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内环穴针刺的思考及适宜规范_罗本华

更新时间:2023-07-22 02:47:00 阅读: 评论:0

中央财经大学分数线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5.06.063
脐内环穴针刺的思考及适宜规范
罗本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要:目的:脐内环穴针刺的规范探讨。方法:对脐内环穴针刺的主要操作方法、治疗原理和可规范的相关延伸问
题进行思考、比较分析。结果:脐内环穴定位宜取脐中外0.5寸处作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适宜的针刺方法是以15ʎ
30ʎ角刺入,针0.5 0.8寸深。操作较适合采用呼吸、针芒迎随补泻的调气方法,在临床上可参以轻度的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和对取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操作。结论:脐内环穴是最基本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可在定位、针刺方法、
呼吸补泻、针芒迎随补泻方面予以规范;并可参以提插捻转手法及在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关键词:脐内环穴针刺;规范
中图分类号:R245.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1719(2015)06-1311-04The Thinking and Appropriate Norms to the Acupuncture of Umbilical Inner Acupoints
LUO Benhua
(Facul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Guangxi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he normative rearch of the acupuncture of umbilical inner acupoints in clinic manipulation.Methods :The main methods of operation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extension which can be standardized were dis-cusd ,thought about and co
mpara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suitable positioning of the acupuncture of umbilical inner acupoints is located in 0.5inches around the central umbilicus.The outer edge of the umbilical central all are acupoints.The suitable acu-puncture methods are piercing at 15ʎ 30ʎangle and acupuncturing 0.5to 0.8inches deep.The suitable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Qi are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breathing ,and the needle mountain greeting with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The suitable in-cread norms are the mention thrusting ,the twisting tactics ,the acupuncture priorities ,and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of acu-points.Conclusion :The umbilical inner acupoints method is the most basic and systemic approach of transferring Qi.It can be standardized in positioning ,acupuncture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breathing and the needle mountain greeting with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And it also can be standardized in the mention thrusting ,the twisting tactics ,the acupuncture priorities and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of acupoints.
Key words :acupuncture of umbilical inner acupoints ;norms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重大课题(ZD12005);2013年广西高校大学
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教育厅)(2013CX035)
作者简介:罗本华(1968-),男,湖南邵阳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
向:针灸防治神经系统疾病及壮医针灸学。
脐内环穴是黄瑾明教授在在壮医民间经验挖掘过
去湿气的方法程中、在壮医基本理论基础指导下及在长期壮医针刺经验上新创的针法,已成为壮医针刺主要的调气方法,是壮医针刺的基础,其依据独到的选穴经验及调气经验,适用于临床诸多病症,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极好
的疗效。然由于该穴形成时间不长,
尚有一些东西有待规范和一些发展运用方面有待确定,本文试就此作
一初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1
壮医脐内环针的主要操作方法
目前壮医针刺主要、
适用和成形的调气方法是壮医脐内环针方法,该调气操作方法是结合呼吸和迎随
调气方法,
并是按其补泻方法应用的。首先,脐内环针刺后,嘱患者放松,以医者手掌置脐内穴上10 15
cm ,引导患者腹部呼吸,吸者随腹上隆,呼者随腹凹陷,并同时意想先有邪气从脐中向下肢并足趾排出,产生凉感,再者就有正气自脐向下肢扩散,产生热感,脐周也产生热感。其次,是建立在整个脐内环穴穴位组合作用基础上的,
有着整体区域全息的基础,起着整体调理全身气机、调理脏腑、调理气血的全身性最基本的调气方法。第三,脐内环针刺后,迎随方法主要采用针芒迎随的方法,依据脏腑在脐中的天地人三部分布位置,心在上直向上方针刺,肺在心两侧,则主要斜向上两方向针刺;肾及生殖器在下焦,主要向下方向针刺,脾在左则向左方向针刺,肝在右则主要向右方向刺;大小肠则主要向下方的左右两方向针刺。对于肢体躯干部穴位,壮医没有经络概念,只有龙路、火路概念,天地人三部概念也尚无明确的浅中深的概念,故荣卫出入及经脉迎随的方法应该不是建立在壮医为基础的调气方法。第四,壮医针刺刺入术式无太多讲究,主要是刺入要求不痛,针刺后的操作也不讲究针刺后的得气、行气及补泻手法。第五,壮医针刺的留针一般不中途行
麻辣烫汤底的做法
针,留针时间也无特别要求,与中医针刺存在明显不同,强调留针过程的舒适、安静和享受,治疗过程的舒适自然。出针无特殊的讲究,可以采用中医针灸的按压和不按压针针孔。最后,壮医针刺还没有系统的持针、进针、行针、调气、补泻针法及出针方法的区分,整个治疗过程笼称为调气方法。
2壮医脐内环穴针刺的治疗原理探讨
(1)壮医脐内环穴针刺受到壮医农氏腹诊法的启示。农氏腹诊法是广西马山县名老壮医农秀香祖传的主要用于诊断妇科疾病的方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通过检查脐部及腹部血脉的跳动情况来诊断疾病;其依据是:据老人讲,人体胚胎的形成,最初是通过花肠(系指输卵管)。连接母体的脐带,是婴儿吸取营养的惟一通路,是血脉的汇集点,而脐部则是花肠所在之处,其正常与否影响到人体生理功能。全身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在脐周血脉上反映出来,故检查脐部及脐周血脉变化可以诊察疾病。从壮医“嘘”“勒”、精、龙路、火路理论来看,人体龙路、火路网络沟通人体内外,毒邪假此道以内侵,“嘘”“勒”、精、津诸营养物质假此道以布。脐周血脉为龙路、火路的网络分支,位较浅而露于外,而脐部为龙路火路的一个特殊网结,先天时连通花肠、连接母胎(儿),后天时连通谷道,连接脾胃(咪隆、咪胴)。由此,人体精气之盛衰,入侵毒邪之浅重,皆可通过脐部及脐周血脉察而得之。既然脐部诊断上能反映脏腑信息,针刺刺激也就能调节全身脏腑的信息。
(2)脐通五脏神,脐内环针也有调神之用,如上,则调气调神是中医针刺的基础作用方面,也是壮医针刺起治疗作用的基础,也是脐内环针调气方法能作为一个整体性全身性针刺调节方法的基础。
(3)一般的中医针刺调气、治神方法是建立在针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如行气、补泻手法等操作基础上,而穴性不是其基本要素,故是“要素性”(如阴阳、五行、左右、出入、开阖、术数等因素)基础上的调气、调神之法,作为要素适应于全身各个腧穴;故其基本功用立足于调气之法,而其作用加于或辅在穴位功用上的,不是直接的全身性调节气机之用,其调节作用是要素性的,多是局部性,起作用大小也与穴性相关,在穴位功用基础上发挥的调气、治神之功,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可以诸要素协同起作用的。而壮医脐内环针是建立在整个脐内环穴穴位组合作用基础上的;在整体区域全息的基础上,通过全息穴位的组合上起作用,务求起着整体调理全身气机、调理脏腑、调理气血的一种最基本的全身性调气方法。
(4)脐内环针在任、冲脉之上,或所荣区域,又是督脉支脉所过和带脉的连属,也在肾经的循行荣养之区域,脐是先后天之根,是与先天精气为本,后天气血相关的调节,有益气(益后天之本)培元(培先天之元)之用的。这也是脐内环善调气的原理之一。
(5)壮医脐内环针是最基本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是壮医针刺治病的基本方法,可作为诸处病变和各处穴位针刺的基础性调理;而对于肢体躯干穴位的调节主要基于中医针灸的经脉、腧穴,可行多种补泻术式,但其作用多只在一经一穴,只是经脉的调节,不似脐内环针通过穴组整体脏腑气机的调节。且壮医针刺对于对于肢体躯干穴位的调节,因为壮医无经络概念,只有龙路、火路和基于二者网结上的腧穴概念,也无明确的营卫气血和浅中深层的天地人三部概念,因而其壮医针刺调气方法主要
不在于手指而在于呼吸的了;故壮医针刺主要的调节治疗是基于壮医脐内环针是最基本的、整体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基础上,结合针刺肢体躯干穴位来调节实现的。
(6)目前,脐内环针可以单独应用,更通常是结合针灸体针应用,体现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结合应用,能取二者相须作用,即取壮医脐内环针的整体调节作用与中医针灸相对的脏腑经脉腧穴的局部调节作用相结合。目前二者结合临床应用得较好的失眠症治疗,即应用脐内环针与体针失眠穴方配伍方法治疗,一者取整体的与局部的调节结合,脏腑与经脉调节的结合,脏腑气化气机与经脉循行运行的结合,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二者取正经与奇经的配合,是荣卫气血之本结合脏腑水火失调的配合应用,能起总体的协调作用。
3对脐内环针调气法规范相关延伸问题的思考(1)关于脐内环针穴点的具体取法。脐内环穴首见于中国壮医针灸学[1],再经修改基本定型;目前脐内环穴[2]定位脐窝的外侧缘旁开0.5寸作一圆环,称脐内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内环穴,临床习惯取8个穴位,若以钟表位,把脐内环当作一钟表,以脐中央(神阙穴)为钟表表盘的中心,分别在12时(心、脑)、1.5时(肺)、3时(脾、胃)、4.5时(大肠、小肠)、6时(肾、膀胱、生殖器官)、7.5时(大肠、小肠)、9时(肝、胆)、10.5时(肺)8个点上取穴,习称脐内环八穴。刺激方法是:针刺脐内环穴时宜采用25mm针灸针,以脐中央为中心,向外与皮肤呈10ʎ角放射状平刺,进针深度约为20mm。进针后直接留针30 60min,无需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2],以免引起疼痛。对于此穴位定位和刺激方法,为更方便
和符合针灸学术和医生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调整。
对此脐内环穴定位,由于脐窝外缘内侧线有不确定性,具体取用又有取脐纹端或脐腹缘为进针点之异,各进针穴点出入较大,而规定的针刺深度为20mm。由于脐内环穴定位的0.5寸没有确定性,不太符合针灸习惯的骨度分寸,也不利于动物实验的基础研究,以该部位针灸针刺安全的实际参考,且理论上此内环线宜大体落在脐中心外约0.5寸稍外处,在无损于针刺时针尖到达之处的实际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可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宜加以规范,操作上更方便推广。即取在脐周旁开0.5寸的一圏,环线上均是穴位,园环上穴点其方位不变;即正上方为心与脑,右为肝胆,左为脾胃,左上、右上均为肺,正下方为肾、膀胱和生殖器官,左下、右下为大肠及小肠;具体的取法是脐正上0.5寸以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寸度量,脐正下0.5寸以脐中至曲骨(耻骨联合上缘)5寸度量,脐中左右横开0.5寸以两乳头之间8寸度量,以此四点为基线连成椭圆形圆环,在此圆环上取另4个穴点。
对此针刺方法,由于脐内环穴区域小,用针相对密
集,故适宜采用0.25 0.30mm的1寸毫针针刺;又假以10ʎ角进针,进针角度较平,即使刺入20mm,最深在3.47mm,正常成人脐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厚约5 15mm,肥胖者超过17mm,故是在皮肤下或皮肤中,即只能沿皮下平刺,不能到皮下组织,更谈不上肌肉层;可能原本针刺方法就想保持不刺入到肌层。壮医并不与中医、针灸排斥,如考虑中医最基本的荣卫深浅学说和针灸补泻穴位操作上的营卫
补泻说,临床当思考如何保证针刺到达肌层应采用具体什么样角度和深度?临床要结合腹部各层解剖深浅衡量,并度量好针刺的深度,若针0.5寸深,以15ʎ角刺入,直达深度在0.13寸,相当1寸毫针针3.25mm,也可保持原本10ʎ角进针20mm针刺的沿皮下平刺效果;若针0.8寸深,以30ʎ角刺入,直达深度在0.4寸,相当1寸毫针针10mm,瘦人也不会超过肌层,稍肥者也不能保证到达肌层,可适当深刺的;且针刺均无明显疼痛和安全的,故认为针脐内环针适宜的方法是15ʎ 30ʎ角刺入,针0.5 0.8寸深。又由于脐部处于脏腑中心,气行至病所的时间是足够的,故留针时间也以30min左右为宜,验之临床也多效。
(2)脐内环针应用方法还应取穴点之规定,一种方法是按证型取用相关的穴点,另一种方法是诸脏腑穴点均取用。
(3)脐内环针是建立在整体性的“脏腑层面”“气机层面”的调节,即脏腑气机的调节上。①比较适宜的针刺方法可是“呼吸补泻”,从进出针可以配合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行针可以行“呼吸补泻”,但壮医针刺多不强调行针手法,故多不用。因腹部是呼吸作用最佳体现的地方,方便呼吸方法运用补泻,故壮医脐内环穴针刺更强调在腹部施针结束后,结合患者呼吸应用呼吸方法,以诱导调气,大凡先产生凉感,自脐中央向双下肢端扩散透出,以及排泄病邪之气;之后产生脐中央向四肢端扩散热感,以调节产生谷气、经气及真气,以调整三部气机、三道两路,实现三气同步。②壮医虽无卫气营血之说,也不排斥该说,可以结合起来应用的。如
结合荣卫浅深出入的补泻方法,因为荣分多指荣血,皮肤层下为气分,皮肤下组织层、肌腠多为气分,肌腠肌肉深层方言荣血分,要深入肌肉方适言荣卫补泻;穴位或人体解剖层次是人体针刺浅中深分层的依据和提插手法的荣卫补泻的理论依据。如脐内环穴以10ʎ角刺20mm深,只有卫分,提插补泻手法是言不上的,提插行针手法在浅层则较疼痛,是无多少意义的,故原论著言不宜提插手法。如本文所倡脐内环穴以15ʎ 30ʎ角刺入,针0.5 0.8寸深,因是平刺或斜刺,提插手法不是严格穴位浅深层次意义上的浅深荣卫补泻,故提插补泻手法不太宜采用;又因是针向方式,与捻转补泻手法虽不矛盾,但不是通常采用方式;故该穴常无需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至多施以轻度的提插捻转行气手法,促使得气为度。④对于迎随补泻方法:首先,因为壮医没有经络,所以经脉迎随补泻是谈不上的。再者,因为壮医有谷道、气道和水道之分,脐周也有浅表的龙路、火路分布;脏腑又以脐为中心分位于上中下即天地人三部;针芒迎随是可取的和可依据的。脏腑为气化的场所,有气化无形的三焦通道,若以脐为气化场所的中心,以脐或脐周向各脏腑方向针刺或针向三道主要的脏器,能调节脏腑的气化功能,增强三道的中心脏器功能,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三道功能、局部龙火二路和脏腑气化功能,因而整体调节全身气机之升降出入。因而针芒迎随补泻是可取的,操作以针芒向某一脏腑,即是影响某一脏腑的,是其脏腑气机的。⑤时间的迎随上,壮医虽无具体脏腑配时辰之说,但有重要的天地人三气同步观,故从发展角度看,壮医不排斥脏腑时辰观的。脐内环针主要是调节脏腑的,即调节脏腑气血和调节脏腑气机,结合已确定的脏腑纳支时辰之序的气机的运用,应是可取的调节脏腑气机的方法之一,即“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己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之时辰
气机,在每个时辰逢时针向某经某脏的穴点,或逢时针泻某经某脏的穴点、或过时则针补某经某脏的穴点,均可配合证型相关的另一脏腑之穴点,或者均配其余的脏腑穴点,这是较好的一种调节脏腑气机的方法,这种脏腑气机调节,最终也是气化的调节,气化通道的调节,是总体气机的一种调节方法。更广泛的时间气机的调节上,也可以五脏一时旺四季、五时的方法,在旺时取相关穴点针之、或补之、或泻之,配取其他的方法,或生克制化的方法应用,是脏腑气机的调节方法。
⑥中医针灸中,脏腑本身存在五行的生克,所以据疾病的脏腑或虚实证型,选配的经脉穴位本身存在用穴先后之理和补泻之异,而壮医虽无五行生克之学,但脐内环穴针刺应自然存在取穴点先后之异,如要深究,可参详中医针灸用穴先后之理和补泻之异方法应用,其他脐针应用者强调方位补泻之法[3]。故脐内穴应用五行方位补泻,只宜采用人体正立位脏腑五行全息方位的对应加以应用的,即五脏所在的五行为方位结合五行生克制化强弱关系加以应用的,如相生之病,其本虚时,宜先针补其虚之母穴,次针本穴,其本实,宜先泻其子穴,再考虑其本穴;若是相克相乘之病,相乘则先补其虚者,次考虑泻其甚者,相侮则先泻其盛者,再补其虚者;只是壮医针刺针感和调气理论尚无支撑理论,故不讲求针感,补泻之说就不言了,但正确的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已存在这么一回事,无形的操作中存在着这种作用,脐内环针是可以这种理论改进的提高的,即针刺穴点的先后是值得考虑的,应有先后的,此主要是按辨证证型单取用相关的穴点时如此应用。对于脐内环针应用五脏同取的方法时,穴点取用先后之序,也可参详中医针灸用穴先后之理和补泻之异方法应用:则据脏腑辩证是某脏虚则
宜从母穴开始补之或不选手法。实则为相乘宜从其虚的本脏(相乘)开始补之或从其虚之母脏补之;实之一方宜从本实之脏点本穴或次从其子穴(脏)泻之。若为相侮,若虚而致者,则重在虚则补之,补其母穴及本穴(脏)点;若因实而致者,则重在泻其盛之反侮一方泻本穴点及子穴;若存在虚实并重者,宜先补其虚者,次泻其实者;或均只以此序,均针入穴点即可。⑥提插补泻法,原论著脐内环穴针以10ʎ角刺入是不强求该手法,实也不宜;而壮医虽没有明确
图片素材大全
提及天地人三部的深浅之异,但不排斥浅深理论,如以15ʎ 30ʎ角刺入,脐内环针操作时提插补泻手法是较勉强的,轻度的补泻行针手法的可以应用的。⑦捻转补泻法,脐内环针原没有规定,而壮医不排斥左右阴阳之说,但脐内环穴针采用针向式操作,捻转手法是非常规的手法,但也是不排斥应用的术式。故脐内环穴针刺在针向迎随基础上,较宜结合呼吸法操作,根据脐部皮肤、皮肤下层、肌层和腹膜的深浅,可纳入并结合中医针刺的较轻的提插捻转行针手法或五行生克、时序、方位补泻手法应用的。
4对脐内环穴针刺操作的适宜规范
综上所述,脐内环穴针是受壮医农氏腹诊全息部位诊断思想的启发,并参考其全息对应部位;并受针灸脐针、腹针等微针的全息部位影响;结合现代解剖的具体脏腑方向位置为依据,而针灸的针芒迎随正好对应脏腑的位置;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定位方面的合理互参;参考针灸脐周经脉腧穴相关位置,
以针灸力求的规范定位和简结定位原则进行相应规范而确定的具体定位取穴。具体的针刺深浅以局部解剖的针刺安全为依人在路上
收稿日期:2014-1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738)
作者简介:陈白露(1989-),女,四川合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针灸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武平(1963-),女,河南范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针灸防治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据,针刺补泻基本的深浅和气感要求为依据而确定的针刺方向和针刺深浅规范。并参考针刺和微针全息穴位的方位补泻、事实上针刺顺序产生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加以针刺补泻方面的操作规范。最终统一于壮医腹部以脐为中心的诸脏腑天地人三部分部为依据的脏腑方位,进行确定的脐内环针的定位、方位、针刺方向深浅、补泻手法操作运用等有一系列操作规范的壮医特色腧穴操作,使能成为壮医最基本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是壮医针刺治病的基本方法。
脐内穴针刺具体的规范如下:脐内环穴定位宜取脐中外0.5寸处作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一般正上方为心与脑,右为肝胆,左为脾胃,左上、右上均为肺,正下方为肾、膀胱和生殖器官,左下、右下
为大肠及小肠;适宜的针刺方法是采用0.25 0.30mm的1寸毫针针刺,以15ʎ 30ʎ角刺入,针0.5 0.8寸深;留针30min左右为宜。操作较适合采用呼吸、针芒迎随补泻的调气方法,在局部予以诱导调气以使局部产生温热感为宜;可适当参照中医针灸规范,参加轻度的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并可参以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操作,这将有利于脐内环针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瑾明,宋宁,黄凯.中国壮医针灸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6:82.
[2]黄瑾明,黄贵华,黄由之,等.壮医脐环穴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3,33(6):561-564.
[3]齐永.论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J].中国针灸,2006;26(5):371-373.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5.06.064
肾俞、足三里、阳陵泉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探讨纹身图案男
陈白露1,武平1,彭麒1,周玉梅1,李松2,孙佳蕾1,羊春华1,陈洋1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000)
双鱼座的上升星座摘要:文章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了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使用最多的腧穴,肾俞、足三里和
阳陵泉,探讨它们在RA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RA提供优化方案和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针灸;肾俞;足三里;阳陵泉;效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R59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5)06-1314-03
Role of Acupoints(Zusanli,Shenshu and Yanglingquan)in Therapeutic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HEN Bailu1,WU Ping1,PENG Qi1,ZHOU Yumei1,LI Song2,SUN Jialei1,YANG Chunhua1,CHEN Yang1(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610075,Sichuan,China;
科学英文2.People's Hospital,Meishan620000,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ost widely ud acupoints[Zusanli(ST36),Shenshu(BL23)and Yanglingquan (GB34)]to clinically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RA)in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raditional Chin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By discussing the mechani
sm in the treatment of RA,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optimized scheme and corresponding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RA.
Key word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Shenshu;Zusanli;Yanglingquan;effect mechanism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

本文发布于:2023-07-22 02: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10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针刺   方法   内环   脏腑   补泻   调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