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读者接受理论”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07-21 22:57:50 阅读: 评论:0

翻译“读者接受理论”之我见
作者:姚 旭 李传静 任 蕊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0年第07期寄语母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048-01
来月经能吃草莓吗
红面蛋龟怎么养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怎么调
脆皮鸡        摘要: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根据读者接受理论解释译文读者对翻译行为造成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行为中不得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因素。
        关键词:读者接受 翻译 译者 译文读者
        一、读者接受理论
        读者接受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
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开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谢满兰,2007)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所以,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作者和读者的共同作用写产生的。 慢吞吞的反义词
        二、译作的可接受性
热水器水管        翻译服务于读者,只有被读者认可的译作才能算是成功的译作,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译作的可接受性。所谓译作的可接受性指的是译作的语言符合目标语言规范,能够为目标读者接受并理解。译作的可接受性具有不确定性,会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以及种种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讨论,说到底,都是围绕译作的可接受性而展开的。译作的可接受性是相对翻译标准的“信”(“忠实”)和“达”(“通顺”)而言的。(司显柱,2006)译作的可接受性既是译文对于目标读者客观产生的一种直觉的交际效果,又是译者主观努力的方向,因此它是一种面向读者的综合性的翻译标准。
发刊词

本文发布于:2023-07-21 22:5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097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者   翻译   接受   译作   理论   过程   译文   可接受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