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更新时间:2023-07-24 06:26:30 阅读: 评论:0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
马奈《吹笛少年》 莫奈《日出》                    莫奈 水上作画
1、时间:
快乐的事情作文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后印象主义),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2、印象主义诞生的标志:
    1874325大声讲日,在莫奈、雷诺阿、西莱斯、毕沙罗、德加等艺术家的组织下,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为名义的展览在巴黎开幕,标志印象主义的诞生。但印象派的画家
不为大众所理解,遭到批评家的抨击和嘲讽,这使得印象派画家的生活格外凄苦。
3、印象主义的特征:
      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4、印象主义的表现方法:
      以户外风景画为主,摈弃传统艺术学院绘画明晰的特征,采用多变而又破碎粗糙得笔触,客观再现画家所观察到得事物印象。强调对空气透视和光线反映的观察,注重对物体外形和色彩的描绘,主张运用正确的色彩和明暗层次来再现即时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5、印象派的价值观念: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6、作品题材:
      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7、印象主义代表人物: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少年》
庞妃 焦树德 莫奈--dota2血魔《日出》、《印象》、《睡莲》
新印象派
1、 概念:
      新印象派用来指代以修拉和西涅克为代表的青年画家,以便将他们和印象派先辈区分开来。
2、新印象派与印象派的区别:
  1)对光影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理性分析,摒弃印象派杂乱粗略的笔触,采用纯色的细微圆点,一点紧挨着一点,排列在一起,以此来完成一幅画的创造。
2)与印象派画家追寻瞬间的粗浅感受不同,新印象主义着力表现永恒的意义和内涵。
3)印象派着力描写中产阶级的欢愉、闲适,新印象派则主要以无产阶级为主题,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贫苦大众和劳工阶层。
后印象主义:大光明咒
梵高-星夜                    梵高-向日葵        圣维克多山
1、时间:
   栀子叶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发生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
2、产生背景:
后印象主义在本质上是对印象主义的反动,是印象主义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绘画流派。后印象主义不满足于此前印象主义绘画仅从视觉感受上客观地再现自然、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真实的艺术倾向,而强调艺术的本质、心灵与象征的探索。
3、名字来源:
      英国批评家罗杰-弗莱维1910年伦敦一个“现代”画展所取的名称。泛指那些曾经追随过印象主义的精髓,之后又反对印象主义理性客观的创作观念的画家群体。
4、后印象主义的价值观:
      极力反对印象的束缚,主张绘画有别于客观事物,而是应关注画家的主观情感,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心灵世界和事物的象征意念。在艺术表现上寻找更为内在、更为心灵化的美学意蕴。
站点安全警告提示
5、后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区别:
      后印象主义画家将绘画语言从之描述外在的自然世界,引向关注主观的、内在的心灵世界;将绘画语言从只描述客观物象的形象,转向表述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它既反对印象画家对光影与色调的表面化追求与表现,也反对新印象主义画家对色彩的理性分解与并置。
6、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向日葵》、《星夜》、《鸢尾花》
   保罗-塞尚:《苹果与橘子》、《玩纸牌的人》、《圣维克多山》
保罗-高更:《海滩上两个塔希提岛的少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雷诺阿

本文发布于:2023-07-24 06:2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4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印象主义   绘画   画家   色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