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介入与读者接受--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翻译实践为例

更新时间:2023-07-23 08:49:37 阅读: 评论:0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介入与读者接受--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翻译实践为例
赵薇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关注的中心不应只是对于原文的忠实,更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介入,照顾到读者的接受。从译者介入和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英国新生代汉学家蓝诗玲在翻译鲁迅作品(《阿 Q 正传及其它中国故事》)和《色·戒》时的指导思想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试图找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有效途径。%A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its fidelity to the source text,but more on the reader′s respon,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translator can make full play of his subjectivity.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involvement and reader′s reception the British Cenozoic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Julia Lovell′s translation of LU Xun′s novel — The Real Story of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and Lust,Caution — and her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trategy in dealing with the intercultural problems.In this way,the paper aims to make a glimp of a more effective wa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 novels and essays to the world.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小投资生意2016(000)001
梦中的草原【总页数】4页(P15-18)
【关键词】译者介入;读者接受;蓝诗玲
【作 者】赵薇
【作者单位】volunteers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315.9
长期以来,中国译界同仁遵循的翻译标准一直是以“忠实”为中心,强调译者隐身,服从原作和原作者,忽略了国外读者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从而造成英译作品在国外少人问津的现象①。与此相对,西方新生代汉学家如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蓝诗玲(Lov
ell Julia)等在汉语言文学英译中则更多地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在译文中既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又照顾到了译入语读者的心理与文化背景,更好地迎合了读者群的需要。他们翻译出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大受追捧,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无论在理解阶段或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译,关键要做到在翻译中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外国读者更易于接受,这才能使翻译作品真正“走出去”。笔者从以上两个角度入手,以蓝诗玲翻译鲁迅作品和《色·戒》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中外差异等问题及所采取的对策,探究蓝译本在英语读者群中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蓝诗玲是英国汉学界知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取得现当代中国文学方向博士学位,曾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和历史,现任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
蓝诗玲的译作丰富,大量集中在近现代作品的翻译上。她成功地将鲁迅、张爱玲等中国作家送入西方文艺界门槛甚高的“企鹅经典”(Penguin Books),因此与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一起,被称为英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代表人物。
汉学家华志坚评论蓝译鲁迅全集:“它肯定是最为清晰易懂的译本,在汉语以外的世界,蓝诗玲竭己所能为鲁迅赢得了声誉。”
《色·戒》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蓝诗玲翻译的《色·戒》,用词精练生动,语言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引起西方读者极大的兴趣。
译者的翻译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译者在翻译环境、目的、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译者对翻译中各个因素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翻译行为,包括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蓝诗玲的翻译作品,既充分尊重原作,又有适度的译者介入,而介入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原作。
(一)文本选择
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蓝诗玲的翻译风格多变,从张爱玲到鲁迅,看似跨度较大,但并不是随意的选择,有她独到的见解。她在进行文本选择时,考虑得更加全面、深远。
她选择鲁迅的作品进行翻译,源于她对鲁迅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蓝诗玲认为,任何一个想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都无法跳过鲁迅,“在他身上体现了
目标的近义词知识分子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挣扎”。因而她选择翻译《一件小事》《祝福》等,认为它们代表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她还指出,鲁迅融狄更斯和乔伊斯为一身,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并不输给英国或美国文学。
张爱玲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虽然风格迥异,张爱玲稍微内向化,不过多地谈论国家命运,但他们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种主流。鲁迅代表了当时国家和个人身上背负的剧烈的矛盾冲突;而张爱玲则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的城市文化。蓝诗玲认为,他们也有共同点,都是很国际化的作家。
(二)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上,蓝诗玲还是以归化为主,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这与中国文学、乃至整个翻译文学在全球主流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翻译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因此,蓝诗玲的翻译策略倾向于可接受性,寻求英美文学形式库中现成的表达方式,将原作引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这在她处理汉语特色语的英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哦,这也是女人可恶之一节:伊们全都要装“假正经”的。(《阿Q正传》)
Further proof of female perfidy: they were all of them hypocrites, pretending they were pure as the driven snow.
在翻译“假正经”时,蓝译加入了解释性的语言,“pure as the driven snow”使用了原文没有而在英语中常见的比喻:用“雪”比喻女性“纯洁”“贞洁”。前面说明了“女人可恶”是“female perfidy”,后面解释是hypocrites(虚伪)且假装自己的清白。在这里,译者的介入,添加了更易于被读者了解的信息。此外,对于像“小孤孀”这样的典型汉语词,译文也作了解释,“still young a widow”,体现了作者的理解,减轻读者负担。
(三)忠实性再创造
重庆工商局
在鲁迅全集的《翻译札记》中,蓝诗玲提出了“忠实性再创造”,这是她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她所追求的是“对原作阅读经验忠实的再创造”,在难以兼顾作者和读者之时,她的重心就会偏向读者,“我总体的基本原则是忠实于原文;但是在不可调和的地方,过分的忠实只会牺牲英语的流畅”。
蓝诗玲把原作的产生称为“创造”(creation),译文的产生称为“再创造”(recreation)。就是在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把对原作的阅读、体验,再创造给译语读者。这一点在对《阿Q正传》对话的翻译中尤为突出。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正传》)
“Hairy slug!” he spat, his ringworm scars scarlet, throwing his jacket to the ground.
“Talking to me, you scabby dog?” the hairy one levelled his eyes contemptuously at Ah-Q.
.
宿州电大..
三个力加思
“Takes one to know one!” He stood up, hands on hips.
“Looking for a thrashing, are we?” Wang now joined him on his feet, pulling his jacket back on.
在以上的例子中,蓝诗玲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采用了地道而鲜活的语言翻译对话,尤其像“谁认就说谁!”“骨头痒了么?”等无赖式的语言,更是利用地道的英式表达,翻译得活灵活现,既做到了达意,又传递了原文的神韵。
《狂人日记》的写作风格特别,文白夹杂,鲁迅故意用古文来表达特定意思,日记正文是白话,但前言是古文。因此,蓝诗玲在翻译时也采取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前言部分的文言文,蓝译使用长句、复杂句翻译,使用正式语体,多使用书面词语,达到文言文的效果;日记正文则采用简单句,语体相对口语化。草履蚧
在20世纪,西方文论经历了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转向。把读者接受理论引入翻译领域,用来解读评判翻译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
展。我们必须意识到,翻译并不仅仅是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而是文学作品、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所以,译文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译文读者的阅读为基础。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让本国文学作品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在翻译时,蓝诗玲特别重视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和文化距离所带来的东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不同,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视域。
(一)语言差异的灵活处理
蓝诗玲提到,“他(鲁迅)的一个让我经常停下来思考的写作习惯便是,经常、故意地重复。……将此重复准确地译出,在英语读者看来,既不舒服,又不高雅,所以有时候我会对此作出一些变换”。在汉语读者心目中,重复所带来的排比效果非常富有美感和韵律,而英文中总是避免重复原词,以创造多变的色彩。《故乡》中反复提到了“故乡”一词,如“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但在翻译时,蓝诗玲并没有把它千篇一律地翻译成“hometown”,而是运用了多个表达方式,如“home”“my destiny”“the place”等,以达到语言的多变,迎合西方普通读者的审美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3-07-23 08:4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2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读者   中国   文学   译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