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berg构式语法思想述评

更新时间:2023-07-25 02:44:05 阅读: 评论:0

专心致志近义词Goldberg构式语法思想述评
赵旭
团购价
【摘 要】“构式”思潮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种语法理论,可以追溯到Fillmore有关框架语义学的研究.Goldberg继承和发展了之前零星的构式思想并构建了一座宏伟的构式语法大厦,使构式的研究路子在语法学界登堂入室.相对于语言学界主流的分析式方法,构式语法具有很多独到之处,它对传统的“动词中心说”构成了有力的挑战,解决了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构式语法的研究路子并不成熟,还处于发展探索过程中,自身理论体系上仍有不少漏洞和局限.
【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3
【总页数】6页(P35-40)
【关键词】构式;同构假说;情景编码假设
【作 者】赵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4
痔疮栓怎么用
一、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
(一)构式的内涵与外延
“构式”一词译源于英文术语“construction”,construction一词最基本的语言学定义是“组构过程中的组合结果  为一种语言的语法中有独立功能的单位序列”[1]。简单地说,construction就是两个或更多的语法单位的组合体。到了Goldberg[2],construction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 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者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 C的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occupying
按照该定义,从语素、词、短语到句子,只要它们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一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中得到完全预测,那么就可称其为一个构式。事实上,Goldberg自己也是如此理解的。在Goldberg[2]中她明确指出语素也是构式,在Goldberg[3]中,她进一步给构式列出了清单,指出构式包括以下类型:
1.语  素:anti-,-ing
2.单纯词:anaconda,and
3.复合词:daredevil,shoo-in
4.惯用语:going great guns
5.句  型:He gave her a Cake
(二)构式具有独立于词汇的意义
Goldberg的构式语法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就是它全面挑战了“动词中心说”。“动词中心说”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影响长远而深刻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转换生成语法、配价语法无不自始至
终地贯彻着这一思想。长期以来,动词被认为是句子的核心,句法上的差别往往被单一地归结到动词的差别上。对动词中心地位的过度迷信直接导致不少研究只能停留在给动词分类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这些动词会呈现出不同的句法表现,则不能予以很好的解释。
构式语法注意到了“动词中心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Goldberg明确指出:“所有构式本身具有的独特特征都被归结于个别词项,词条(lexical entries)成为了所有独特性的最后避难所”[2]。如果过分夸大动词的作用,那么很多独特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比如英语中的双及物句“Sally baked her sister a cake”,这个句子的意思是Sally(有意地)为她妹妹烤了一个蛋糕。如果仅从动词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句子,则至少有两个问题不容易回答:(1)bake是个二价动词,为什么会带有三个论元? (2)“有意的转移”这一语义从何而来?如果来自bake,那么这个句子中bake的词义就不同于“Sally baked a cake”中的bake,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为bake另设立一个义项,但是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无限制地为动词设立新的义项显然并不可取。如果从双及物构式的角度考虑,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bake后接受者角色是双及物构式赋予的,而非动词bake赋予的;“有意的转移”这一语义也是来自双及物构式,而非单个动词。再如,下面两个句子:“Mary taught Bill French”,“Mary taught French to Bill”。前句表示 Bill学会了一些法语,而后句则没有这样的意思。这种意义上的
差别也是无法单从动词的角度来解释的,只能诉诸构式义,按照Goldberg的观点,双及物构式的中心意义是“X致使Y收到Z”,致使移动构式的中心意义是“X致使 Y 移向 Z”,这种构式义上的差别也就导致了“Mary taught Bill French”和“Mary taught French to Bill”意义的不同。
(三)同构假说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构式组成了一个由承继关系联接的网络,也就是说相关构式以及同一构式的中心意义和扩展意义是通过承继关系(包括多义、隐喻扩展、子部分联接、实例等)相联系的。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第一单元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双及物构式:
a.Joe gave Sally the ball.  (X致使Y收到Z)
红萝卜的做法
b.Joe promi Bob a car.(条件的满足表示X致使Y收到Z)
龙城广场
c.Joe permitted Chris an apple.(X使Y能收到Z)
d.Joe refud Bob a cookie.  (X致使Y收不到Z)
e.Joe baked Bob a cake.  (X有意致使Y收到Z)
g.Joe bequeathed Bob a fortune.(X致使Y在将来某个时间收到Z)
(2)致使移动构式:
a.Pat pushed the piano into the room.(X致使Y移向Z)
b.Pat ordered him into the room.(条件的满足表示X致使Y移向Z)
c.Pat allowed Chris into the room.  (X使Y能移向Z)
d.Pat locked Chris into the room.  (X致使Y不能从Z移动)立秋宋刘翰
e.Pat assisted Chris into the room.  (X帮助Y移向Z)
(3)动结构式:
a.Pat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X致使Y产生状态Z)
上述(1)、(2)分别是英语中双及物构式和致使移动构式的实例,(1)、(2)反映出两种构式内部又分别有不同的类型。(1)a、(2)a分别体现出这两种构式的中心意义,分别表示“X致使 Y收到Z”、“X致使Y移向Z”;(1)b-g、(2)b-e则分别是这两种构式的扩展意义。在构式语法的理论体系中,(1)b-g、(2)b-e这些扩展意义都是承继它们各自的中心意义而来,在此过程中,扩展意义同时也承继了中心意义的句法规定。在Goldberg看来,动结构式和致使移动构式也有承继关系,“动结构式中的结果短语可以被看作是目标的隐喻,因此动结构式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包含实际致使移动意义的致使移动构式的隐喻扩展”[2]。对于动结构式和致使移动构式之间的联系,Goldberg给出了一系列的句法证明,其中一项重要证据就是结果短语不能与方向短语同现。
(4)a.*Sam kicked Bill black and blue out of the room.
b.*Sam tickled Chris silly off her chair.
双及物构式与致使移动构式在语义上也并非毫无联系,二者都可表示领有权的转移,请看下例:
(5)a.John gave Mary an apple.
b.John gave an apple to Marry.
面对如此复杂的构式内部以及构式之间的关系,Goldberg需要一套完备的理论来处理形式和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她给出的依据就是以下4条原则:
1)最大理据原则
如果构式A和构式B在句法上有联系,那么当构式A和构式B在语义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时,构式A系统的存在是有理据的。这种理据性是最大化的。
2)无同义原则
如果两个构式在句法上不同,那么它们在语义上或语用上也必定不同。
3)表达能力最大化原则
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构式的数量是最大化的。
4)最大经济性原则
不同构式的数量应尽可能最小化。
上述原则的核心是“无同义原则”,这一原则的直接来源就是Haiman[4]的“同构假说”,即“不同的形式总是蕴含了意义或交际功能上的不同;相反,若相同的形式一再出现在不同的语法范畴之间,则这种形式上的相同总是反映了意义或交际功能上某种感知到的相似”。该假说前一部分是说绝对的同义现象并不存在,后一部分是在对同形、多义现象作出解释。
二、动词义与构式义
Goldberg认为构式具有独立于动词的意义,一个句子的意义不能完全从组成它的词汇中推出,这是构式语法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理论信念,也被形象地描述为“1+1>2”。但是构式与动词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仍然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也是 Goldberg与其他构式语法研究者(Wierzbicka、Paul Kay等)[5]有较大分歧的一个地方。这一章,围绕着动词义与构式义,我们试着阐发Goldberg对于下面两个问题的看法:(1)动词义与构式义有没有关系(2)构式义来自于何处

本文发布于:2023-07-25 02:4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56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构式   意义   语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