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造

更新时间:2023-07-22 05:37:42 阅读: 评论:0

设计中的模仿与创造的反思
  在本篇文章里面首先阐述了设计中模仿与创造的含义,接着对:设计中“模仿”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分析出“模仿”即具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同时又是延续性的表现与创造革新是相对的。最后上升到大的层面,以仿造为主的设计是不可能延续下去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 模仿  创造  山寨  自主产权
Imitation and Creation of Design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n which imitated the first explain 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meaning, then on: "imitation" and "cre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f the "imitation" that has a positive side and negative side, is also to create continuity of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is relative. Last up to a big level, in order to imitate the main design is not possible to continue, the design must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creation.
副作用名词解释
Key wordsImitationCreationCottageIndependent Property
本篇文章里面是以“模仿”与“创造”这个两大主题展开论述的。一般来讲,设计就是创造,与仿造没有太多的关系。比如“仿造”就照葫芦画瓢,无需设计因而也算不上设计。但是“设计”又具有很宽泛的含义,有时候既代表了过程 又代表了结果。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产品几乎都是设计的结果,在此之中设计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完全没有的创新设计,有的是对前代产品的改良设计,也有的是仿生设计等等。正因为如此设计中的“模仿”与“创造”,便形成的一种关系,一个问题,需要去探索去解答。
1 关于 “模仿”的议论
模仿即为“相似也”。在造型艺术方面就是“临摹”。模仿是的人的天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学习的。人类造物初期使用的工具木棒和石斧,无疑是模仿天然的木棒和石块。骨针的使用,无疑是鱼刺的模仿。不少器皿都模仿了植物(葫芦)、动物(兔子)来造型的。人类早期的艺术表现,大都是模仿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 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刻着羚羊、飞鸟和猎人图案的兽骨片。因此在艺术起源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艺术起源于模仿”。
  模仿是一种学习,即模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学校的学习也是对知识和经验的的模仿,可以说模仿是伴随在人一生的成长之中的。“狼孩的故事”表明幼童模仿大人的行为被打断,以至于使幼童模仿狼的行为,成为了“狼孩”。中国和西方的艺术教育,从开始都是重视“模仿” 如中国画学习中的“摹”书法学习中的“临”,西方美术教育中的“临摹”。因此模仿是学习中的捷径之一。
      模仿是学习中的方法 手段 和过程但不是目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模仿是由不会到会,是人和事进步的阶梯,艺术也是如此,设计更是如此。模仿具有必然性。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的积累成为了“模仿”的基础和参照物。人类不断的创造新事物,产生创新经验,日积月累都成了后人“模仿”的基础和参照物。因此模仿具有必然性。红玛瑙怎么辨别真假
      “模仿”,本质上是中性的,当作为“状态”时,表示处在了学习的阶段和程度。当作为“态度”时,则内蕴着一种虚心求学的精神,上述两种状态时的“模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当作为“目的”时“模仿”就具有了消极的意义。
      2、设计中的“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设计”实际上说是“创造”,但“模仿”又是创造的基础。“模仿”是一种对技术知识的继续、传承,没有“模仿”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没有“创造”。
黑锋骑士乌瑟尔从设计上来说,设计中的“模仿,其对象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两大类,一种是自然物象,一种是人工物象。自然物象有 大班音乐游戏教案山川、植物、动物等等,都可以是“模仿的对象。人对自然的“模仿”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西方称之为“仿生”,中国古代称为“象生”。
1自然物象,自然物象大都为具象模仿 如:据《韩非子》记载鲁班用竹木作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对鸟的具象模仿,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根据鱼的具象仿生发明了船桨。到今天直升机
(蜻蜓的仿生)、潜艇(海豚的仿生)、起重机挂钩(动物的爪子)、锯子(锯齿草的仿生)等等都是模仿自然物象成功的例子。
    2人工物象,从人工器具到建筑物或是文字图形等等都是人所创造的,一旦制造出来使用或传授就成为了后人“模仿”的对象。人工物象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模仿、学习、创造、被模仿……不断的延续下去。
      从建筑方面来讲,从最早的原始棚屋到后现代的各式建筑,千百年来,一座座建筑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格样式组成了一个属于自身的体系或者是历史结构,这个体系和结构都成为后来者创新的参照物,既可以传承也可以创新。
      人工器具体系也是如此,从早期的石器到陶器、瓷器、青铜器、工具、家具、交通工具等用品,组成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再这其中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历史,并为后来者的前行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由此可见“模仿”具有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来自于已有的物品。来自于“模仿者”造物的人在造物的过程中,当他面向历史时,他是模仿者,当他面向未来的时候又是创造者。
        回顾设计的历史,不难看到设计的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都是处于渐变的过程和状态之中,而突变往往是少数(例如大多标志性的建筑:尔菲尔铁塔等)。渐变即改良,有限的改变,此时即是“模仿”又是“创造是模仿和创造的结合。设计的渐变和改良往往与人的接受过程和适应能力有关,汽车作为新型动力与马车的畜力截然不同,但是早期的结构则与马车相似,除科技条件外与人对已有事物的适应所形成的惯性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人说设计即改良,改良内蕴着承传,内蕴着某种程度上的“模仿”。
    设计中的“模仿”,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分为创新性的模仿(即把“模仿”作为学习过程),和完全的复制的模仿(“模仿”当做一种结果),其前者是积极良性的模仿,而后者就是消极的模仿。上世纪1949年到1979年的日本产品设计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模式。日本的发展便是积极模仿的一个很好的例子。1957年日本索尼索尼公司推出了其公司发展史上最经典的机器“TR-63”这款机器在外型上明显的模仿了美国的“TR-1”除了调频转盘的位置左右相反和颜色上的区别,其他的结构极其相似,但“TR-63”在具体的细节上做的更好,体积上也更加纤薄、小巧。一问世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类似的例子还有1954年尼康公司的SP3单反相机、松下60年代的电视机、富士重工业1962年推出的“scooter”摩托车等。日本的这种“引进--模仿开发制造”的模式使日本在1950-1975年间,日本吸收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使日本节约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发费用。此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的工业设计模式由“模仿改造”向着“模仿创造”的模式发展,开始创设了自己的设计体系。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日本人始终以“模仿”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它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
    网路营销谈及消极性的“模仿”,当下中国的山寨设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如今从名噪一时的山寨手机,到山寨笔记本 ,山寨数码,再到山寨汽车外观,以及各种名牌服饰。山寨通俗
的讲就是盗版 克隆 仿制,从技术上来说它根本没有创新,造假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的出现造就了自身的恶性竞争,形成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从而抑制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山寨设计使得正规的企业为了压缩成本,不得不剪彩研发费用,危害正规品牌的创新。并且是一种损害国民文化尊严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模仿行为,不利于设计的延续。恶搞古诗
      综合上述,“模仿”不仅是一种过程、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结果,一件物品,主要采取“模仿”的方式,而没有任何的创新,那么这个物品的身份就是“仿品”,一件物品如此,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设计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的设计,仅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不仅其设计上被打上了“仿品”的标记,同时也标志着其设计水平处于滞后层次。因此“模仿”只能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工具,而不是目的。
上文所述,与“模仿”相关的就是“创造”。“创造”离不开“模仿”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但衡量“创造”的尺度也不尽相同。从设计的历史来看,一部设计史正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它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以艺术的智慧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是设计的根本力量。
3、对设计中“模仿”与“创造”的反思过河拆桥歇后语
  “创造”与“模仿”是一对矛盾,也是一对关系。相对“创造”而言,积极的“模仿”是其生成的基础。如上所述“模仿”是一种延续,是人类设计与造物连续性的表现,连续性与创新性在设计中无疑组成了一对关系。在理论上以及在绝大多数的表述中,对设计创新都持肯定态度。“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口号。而在设计实践层面上,中国的设计仍然滞留在“模仿”的层面上。中国设计一是模仿自己的过去,二是模仿西方的当代设计。形成今天“模仿”为主的局面,首先是由中国当代社会生产的科技水平,也是由中国当代设计发展阶段性所决定的。从历史来看,这一以模仿为主要表征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问题是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今天,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大力提倡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策略,这一背景,将为设计创新提供条件。更重要的问题似乎在设计界自身:如何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因为从艺术设计本身的特殊性而言,其独创性即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关,同时又并非完全依赖于此,其艺术的独创性往往有更大的空间。
    在中国当代设计界,我们对西方设计的“模仿”是在“崇拜”的心态之下“模仿,这种“模仿”已制约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使一部分设计者丧失了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背后隐含的还有自信力的不足。事实上我们完全能做好做的更好。让“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事物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由此可以相信,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中国设计走出以模仿为主的阴影,成为创新型设计的时代一定会来到,这同样具有一种必然性。
    “模仿”与“创造”问题的反思提示我们,如何超越“模仿”与“创造”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探讨,走向理论的深处应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从设计的本质目的上讲,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这些都是手段,而满足社会和人生活的需求才是根本目的。探讨艺术和设计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是切入设计的根本问题。但从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来看,“模仿”与“创造”又确实是一个关系中国设计如何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不仅涉及知识产权一类的问题,更是设计中国设计乃至中国制造的定位问题。未来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好由“模仿”到“创造”这种发展模式,以科技兴国为目的,不断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大国。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仿生》 /view/327479.htm
2]周志 《日本工业设计的“仿造”模式分析》
3]周瑞 《山寨设计》
饥荒教程

本文发布于:2023-07-22 05:3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0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模仿   设计   创造   中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