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7-22 10:31:33 阅读: 评论:0

阻碍近义词
1.papule即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扁平苔藓在口腔的表现为典型的丘疹,它排列成带状、斑块和环状。
2.HFMD即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a),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为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陪你走过
3.coccigenic stomatitis即球菌性口炎,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口腔黏膜球菌感染往往是几种球菌同时致病,引起口腔黏膜的急性损害。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Ramsay-hunt综合征。
羊肉炖萝卜
5.target lesion即靶形红斑日能,为典型的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是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为多形性红斑的典型皮肤病损,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开始时为淡红色,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生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或出现丘疹。可有瘙痒感,无明显疼痛。
6.fixed drug eruption即固定性药疹,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以唇部多见,一般持续一周左右,消退后可留有棕褐色或黑色素沉着,可存留较长时间而不消退。
7.Steven-Johnson syndrome(斯-约综合症)即重型多形性红斑,身体各腔孔受累,被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全身症状表现为:①高热39~40℃,全身无力,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咳嗽等,有些病例有鼻炎、咽炎、结膜炎等,畏光。②皮肤病损除红斑外还出现大疱、丘疹、结节等,疱破后皮肤形成大片糜烂面,疼痛明显。③黏膜病损除口腔表现与轻型者相同外,多部位的黏膜均可受累,发生糜烂及炎症,特别是眼睛的病变较严重。④眼结膜毛细血管广泛充血发红有炎症,或小丘疹或疱疹。严重时可引起角膜溃疡,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全眼球炎等。个别病例处理不当可导致视力减退,失明。
8.Quincke’s edema即奎英克水肿又称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巨型荨麻疹,为一种急性局部反应型的黏膜皮肤水肿。发病机制属Ⅰ型变态反应,特点是突发性局限性水肿,但消退亦较迅速。某些食物(如鱼、虾、奶类)可能为本病的致敏因素,药物(如磺胺)、感染因素(如细菌或病灶)、精神因素(如情绪激动)、物理因素(如寒冷刺激)等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本病亦有家族性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9.skinpricked reaction即针刺反应,指患者接收肌内注射后,进针处可出现红疹和小脓点,或静脉注射后出现血栓性静脉炎,3~7天内消退。是末梢血管对非特异性刺激的超敏反应,在白塞病中的阳性率约占65%,是很有诊断意义的BD特征性表现。
10.Behcet's dia即白塞病,又称白塞综合征(BD,Behcet syndrome)、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的一种。其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同时或先后反复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故而被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有关。
11.Reiter's syndrome即莱特尔综合征(RS),又称反应性关节炎,属于非器官特异性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发生于尿道炎、宫颈炎和(或)腹泻后的炎症性、非对称性少关节炎,可伴有结膜炎、虹膜炎或皮肤、黏膜损害等关节外表现。除典型的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外,口腔溃疡、口腔炎、龟头炎、皮疹、宫颈炎等皮肤黏膜病变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突发严重的急性大关节炎和韧带肌腱附着点炎症是该病最突出的症状。
12.贝氏口疮即Bednar溃疡(Bednar ulcer),由婴儿吮吸拇指或过硬的橡皮奶头引起。固定发生于硬腭、双侧翼钩处黏膜表面,双侧对称性分布。溃疡表浅,婴儿哭闹不安,拒食。
13.腺周口疮即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major aphthous ulcer, MaRAU),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Periadenitis mucosa necrotica recurrens)。溃疡大而深,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组织缺损,故也称复发性瘢痕性口疮(Recurrent scarring aphthae)。此型好发于青春期。溃疡大而深,似“弹坑”,可深达黏膜下层腺体及腺周组织,直径可大于10mm,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溃疡期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或更长。通常是1~2个溃疡,但在愈合过程中又可出现1个或数个小溃疡。疼痛剧烈,愈后可留瘢痕。初始好发于口角,其后有向口腔后部移行的发
病趋势,发生于舌腭弓、软硬腭交界处等口腔后部时可造成组织缺损,影响言语及吞咽。常伴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和MiRAU病损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痛。溃疡也可在先前愈合处再次复发,导致更大的瘢痕和组织缺损。
14.pemphigus即天疱疮,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龋病损具有反复、迁延,不易治愈的特点。基本病理变化为棘细胞层松解或上皮内疱。一般将天疱疮分为四型: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其中以寻常型最重。其临床特点为皮肤上有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常伴有黏膜损害。
15.Nikolsky's sign即尼氏征,用手指轻推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这些现象称Nikolsky征,即尼氏征。
16.对新鲜的大疱局部消毒后剪去疱顶,用钝刀或白金耳轻刮疱底组织,涂于玻片上,干燥后用吉姆萨(Giemsa)或赤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典型的棘层松解的解体细胞,该细胞核大而圆,染色深,胞质较少,又名天疱疮细胞或棘层松解细胞,这类细胞量的多少与病情轻重相关。
翡翠白菜饺17.oral lichen planus即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环障碍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口腔扁平苔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黏膜的白色或灰白色网状或线状条纹;舌黏膜主要表现为浅白色斑块。目前WHO将其列入癌前病变的范畴。
18.leukoplakia即白斑为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属于癌前病变或潜在恶性疾患范畴,不包括吸烟、局部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病。
19.erythroplakia即红斑。口腔红斑病又称增殖性红斑、红色增殖性病变等,是指口腔黏膜上鲜红色斑片,似天鹅绒样,边界清晰。临床及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本病是一种非常严重但又少见的癌前病变,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充血面,应与炎症性红斑相区别。
20.sarcoidosis即结节病,是全身性的肉芽肿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又名类肉瘤病、肉样瘤病、Boeck肉芽肿、Besnier-Boeck-Schaumann病。病因不明,
以侵犯肺实质为主,并累及全身多脏器,如淋巴结、皮肤、肝、肾及心脏等组织。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有自然缓解的趋势,病情稳定、无症状的患者不需治疗。
21.Crohn’s dia即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于消化道黏膜的慢性复发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末端回肠2发病最多见。本病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本病又称局限性肠炎、阶段性结肠炎。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有复发倾向。
22.Wegener’s granulomatosis即韦格纳肉芽肿华南植物园,以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和广泛的小血管炎为特征,开始为局限于上下呼吸道黏膜的肉芽肿性炎症,但往往发展为全身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恶性脉管炎,最后导致肾衰竭而死亡。可能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皮肤,亦可侵及心脏、神经系统及耳等。无受累者被称为局限性韦格纳肉芽肿。
23.granulomatosa cheilitis即肉芽肿性唇炎,又称米舍尔肉芽肿性唇炎,是一种以唇部肿
胀肥厚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大多在青年或中年发病。可能与链球菌、分枝杆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细菌或病毒感染,对钴、桂皮、可可等的过敏反应和遗传因素等有关。上下唇均可发病,但上唇较多;除口唇肿胀外,面部的其他部位亦可以出现肿胀,如颊、鼻、颌、眶周组织等,但牙、舌、龈、颊黏膜大致正常。
24burning mouth syndrome即灼口综合征(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舌痛症(glossdynia)、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变化,但常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在更年期或绝经前后期妇女中发病率高。
25. Oral hairy leukoplakia即毛状白斑,是艾滋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口腔表佂,对艾滋病患者有高度提示作用,多见于男性。常表现为双侧舌缘不能被擦去的白色或灰白斑块,表面呈垂直褶皱状突起,如过度增生则成毛茸状,病损也可能蔓延至舌背和舌腹。
>山地回忆

本文发布于:2023-07-22 10:3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0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黏膜   口腔   因素   表现   皮肤   发生   组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