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不同英译本比较分析
一、《江雪》的原文分析
(一)原诗摘录
江雪
学期工作总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细路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二)原诗译文
一座座山上不见飞鸟的踪影,一条条路上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小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默默地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三)原诗赏析
《江雪》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当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由于仕途遭受挫折,
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这首诗就是他借助对隐居山水的渔翁的歌咏,排遣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全诗按中国古诗音义统一的五言句惯用的2/2/1和2/3的音节分组。前面的两行是2/2/1结构,单音节动词“绝”和“灭”置于句末。后两行行末分别是一个单音节名词,它们分别附加在前面的双音节词组后面,构成两个三音节词组。平仄相间,押ue的尾韵。
二、《江雪》的译文浅析
(一)译文摘引
译文一:许渊冲译: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译文二:Witter Bynner译:
River Snow
广东省产假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译文三:翁显良译
灯笼的折法
Snow 替换英语
No sign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s; nor of men along the trails; nor any craft on the river but a little boat, with an old man in rustic hat and cape dangling a line in the frigid waters
― a solitary figure veiled in silent snow.
译文四:Burton Watson译
River Snow
杜甫五言绝句
From a thousand hills, bird flights have vanished;
on ten thousand paths, human traces wiped out:
图画文字 lone boat, an old man in straw cape and hat,
fishing alone in the cold river snow.
译文五:吴钧陶译
保甲 The Snowbound River
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
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二)译文分析――形式与音韵
从总体结构上看,译文都是四行,与原诗的形式结构相一致。译文三是翁显良所译,体现了他的翻译观:“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要模仿其章法”,可以“完全摆脱原作的语序和句法”,“舍形取神,才能保持本色”(见杨自俭和刘学云1994:47―50)。前三种译文的共同点是原诗的一?p二行译文都不是以小句形式出现,而是使用名词词组。后两种译文都是用小句来翻译原诗一?p二句。其中译文二颇具特色,四句话全部以相同的冠词开头,且从头到尾都采用单一的句法结构。由于其在整体结构上没有体现原诗形式的对仗与变化,所以,该译诗的形式就略显呆板。从语言繁简程度上来看,译文一?p二?p四完全保持了原诗的简约风格,每行都用词不多。五种译文都使用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词和句法都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方面的障碍。从传达原诗的整体形式来看,许译可以说略胜一筹,许译的一、二句的对仗严格,不但词性相对,连词数和音节数也完全相同,达到了“形美”。
从音韵方面来讲,译文一采用aabb的押韵方式,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分布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音律和谐。其他四种译文在音韵上,特别是在押韵上,没了那么多的讲究。译文三节奏没有规律:第一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分别有三个重音,第三、第四个分句的重音分别都在三个以上,抑扬节奏不清。只有第三分句“boat”和第四分句“snow”略有押韵。同样,译文三和译文四分别在二?p三和一?p四分句有押韵,除此之外全诗不再有韵律。因此在音韵上,译文一注意对原诗音的对等再现,实现了“音美”的和谐统一,再现了原诗风格,深得原诗神采。
(三)译文分析――意义
译文一为许渊冲先生所译。许渊冲精通中西语言,深谙中西文化,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作出突出贡献。这首译诗很好地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论”。所谓“三美”,指的是意美?p音美?p形美。许先生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许译借用译入语的“倒装语序”和“状语前置语序”保留原诗的层次美。诗的第一?p二行采用“倒装语序”,以状语“from hill to hill”与“from path to path”提前,结构上的关联和流畅表现出了层层深入的层次美。倒装的运用展现出静态物象在整幅静景图景中的醒目美。并且两个“from…to”结构
符合原诗里的对仗,独到新颖。两个“no”译出了原诗的静态意义。由于诗行字数所限,译者对有些词进行了酌情删减。“孤舟蓑笠翁”一句中主要强调“孤舟”和“?z老?{翁”,“蓑?z衣?{”和“?┅z斗?{笠”就予以略去。译者重复使用“lonely”一词,表现渔翁孤独寂寞的心情,可谓是恰到好处,寓意深刻。此首译文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尽可能的传达了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译文二是美国译者Witter Bynner,他的英译文素有影响,备受评家关注。他把原诗的四个诗句都译成了名词短语,这一组并列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中的静景。但这种景物的直译却没有传达出原诗的诗味。逐字译成英文后破坏了原诗的意境,扭曲了诗人的本意。此外,“千山”并不是具体指代一千座山峰,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就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诗中重要的字眼“飞”、“灭”、“孤舟”、“独钓”都没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译者并没有赋予静态景象以特定的感召力,所以读来没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