔者认为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不是观念论,至少不是传统的观念论,而是超越论观念论。虽然笔者不同意
内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但是内格尔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人的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客观性的关系:世界的客观性能不能奠定在人的交互主体性上?换言之,基于人的交互主体性,胡塞尔能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构造?这些问题已经在其他文章中处理过,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心,故不再赘述。
c Cf. Thomas Nagel, The View from Nowhere, p. 63.
d Edmund Husrl, Di
e Krisis der Europäsichen Wis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in die phä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W. Biemel ed.,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54, S. 183-184.
起起落落e Mario Vergani, “Husrl’s hesitant attempts to extend personhood to animals”, Husrl Studies 37, 2021.
f Annabelle Dufourcq, “Is a world without animal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11, 2014.
g“常态性”(Normalität)和“非常态性”(Anomalität)也可以翻译为“正常性”和“非正常性”。
h胡塞尔对于动物主体性问题的态度比较复杂,且充满歧义,因为他在不同论述中态度不同。一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胡塞尔认为动物不具有和人类一样的、充分发展的理智和意识。在此意义上,他否定动物作为超越论主体性,也因此被指责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另一方面,他把动物理解为超越论主体性,为解决动物主体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为重新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开辟了一条新道路。(Cf. Annabelle Dufourcq, “Is a world without animals possible?”.)
i Cf. Edmund Husrl, Die Krisis der Europäsichen Wis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in die phä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S. 191; Edmund Husrl, Spä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Die C-Manuskripte, Dieter Lohmar ed., Dordrecht: Springer, 2006, S. 108;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Iso Kern ed.,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3, S. 178.
j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178.
效的主体。只有成熟的理性成年人作为构造主体,世界才能在充分的意义上被构造。a但是,常态性和非常态性的相互转化关系规定动物主体性具有双重性:动物既可以作为常态主体,又可以作为非常态主体。
常态性和非常态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世界是预先被给予我们的,传
统、习俗、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先于我们而存在,成为我们主体性的内在规范性。但是,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的意义一直处于“不断地被获取的过程中”,我们在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经验中将世界共同构造为常态的。b由于世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生成性构成中,常态性也在不断构造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性。c另外,常态性和非常态性在一定的参照系统或者经验系统中才有意义。在胡塞尔看来,自我在本质上是常态的,是其他人类主体参照的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自我是常态主体,而他人是非常态主体。人类是常态主体,以人作为参照,动物则是非常态主体。动物在本质上是作为我们人性的反常变异而构成的。d相反,以动物作为参照,人变成非常态主体。因此,胡塞尔认为,人和动物作为主体都会在自我意识内部建立起唯我论的常态性,并且以此为基础和标准构造非常态性。e例如,即便对于色盲而言,基于一定的规范性视角,他或者她眼中的视觉世界是正常的,其他人眼中的世界则呈现非常态性。
就意识的发展程度而言,我们不能因为动物的意识欠发达就将之排除在常态主体之外,否则我们会陷入无限后退。f胡塞尔指出,和动物比,人是地球上意识发展程度“最高”的生物。就宇宙的整体而言,可能会存在比人类意识更发达的物种A,与此相伴随的是它们会有更正确的真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设想存在比物种A更高的智慧生物B是可能的,同样地,也会有比B更高的物种C,如此类推,无穷无尽。胡塞尔认为,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论或者无限后退的问题。g在无限后退的困境中,没有任何主体可以被理解为常态主体,因为我们总是能设想一个比之更高的主体存在。他否认无限后退,
并指出“没有任何地方存在一个最终的真理”。h他通过对“更好的常态主体的极限在哪里”——“是否存在最好的常态主体”的否定回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没有最好的构造主体。i他甚至设想如果有更高的智慧生物的存在——“无限高的存在”,它们也会像人对待动物一样,把我们人类当成非常态主体。j 在感知领域中,常态性和最佳性相关,具有最佳感知能力的主体被视为常态主体。不同的参照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常态性,没有哪种常态性是最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动物性主体在所有的经验系统中都有最佳的经验。k且不论人类是否是宇宙中最高的智慧生物,即便人是意识发展最充分的物种,在具体的感知领域中,由于感知环境、身体条件、实践目的和兴趣等方面原因,人无法在各个方面成为最好的感知者,因而也无法成为最佳的世界构造者。在特定的感知领域中,由于拥有更强的感官功能或者新的感官功能,动物拥有比人更好的世界经验。例如,基于常态性和最佳性的关系,就嗅觉而言,狗拥有异常敏锐的嗅觉,可以被理解为正常的主体。人的嗅觉没有狗灵敏,所以人可以被理解为非正常主体。人在嗅觉的感知领
a Edmund Husrl, Die Krisis der Europäischen Wis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S. 308.
牛排简笔画b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201.东日扭力扳手
c Edmun
d Husrl, Di
e Lebenswelt. Auslegungen der vorgegebenen Welt und ihrer Konstitution. Texte aus dem Nachlass (1916-1937), Sowa Rochus ed., New York: Springer, 2008, S. 540.
似成语
d Edmund Husrl, Cartesianisch
e Meditationen und Parir Vorträge, S. 154.
e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Iso Kern ed.,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3, S. 133-134.
f克里斯提安·乔肯(Cristian Ciocan)把这一问题理解为常态性悖论(paradox of normality)。(Cf. Cristian Ciocan, “Husrl’s phenomenology of animality and the paradoxes of normality”, Human Studies 40, 2017.)
g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S. 134-135.
h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S. 134.
i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S. 134-135.
j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S. 134-135.
k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S. 134-135.
20225
域中不是最佳的感知主体。基于此,在感知经验的整体系统中,世界向所有存在显现,人和动物在不同的感知领域中都是正常的构造主体,都参与世界的构造。由此,我们能看出胡塞尔不但站在人类的视角,而且站在动物的角度考虑正常性和非正常性的辩证关系。故而,在一定意义上,批评胡塞尔是人类中心主义具有片面性,是不完全合理的。
另外,胡塞尔从家乡世界和异乡世界的关系来讨论正常性和非正常性的辩证关系,从而试图进一步证明动物和人都是构造世界的常态主体。我们的周围世界被构造为家乡世界,具有常态性;与家乡世界相对的是异乡世界,具有非常态性。相对于我们人类世界来说,动物世界则属于异乡世界。常态的人
类世界和非常态的动物世界不是相互隔绝而无联系,而是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构造整体的世界。正如胡塞尔所说:“人类和动物以及其他一切都交织在一起。”a人和动物不是分属于不同世界,而是共存于同一个世界。在世界中,既有和我一样的其他人类主体,也有动物,它们预先在这里存在着,并属于这个世界。b 在家乡世界中,我们通过熟悉的东西理解异乡世界不熟悉的东西。作为家乡世界的成员,我们拥有交互主体性的协调一致的经验,构成一种经验类型(experience-type)。c我们把这种经验类型投向异乡世界,所有处于异乡世界之中的东西(包括动物)根据类型学而被统握为熟悉的事物。d
进一步而言,根据类型学,基于人的经验和动物的经验的相似性和相容性,e我们把动物同化,即把动物人类化,为其打上浓厚的人性的色彩和家乡的文化色彩,从而使它们从非常态性主体转变为常态性主体,比如家禽和家畜等。胡塞尔将它们称为“家养动物”。f在他看来,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宠物。宠物与人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是人类的伙伴。宠物和人有各种肢体交流和某种形式的语言交流,并且共同完成各项目的性活动,一起把周围环境构造为人和动物共享的家园。在此意义上,通过与宠物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实践,“我们的经验世界能够摆脱其绝对性,并获得作为家乡世界的更具体的意义”。g我们的家乡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扩展自身的范围,把不熟悉的非常态的异乡世界变成常态的家乡世界。在家乡世界中,原来陌生的东西变得越来越熟悉而被理解。由于异乡世界被同化为家乡世界,异乡世界的非常态主体变成家乡世界的常态主体。在这个意义上,动物和人共同成为这个世界的常态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正常性和非正常性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从而为把动物理解作为常态的构造主体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异。以人作为参照,作为非常态主体,动物和人类有一些不同之处。h在胡塞尔看来,动物不是历史存在,不是在完全意义上拥有时间意识。i另
a Edmund Husrl, Die Lebenswelt. Auslegungen der vorgegebenen Welt und ihrer Konstitution. Texte aus dem Nachlass (1916-1937), S. 577.
b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623.
c Saulius Geniusas, The Phenomenology of Pain,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20, p. 178.
d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
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624.
e关于人和动物的经验的相容性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f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623.
福建永春
g Sara Heinämaa, “The animal and the infant: from embodiment and empathy to generativity”,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Transcendental, Sara Heinämaa, Mirja Hartimo, and Timo Miettinen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p. 129-146.
h对于人和动物的差异,本文从人类视角出发,列举了一部分。但是,这一问题比较复杂,颇具争议,有的学者不同意人和动物之间存在这些差异。例如,玛莉亚·佩纳兰达(Maria-Luz Pintos-Penaranda)认为动物也具有内时间意识。(Maria-Luz Pintos-Penaranda, “The blindness of kantian idealism regarding non-human animals and its overcoming by husrlian phenomenology”,in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German Idealism and Phenomenology, Cynthia D. Coe ed., Macmillan: Palgrave, 2021, pp. 257-278; Cf. Sara Heinämaa, “The animal and the infant: from embodiment and empathy to generativity”; Sara Heinämaa,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and normality: constitution by mortal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Embodied Subjectivity, Thybo Jenn and Dermot Moran ed., New York and London: Springer, 2013, pp. 83-103.)这些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与具体的差异性相比,本文更强调人和动物的相似性,并以相似性为基础把动物类比地理解为超越论构造主体。
i Edmund Husrl, Spä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Die C-Manuskripte, S. 210;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180-181.
外,动物不会充分地使用工具,因为它们使用工具只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但是不会以相同方式处理可能再次出现的情况。a而且,在工具中它们缺乏使用语言的能力。它们虽然可以交流,理解声音,但是没有复杂、多样和丰富的语言及其表达系统。b此外,动物是不是文化世界的构造主体?胡塞尔对这一问题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动物不是充分意义上的文化世界的主体,也不会在文化世界中理解自己。c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动物作为构造世界的主体,和人类主体在构造方式、构造水平和构造层面等方面不同。但是,尽管如此,人和动物的差异体现异己性,表明世界具有超越性和客观性,不是人类主体的私人世界和唯我论世界。
三、移情的理解
对于动物的理解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d动物不能思考、不能识别和不能决定。它们没有自我意识,只能对刺激作出本能的、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反应。根据这种偏见,我们假设动物和人类之间存在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实际上这种鸿沟并不存在。与我们不能理解动物相反,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可以理解他们的意识经验和心理行为。毕竟,人类可以相互交流,因此在出现误解的时候,我们可以纠正假设。而对于动物,这种交流的能力似乎是缺乏的。胡塞尔反对这种偏见及其带来的不可知论,并主张通过移情,实现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互理解。他认为,人与动物之间跨物种(interspecies)
的相互移情是构造客观世界的基础。世界的客观性与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存的可能性有关。换言之,世界的客观性与不同物种的经验的相容性和协调性——物种间的常态交互主体性有关。e对客观世界的构造不能局限于同一物种(intraspecies)之间的相互移情,应该扩大和延伸到不同物种之间的更大范围的移情。
胡塞尔认为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互移情是基于二者的相似性,那么人和动物的相似性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作为人类主体的自我和他人的相似性开始。构造性意识(constituting consciousness)是超越论自我和他人共同的本质,是二者的根本相似性,是相互移情的基础。f胡塞尔认为超越论主体性具有构造性。构造指意义的赋予(n-giving),即主体赋予世界以意义。存在无法在其自身内并通过自身显示其意义,必须通过主体的揭示才能有意义地显示。具体到他人问题,胡塞尔在《笛卡尔式沉思》中指出自我和他人的相似性在于身体的相似性。g身体的相似性是自我对他人进行比喻性理解,实现意义从我的身体转移到他人的身体的触发动机。但是胡塞尔指出,身体的相似性似乎只是在移情刚开始的时候起作用,身体的相似性不是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不足以构成移情的最终基础。h坚持民主集中制
a Edmund Husrl, Aufsätze und Vorträge (1922-1937),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S. 99-100.
b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184; Sara Heinämaa, “The animal and the infant: from embodiment and empathy to generativity”, pp. 140-141.
c Edmun
d Husrl, Zur Phänomenologi
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Zweiter Teil. 1929-1935, S. 180-181.
d迪特尔·洛玛尔(Dieter Lohmar)批评这一偏见(Cf. Dieter Lohmar, “How do primates think? Phenomenological analys of non-language systems of reprentation in higher primates and humans”,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Non-Human Animal, Corinne Painter and Christian Lotz ed., London and New York: Springer, 2007, pp. 57-74.),笔者赞同他的立场。人与动物的差异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也不必然导致人对动物的不可知论。本文基于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主张以移情的方式理解动物。
e Edmund Husrl, Zur Phänomen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1-1928, S. 135.
f构造性意识是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是移情的基础。这一观点及其论证过程,参见张俊国:《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现代哲学》2019年第6期。
g Edmund Husrl,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r Vorträge, S. 140-141.
h Edmund Husrl,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r Vorträge, S. 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