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学 月 刊 2003年 第5期
有价值的乌托邦
世界上最小的飞机
———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认识3
马万利1 梅雪芹2
(1.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安徽池州247100;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关键词]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乌托邦
[摘 要]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不仅是城市规划的理论,还是关于社会改革的学说。它针对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弊病而提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多种社会改革学说的渊源。田园城市理论虽具有很强的乌托邦色彩,但至今仍对城市和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K561.44 [文献标识码]A []058320214(2003)0520104208
A H istorical Study on E.H ow ard’s G arden City Theory
MA Wan2li MEI Xue2qin
(1.Department o f History,Chizhou Teacher s’College,Chizhou247100,Anhui,China;
2.Department o f History,Beijing Normal Univer sity,Beijing100875,China)
K ey Words:Ebenezer H oward;G arden City Theory;Utopia
Abstract:The G arden City Theory developed by Ebenezer H oward,a nineteenth2century British s ocial reformer,deals with city planning as well as s ocial reformation.C oncerning the city evils caud by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19th century,this theory has its intellectual and s ocial backgrounds.I t is still of great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cities and s ociety although it should be thought of as a kind of Utopia.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 oward,1850-
192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 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①,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倡议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群,即社会城市(s ocial city)。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2 w 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国外学术界对田园城市理论的研究一个世纪来从未间断②。国内研究田园城市理论的阵地主要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④。此外,国内社会学界、生态学界及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发表过有关的译文、论文和书评,表现出对霍华德著作和理论 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的
历史考察”,批准号为01JA770028)。该项研究还得到了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科研究基金的资助。
① Ebenezer H oward,To2morrow:A Peace ful Path to Real Re2
form,S wan S onnenschein,1898.1902年改名为《明日的田
园城市》(Garden Cities o f To2morrow),并沿用至今。
② 到目前为止,《明日的田园城市》仅在英国就一共出版了
6次。对田园城市理论比较关注并取得一定研究成就的
学者主要有:S tanley Budder,R obert Beevers,S tephen V.
W ard,Frederic James Osborn,Lewis Mum ford,and Ray
Thomas,等等。
③ 该院学者金经元先生翻译了《明日的田园城市》,写了长
篇译序,对该书的版本、深层价值、“田园城市”和“社会
城市”概念、霍华德的生平和人格魅力等作了论述(埃比
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年版,“译序”)。此外,金先生还发表过多
篇文章,介绍霍华德的理论(参见金经元:《霍华德的理
论及其贡献》,《国外城市规划》1990年第1期;《纪念〈明
日的田园城市〉发表100周年》,《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
第3期)。
④ 1998年,为纪念《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出版100周年,该学院的《城市规划汇刊》在本年度第6
期上发表了金经元、唐子来、柴锡贤三位学者的文章,对
宣传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的兴趣①。但国内史学界对这一产生于19世纪末,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有关城市问题的理论,没有给予重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环境史学和城市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得到了关注。我们认为,无论从环境史还是从城市史的角度看,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都值得深入研究。
一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当然在于城市规划方面。关于这一内容,国内有很多介绍。它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方面,城市不能太大,在占地上,农村(郊区)大于城市,比例约为5∶1,而在人口密度上,城市大于农村(郊区),比例约为10∶1;另一方面,城市要引入“绿带”(green belt)等农村因素。在霍华德看来,城市实际上是“都市+农村”(city=urban+village),田园城市就是城市与乡村的“联姻”。
事实上,田园城市的更多内容和更大价值在于社会改革方面。它的动机、内容和途径都带有很强的社会改革色彩。
(一) 社会改革的动机ifrs16
肱二头肌长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直接针对的是19世纪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人口大量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而造成的城市人口拥挤和环境破坏,以及农村凋敝和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问题。
首先,霍华德相信,“使人民返回土地的解决办法,肯定是一把万能钥匙(Master K ey)”[1](p5),并且坚信这把钥匙的存在。为此,他还绘制了一张“万能钥匙”草图。霍华德相信存在这样一把“万能钥匙”,它既能解决城市问题,也能解决农村问题,甚至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并且,这把钥匙在解决城市问题时并不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反之亦然。
其次,霍华德关于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思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为此绘制了“三磁铁图”,认为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代表新生活方式的第三块磁铁:城市—乡村磁铁(T own2C ountry Magnet)。这个磁铁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而尽可能地避免了二者的缺点。[1](p628)在“三磁铁图”的中心部位,霍华德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民何去何从?”(The People,Where Will They G o?)[1](p7)表达了对广大人
民的关注,也表达了对美丽家园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 社会改革的内容
田园城市理论的更多内容涉及的是社会改革。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霍华德用了四章的篇幅来讨论城市经济问题,特别是城市地产与地租的问题。在田园城市的行政管理上,霍华德勾画了一幅“行政管理———鸟瞰”图,设想采取三级行政管理模式:(1)中央议会;(2)各市政组织;(3)半市营组织、准市政组织(pro2municipal)、合作社和私营组织。霍华德关于城市改革的这些设想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事实上在后来的田园城市实践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但他十分明确地向人们表明,田园城市理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改革的模式而设计的。
最能说明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的是其“社会城市”概念,这也可以说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最高目标,它事实上包含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活两方面的含义。在城市规划方面,社会城市提倡一种类似“城市群”的概念。霍华德主张,田园城市的发展出路在于“靠在其‘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地方———可能要运用国会的权力———建设另一座城市来发展,因而新城镇也会有自己的乡村地带”[1](p111)。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社会城市”。同时,霍华德还特意提到社会城市间的沟通问题,主张建设一种高速铁路系统(市际铁路),它使每个城镇到最远的邻镇只需走10英里,大约12分钟即可到达。应该说,这种设想是非常高明的,它与霍华德的(单个)田园城市规划观念同样具有价值。
梦见死鱼
在城市生活方面,社会城市强调“自足”(lf2 contained)与“平衡”(balance)。“自足”原则要求田园城市具有自身的良性运转方式,既不依赖于外部的支持,也不依赖于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政府财政的支持。“平衡”原则主要是指城乡平衡,即城区与乡村的平衡,农业与工业的平衡,这实际上是强调农业、农村对工业、城市的作用,防止城市过
①宋俊岭:《读奥斯本著的“埃比尼泽・霍华德和他的思想
演进过程”》,《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3期;钟晓贵:
《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生态科学》1996
年第1期;朱铁臻:《生态经济市:未来城市的理想模
式》,《生态经济》2000年第3期;叶冰李平:《准确理解
〈明日的田园城市〉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评介世界名
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地域开发与研究》1998年第2
期。
度膨胀而侵害农业。可以看出,虽然“自足”与“平衡”这两条原则在内涵上有所局限,但它们确实为城市发展和增长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与今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田园城市”与“社会城市”两个概念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精华所在。从广义上看,田园城市包含社会城市的内容;从狭义上看,田园城市与社会城市是并列的———田园城市重点在于(单个)城市的规划现状,社会城市重点在于城市(群)的增长前景。
(三) 社会改革的道路
霍华德认为,建设田园城市的道路在于折衷和示范。
折衷,甚至可以被看做霍华德整个田园城市理论的气质特点,比如城市—乡村磁铁就可以被看做是城市和乡村的折衷。一方面,霍华德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他已经清楚地看出由此导致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说:“大体上说,产业改革家可以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的成员鼓吹:最重要的是始终关注增加生产的必要性;第二阵营的成员认为:他们的既定目标在于更公正、平等地分配……前者多属个人主义者,后者多属社会主义者。”[1](p99)“为了实现这些合乎理想的目标,我取两种改革家之所长,并且用一条切合实际的线把它们拴在一起。”[1](p100)也就是说,霍华德既反对个人主义无序地发展,又反对社会主义“过分渴望占有旧的财富形式”的革命手段。他甚至批判海因德曼①的城市论,要求通过以地租为手段的财富形式的转变,实现田
园城市的理想。霍华德反对为实现田园城市理想而采取任何暴力革命的手段。他认为,目前的财富形式具有短暂性。随着空前的技术进步和发明,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财富占有者的阵营也将不断分化,社会的变革也就自然发生。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呢?我的回答是:靠榜样的力量,也就是靠建立一个较好的体制,在组织力量和对待理想方面用一点技巧”[1](p106)。他相信,“当简单的事实被牢牢掌握以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1](p117)。他甚至已经听见“地震前的隆隆声”[1](p127)。可以看出,霍华德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道路,并且相信田园城市具有示范性———就像一座田园城市可以增长为城市群式的社会城市一样,田园城市就是他心目中未来社会的理想。显然,这种估计过于乐观了,这条道路也并非像他设计的那样畅通无阻。
这里,我们不妨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做如下概括:田园城市理论针对当时以“城市病”为代表的各种社会问题,指出田园城市是一把既能解决城市问题,又不牺牲农村利益的“万能钥匙”;田园城市理论以地租改革为突破口,对城市进行面向乡村的合理规划和适当管理,使之逐步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城市群———社会城市;田园城市不仅是一条社会改革的和平途径,而且就实现田园城市这一目标本身的途径而言,也要靠示范的力量,而不是个人主义的无序发展或社会主义的强制组合。由此,我们可以强调指出:田园城市理论不仅是一种城市规划理论,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它的最终目标在于社会改革。
二 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背景
和思想渊源
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和社会改革学说,田园城市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也是一种如霍华德本人所说的各种思想的“巧妙组合”,并特别受到了几个思想家的影响。
(一) 历史文化背景用醋泡脚的好处
在西方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对生存环境问题的关注是源远流长的。作为西方文化的本质根源———基督教,就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的理念。而上帝造物的思想在告诉人们上帝之威严的同时,也向人们明示了上帝的博爱———人类、自然的一切已经被安排在秩序之中,混乱的尘世不是上帝的意图,人们只要有信仰并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创世之初的和谐。这种理念时时唤醒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也同样给了霍华德以勇气和责任。他在著作初版序言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真诚动机和美好愿望:“正如男人和女人互通才智一样,城市和乡村亦应如此。城市是人类社会的标志
①Henry M ayers Hyndman(184221921),英国社会主义者,马
克思主义的早期宣传人物之一。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当现在所谓的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被打倒以后,他们
(社会主义者———作者注)最好能系统地描绘和阐明他
们希望看到付诸实施的社会主义理想。作为社会主义
者他们肯定要做的第一批事情之一将是使拥挤城市的
庞大中心减少人口。他们的大城市不再会有大量农业
人口来补充,也不再会有由于食物低劣和不足、大气污
染以及其他不卫生条件,使城市居民的体格在体质上和
生理上迅速恶化。”转引自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
园城市》,第102页。
———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人与人之间广泛交往、互助合作的标志……乡村是上帝爱世人的标志……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1](p9)
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中包含了很强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这无疑禀承了从培根到伏尔泰的近代启蒙思想。培根《新科学》(N ovum Organum, 1620)提供的科学精神,加上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宣传,到
19世纪英国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城市的过度膨胀是由于缺乏理性所致,这一问题可以并且只能通过科学的途径才能解决。在霍华德的著作中,“万能钥匙”图解所反映的主张和抱负就是一种科学化的产物;而对市政管理、城市收支等问题的精细探究,更是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遗风。因此,正如他所指出的,“这个方案虽然还不完善,但不是在不眠之夜出自一个狂热者发热的头脑,而是出自一个认真研究许多才智和坚韧剖析许多重要精髓为起点的人”[1](p96297)。
此外,西方建筑传统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特别是有关城市区域规划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譬如,巴洛克建筑风格中对宏伟、有序的追求,在霍华德关于林荫大道(boulevard)、水晶宫(Crystal Palace)和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宏伟大街(G rand Avenue)等规划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 时代与社会背景
霍华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英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人们习惯叫做“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1837—1901)。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当时社会的主流是中产阶级,他们信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崇尚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观念,继承了自17世纪英国革命以来的“清教徒精神”,受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开辟了工业和贸易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英国社会中大量存在的贫困、无情、丑陋、堕落等现象,也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惊呼。[3](p2862289)针对这些问题的严厉批评和解决方案不胜枚举,而从城市发展角度去思考社会改革途径的,霍华德算是先行者。
在霍华德早年的经历中,有两件事对其田园城市思想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一是少年时代的寄读生活,一是青年时代的芝加哥之行。还在4岁(1854年)时,由于家庭事务繁杂,无人照料,霍华德被送到伦敦郊外的一所教会学校寄读,直到1864年。家庭与学校两个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生活,使年少的霍华德体会到伦敦大都市的污浊和
丑陋,以及郊外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这种反差,直接导致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将城市与农村“联姻”思想的产生。1871年,受美国西进运动的鼓舞,年轻的霍华德与另外两人结伴来到美国,在经营小农场失败后,辗转到芝加哥这座当时被誉为“花园城市”的大都市。芝加哥迅速崛起的奇迹,让霍华德很受鼓舞,这进一步促成了其田园城市理论的形成。
霍华德从年轻时起就加入了社会改革者的行列,与肖伯纳(Bernard Shaw,185621950)、西德尼・韦伯(Sydney Webb,185921947)等人都有过接触。他还通过大量阅读,研究了19世纪的多种要求以更进步、更理想化的社会来代替工业城市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张,倾向于一种中庸的社会制度与温和的社会改革,关注社会上冲突各方的和解。他不仅追求城市和乡村的平衡,而且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调和,相信在田园城市的新环境里许多的对立和冲突都可以化解。[4](p32233)
77年属相
19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对乡村的态度也极大地影响了霍华德的思想。当时,不少人认为乡村生活是城市
发展的牺牲品,保护乡村利益的组织纷纷出现,如农业工会和“爱尔兰土地联盟”(Irish Land League)等。还有人要求扩大农业生产,担心国家对海外食品供给的过分依赖,担心一旦受到封锁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4](p36)此外,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居民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越发强烈,甚至出现了一些回归自然与传统的民歌、舞蹈、绘画及具有乡土风格的建筑;而对农村美景、自然风光的近乎宗教的崇拜,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基督教信仰的衰微。[4](p36237)然而,最有影响的或许是这样一种信念,即人口日益集中于拥挤而不卫生的城市必将导致国民体质下降、道德堕落和社会动乱。[5](p3292413)有人甚至认为,在乡村长大的人比栖息城市里的人更健康、更有力、更温和、更具道德感。因此,大规模的城市化必将从根本上损害英国人的福利,并严重削弱他们在商业领域和军事前线同其他强大的对手竞争的力量。[4](p37)诸如此类的主张在布尔战争之后更加强烈。人们日益相信,可以运用科学的原则来制定社会政策,进而建立更加合理而有效的社会制度,一场重视医疗、卫生和饮食以改善国民体质的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一运动包含了很强的优生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分。虽然霍华德并没有明确涉及优生学,但他设想在田园城市的乡村
周围为酒鬼和癫痫病人等某些边缘人群建收容所和住房,表达了他对城市卫生与国民健康的关注。[4](p37238)
上述种种主张的共同点在于保护农村,而反对过分城市化。这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改革家们观察国家和城市问题的方式,并奠定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基调。霍华德之所以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合二为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流行的各种改革思潮影响的结果。
(三) 各种思想的“巧妙组合”
在追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渊源时,不能忽视他本人对此所作的坦诚分析。在《明日的田园城市》第10章中,霍华德以标题的形式告诉人们,他的思想是“各种主张的巧妙结合”。他说:“我的方案组合了三个不同的方案,我想,在此以前它们还从来没有被组合过。那就是:(1)韦克菲尔德①和马歇尔②教授提出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运动;(2)首先由斯彭斯③提出,然后由斯宾塞④先生做重大修改的土地使用体制;(3)白金汉⑤的模范城市。”[1](p87)
同时我们还要指出,霍华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另一些思想家的特别影响。
霍华德本人承认,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对他的影响很大。贝拉米是19世纪末美国作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回顾》(Looking Backwards,1888)。1888年当《回顾》在美国出版不久,身在伦敦的霍华德从朋友那儿借到这本小册子,他读完后兴奋不已,说道:“作者的精彩叙述把我带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在那里,因工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已自行解决,人们面临的是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问题……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早晨的经历。我走进伦敦的拥挤不堪的地方。当我路过狭窄昏暗的街道,看见伦敦大多数市民居住的破烂不堪的房子,观察一个追逐私利的社会制度中的种种现象,反省我们经济制度当中存在的绝对荒唐之处时,我强烈地感到,我
所看到的一切差不多都是暂时的,它们与新制度下的工作生活完全不相适应,这种新制度是一种公正、团结和友善的制度……作者使我相信,我们现有的工业制度绝对代表着罪恶,它正摇摇欲坠。不久之后,一种新的,由于更加公正而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必将产生。”[2](p27)正是这种影响,使生活压力一直很大的霍华德多方奔走并慷慨解囊,结果,这本书初版后第二年就得以在英国出版。而《大不列颠百科
全书》也对这种影响予以权威性的肯定:“他是一位开明的社会改革家,受到E.贝拉米的乌托邦小说《回顾》(1889)⑥的决定性影响。”[6](第2卷,p190) 1882年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Henry G eorge,1839—1897)到伦敦演讲,也引起霍华德对他以及《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 overty, 1879)一书的关注。亨利的“单一税”主张⑦,在当时正处于农业萧条的英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事实上,李嘉图早就认为,地租是土地产出的一部分,它付给地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地力。亨利由此认为,地租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这种“自然增值”不可以为地主安然享用。这成为霍华德思想的又一理论基础,也成为他在田园城市中力图实现的目标,那就是:“自然增值”应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个人。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说:“田园城市和其他市政当局之间的最本质区别之一是取得收入的方法。它的全部收入来自地租”,并将“自然增值”解释为,“这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的行为,它通常被称为‘自然增值’(unearned incre2 ment),即不应归于地产主的增值,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集体所得的增值’”[1](p19220)。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霍华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弗斯甚至说:“就个人而言,斯宾塞是对霍华德影响最大的思想家。”[2](p19)在斯宾塞的著作中,霍华德找到了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联系。而在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一书中,霍华德第一次接触到了一种赞成土地公有的观点。在他看来,这种观点既符合逻辑又有哲学依据。他由此而导出了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说的“重大原则”(grand principle),即人人平等地享有使用土地的权利。[2](p19220)
①
长香螺
②
③
④
秋膘是什么意思
⑤
⑥
⑦亨利主张实行土地单一税(S ingle T ax),认为土地应收为
国有,把地租变成交给国家的赋税。这样,资本主义的
弊端就会自行消亡。
这里的1889年当指《回顾》在英国出版的时间,而初版在
美国是1888年。
James S ilk Buckingham(1786—1855),英国作家和规划理论
家。他设想的模范城市维多利亚占地1000英亩,位于
10000英亩乡村地区的中心,呈方形,富人住在城市中
心,穷人住在外围,接近工厂。
Herbert S 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Thomas S pence(1750—1814),英国农业社会主义者。
Alfred M arshall((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大学
教授。
Edward G ibbon W akefield(1796—1862),英国殖民问题政
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