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异化_策略与文学翻译_陌生化效果_的实现

更新时间:2023-07-21 03:01:11 阅读: 评论:0

_异化_策略与文学翻译_陌生化效果_的实现
   
摘 要:“陌生化”本是一个诗学范畴,但是这个概念对文学翻译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因而便有了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说法。本文探寻了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并探讨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即“异化”策略,从而为理解文学翻译及“异化”策略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本文通过对许渊冲教授英译诗《鹊桥仙》的分析,全面验证了笔者的观点。
西服怎么洗关键词:嫁接;距离感;陌生化效果;异化兴趣爱好怎么写
1. 引言文学翻译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为把一些本属于诗学范畴的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来铺平了道路,“陌生化”正是这样的例子。“陌生化”本是一个诗学范畴,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翻译学者近年来也开始使用这个术语,毕竟文学翻译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陈琳、张春柏,2006: 91)。把“陌生化”这个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来是一个极具创新意义的成果,为理解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认为,“异化”策略正是实现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理解“异化”策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2. 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2.1 关于“陌生化”“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一个诗学范畴,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 1893—1984)最先提出。它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用来描述俄国20世纪初形式主义诗歌文学和40年代德国戏剧中的一些文学现象,是一种被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所推崇的表现现实的艺术手法。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效果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thealienation effect):“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之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觉。”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因而很少考虑陌生化产生的社会效果;而对于布莱希特,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杨向荣,2005: 63)。
2.2“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嫁接笔者认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递异域文化、传达异域特色,这就要求译文读者与源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加大隔阂,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与理解异域文化,甚至有助于促进异域文化与本族文化的融合。同时,这种距离感的产生并不需要刻意、故意制造,而是顺其自然地按照源文本本来的面目传达就可以了,因为源文本和译入语之间本身就有一个很恰当的距离,只要尊重源文本,保留这种距离就可以了。这种“距离”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而这个说法的来历正是文学范畴“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研究嫁接的结果,这个概念的产生是众多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国学者努力研究的成果,是笔者受到诸多启发后得出的结果。下面,笔者将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个概念的得出过程。
腰果炒鸡丁笔者在学习俄国形式主义时就注意到了“陌生化”这个概念,对这个神奇的概念充满了好奇,由于笔者本身的研究方向是文化比较与翻译,而且笔者的毕业论文与文学、文化翻译有关,不知道是怎样的灵机一动,笔者想到了把“陌生化”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来,继而想到利用“距离”的含义可以将“陌生化”与文学翻译连接在一起,但这只是一个假设,要想证实假设还需做诸多研究。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收集了足够的资料来证实这个假设。经过仔细阅读,才知道原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了,只不过是没有
确切提到“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这个说法而已,但前人的研究又怎么能被忽视呢?德 国 罗 曼 语 言 和 文 学 学 者 弗 里 德 里 希(Hugo Friedrich)、德国的神学家和文化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43)、德国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文学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西班牙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盖塞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希尼(Seamus Heaney,1939—)、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文化研究学派的旗手根茨勒(Edwin Gentzler,1951—)、文化研究学派的翻译多元系统论者伊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我国学者孙艺风(2003: 3-9)、郑海凌(2003: 43-46)、孙会军(2005)、陈琳、张春柏(2006: 91-99)等诸多学者都对文学翻译的异域性给予了足够的研究及肯定。陈琳、张春柏甚至已经尝试性地定义了翻译中的陌生化概念:“将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保留,或把文学样式、文学手段、文学主题、文化信息陌生化。”(2006: 93)笔者在研究了诸多学者的文献之后,大胆证实了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概念的可行性,并得出结论:一个好的文学翻译作品一定包含着恰当量的“陌生化效果”,而且正是这样的“陌生化效果”的存在,才使得很多新鲜的、新奇的异域文
化进入译入语文化成为可能,才使得译入语语言借助外来语丰富起来成为可能,才使得译入语读者所在的文化丰富起来成为可能。接下来笔者要探讨的问题是,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3.“异化”策略的功劳3.1 关于“异化”策略在西方,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Venuti(韦努蒂,1998)所提出的,而且他提倡的是“异化”策略,因为这种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源文本的异域性,保留源语文化的个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消灭文化霸权及文化蒙蔽性。在我国的翻译界,很长一段时间里,诸多学者们一直用“欧化”这个术语,指在外语译成汉语时,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即“保存洋气”。“欧化”与现在用的“异化”并无本质的不同,但它特指从外语(尤其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翻译到汉语而不包括把汉语翻译成外语的情况,因为范围比较狭窄,所以逐渐被“异化”所代替。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不难看出,“异化”策略不论在西方学者看来还是在中国学者看来,都是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一种策略,而文学翻译不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策略从而实现其“陌生化效果”吗?因此,笔者得出结论,“异化”策略正是实现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黄瓜怎么凉拌好吃
长沙步行街
3.2“异化”策略与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实现上文已经提到,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能够为译入语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感受,从而为译入语读者所在的文化的繁荣提供一条途径。“异化”策略正是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一种策略。上文还提到,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实现其实并不是很难把握,只要创造一个合适的“距离感”就可以实现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而这个合适的“距离感”只需通过尊重源文本的文化特异性就足矣,而“异化”策略恰能做到这一点,即:异化→距离感=陌生化效果
4. 实例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称绝,他将一首首堪为经典的中文诗翻译成了富于韵律的英文诗。他笔下的英译诗不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英诗的诗体特征,更为可佳的是,他的英译诗还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这一切都大大增强了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衔接,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许渊冲先生是爱国的楷模,他曾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由于热爱,所以尊重,这应该是他能最大程度、最富韵味地翻译中国古诗词的一个原因。许渊冲先生对于源文本的尊重,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下面就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诗《鹊桥仙》为例,来看一下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实现途径与结果。原词及其英译分别如下: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Tune: Immortal at the Magpie BridgeQin Guan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Maid,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of Jade,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 however many,fade.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This happy date ems but a dream.Can they bear a parate homeward way?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许渊冲,2006: 106-107)这是宋代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所著的《鹊桥仙》,其词风俊逸精妙,情韵兼胜。词人以精湛的笔法和绝佳的表达告诉世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时间和距离衡量的。公园设计图
仔细对比《鹊桥仙》的原文与译文,可以发现:译者最大程度地忠实了原文,力求完美地再现了作者用心创造的凄美而永恒的意境。译文对原文意境的再现渗透诗歌全文,从标题到正文处处都体现了原文的意境之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勾勒出了一个美轮美奂但又不失凄凉的背景,译者为了再现这样的背景,用了“float”、“shoot”、“grief”等表现力很强的词汇,词词都紧扣原文表达。“金风玉露一相逢”,译者把“相逢”译为“embraces”,真是令人我和孙悟空聊聊天
拍手叫绝。英文中,“embrace”本是“拥抱”的意思,“金风”与“玉露”的相逢,其实就是牛郎与织女的相逢。此外,译者不用“meet”,而是用“embrace”,看似不忠实于原文,其实是对原文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当时意境的绝妙表达,因为“embrace”是感情真挚的“meet”。“柔情似水”,译者把“水”译成了“stream”。“stream”本是“小溪流”的意思,译者没有把“水”译成“water”,而是处理为“stream”,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本意,更为译文读者展现了情意绵绵的佳境。“忍顾鹊桥归路”,译者把“归路”译为“homewardw a y”,细化了“归路”的具体涵义,值得称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译者把这一千古名句译成了“If love between both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together night and day?”译者并没有作过多的修饰,而是遵照原文的措辞,原汁原味地将这一千古名句展现在了译文读者面前,让译文读者一读便深知其味,若有所悟。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尊重源文本来实现。只有尊重源文本,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用“异化”策略,才能造成“距离感”,才能实现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效果”,从而让译语读者最大程度地体会源语文本的价值,获得最多身临其境的感受。
屏幕翻转
5. 结语“陌生化”本是一个诗学范畴,但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将其与文学翻译连接起来,从而得到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概念。在笔者看来,文学翻译天生的使命就是传递异域文
化,从而丰富译入语文化,而“陌生化效果”概念的引入就为更好地理解文学翻译的这一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一种新的视角。“异化”策略是实现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有效方法,这也为进一步理解“异化”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发布于:2023-07-21 03:0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081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文学   陌生化   文化   效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