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笑看峥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F 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2 2010・国际问题探索・
竞争与合作: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王联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上海 200083)
[摘 要]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充足的能源保障意味着经济长期增长获得了稳定的动力来源,能源因此成为显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硬通货,国家能源政策随之也带有战略含义。在日益相互依赖的当今世界,中国能源供应的外部环境无法摆脱美国因素,美国也无法忽略中国能源需求激增衍生出的外交、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能源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要求两国合作应对,共谋双边关系大局。
[关键词] 能源 石油 中美关系 能源现实主义 能源自由主义
能源,以其独特的战略性特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方方面面。随着30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和进口量急剧上升。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中美两国对彼此寻求能源安全的努力相当敏感,能源因之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能源: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新”议题
能源在当今世界稳居重要战略地位,它同时影响着国际经济的活力、世界地缘政治的稳定以及全球环境的未来。从2006年夏开始,能源警报在21世纪首次响起:石油价格屡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7月达到每桶147美元。与以往能源危机不同的是,此次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更多的是需求的增长而不是市场供应量的减少。新兴大型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塑造着世界能源的新格局。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进口规模及增长幅度十分可观,国际上对中国寻求能源供给保障的关注与日俱增。
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对中国加入世界能源博弈的作用力当然不会没有反应。美国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美国经济的运转完全依靠这种物质,它“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今后几十年中不会有太大改变”。①面对中国石油消费每年超过7%的增长速度,一种关于中国能源威胁的论调在美国已然兴起,并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中国能源威胁论”认为,一方面,中国能源需求上升促发的能源外交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能源重商主义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了不利影响,是世界能源市场的不稳定因素。②
一个国家的能源只要不是完全自给自足,能源外交在该国的对外关系中就必然具有特别重要
[收稿日期] 2009-10-27
[作者简介] 王联合,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
3 本文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冷战后中美关系新态势与新格局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GJ W038)的成果之一。
①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 ons,“Nati onal Security Conquences of U.S.O il Dependency,”Independent Task Force R eport58
(2006):14.
② Ant onie Halff,“Africa on My M ind:The Panda Menace,”The N ational Interest,July/August2007:35.
的地位。进口国能源外交的目标是,确保从外部获得稳定而且价格合理的能源供应,促进本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年来,中国国内石油短缺的现状促使它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去海外开采石油,并与石油出口国发展友好关系,以确保石油安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看来,中国对能源利益的追求破坏了美国所代表的规则和战略。中国正在进入美国认定的政治敏感区域,如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地区,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地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里海和中亚地区,
委内瑞拉等拉美地区。美国认为,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和支持将削弱华盛顿强硬政策的效果,助长它们“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危害美国乃至世界的利益。
随着华盛顿与德黑兰的关系因伊朗核问题而渐趋紧张,美国对中伊开展能源合作的举措异常警惕。2004年3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价值1亿美元的从伊朗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协议,以中国投资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以及管道建设作为交换条件。2006年底,当中国又与伊朗签订160亿美元天然气开采大宗合同时,美国政府立即指责这样的协定会破坏华盛顿领导的旨在孤立伊朗的努力。美驻华使馆发言人声称,在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之际,“与伊朗开展新的重大商业合作是一个特别糟糕的时刻”。①
中国与非洲的能源合作同样触动了美国敏感的神经。早在2001年5月,以副总统切尼为首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推出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就将西非列为“供应美国市场的增长最快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②非洲目前也是中国能源进口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来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中国提供了大约30%的石油。安哥拉一度取代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苏丹生产的石油有一半出口到中国。中国参与了非洲石油和天然气的加工及运输,并在苏丹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中持有40%的股份。③对于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美国批评中国在获取能源的同时还向苏丹输送武器,对抗美国利益,全然不顾该地区的人权、法治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到别国的问题。④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卓有成效。2009年4月21日,中俄两国共同签署了迄今最大一笔能源合同———《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⑤中方承诺以低息贷给俄方250亿美元,俄方许诺未来20年内通过管道每年向中方供油1500万
吨。哈萨克斯坦是中国能源西进战略中的重要伙伴国。2004年5月,中哈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在油气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里海和中亚地区虽然并非全球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地,但出于应对中国能源外交以及地缘政治考虑,美国仍将其中亚政策从主推民主调整为增加油气供应和加强反恐合作。⑥2006年5月切尼访问哈萨克斯坦,着力渲染美哈友好关系,加强美在哈国的存在,试图干扰中哈石油管道建设。委内瑞拉是美国第四大石油输出国,但随着美国与查韦斯政权关系的恶化,委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在亚洲寻求新市场。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查韦斯与曾庆红互访,中委两国达成协议,中石油投资4亿多美元开发委内瑞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用查韦斯的话说,该协议将委国资源“用于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他寻求将他的国家“从100年的美国统治之下解放出来”。⑦据此,美国认为,中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正越来越影响到中国的外交和战略方程式”。⑧美国
①
②③
④⑤⑥⑦⑧
Shai O ster,“Moves t o Sty m ie Iran Strain U.S.-China Ties,”TheW all S treet Journal,January12,2007:A4;Steven R.W eis2 man,“US Cauti ons Foreign Companies on Iran Deals,”
The N e w York Ti m es,March21,2007.
Nati onal Energy Policy Devel opment Gr oup,N ational Energy Policy:Report of the N ational Energy Policy D evelop m ent Group,May 2001:8-11.
The Stanley Foundati on,“Africa at R isk or R ising?The Role of Eur ope,North America,and China on the Continent”,Policy D i2 alogue B rief,May2007:4-5.
Fred Stakelbeck,“An‘African Marshall Plan’:U.S.Must Counter Chinaπs Courtshi p,”TheW ashington Ti m es,May29,2007.“中俄签政府间协议能源合作获重大突破”,htt p://ne /ne wscenter/2009-04/21/content-11228466.ht m C.J.Chivers,“U.S.policy shifts in Central A sia,”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February3,2008.
Juan forer o,“Chinaπs O il D i p l omacy Lures Latin America,”The N e w York Ti m es,M arch2,2005.
类似商品
A.M.Jaffe and S.W.Le wis,“Beijingπs O il D i p l omacy,”Survival,Sp ring2002:115.
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声称,中国为了保证从那些“可疑”国家获得能源,向它们提供武器和军事技术,从而将损害美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全球战略。该委员会于2005年提交给国会的报告指出,中国日益增长的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对美国构成经济、政治与地缘战略等方面的挑战。
财务比率分析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1)中国在西半球寻求能源的举措将迫使美国更多地依赖中东的石油;(2)为了获取石油资源,中国加强了与伊朗、苏丹等问题国家的关系,这将扰乱华盛顿遏制上述国家的努力;(3)敦促美军撤离中亚地区;(4)中国将以削弱美印关系为代价改善中印关系。①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断言,中美两国的冲突在于双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美国务必“说服北京不要通过支持那些违反国际准则的国家来满足其能源需求”。②
在美国政界和媒体热炒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对世界地缘政治大势产生消极影响之类舆论的同时,美国经济界人士则给中国扣上“能源重商主义”的帽子。这些人认为,基于国有企业的性质,中国石油公司违反市场经济规则,追求安全战略甚于经济核算,往往在竞标中比外国同行报出更高的价码,借此才能屡屡签下石油上游开发的大单并且收获“份额油”。他们声称中国政府以巨额财政补贴鼓励国有公司开展不公平竞争,不但驱动国际能源市场的供求波动和国际油价连攀新高,而且加剧了对原本有限的世界能源的争夺。③这种能源重商主义的偏见突出体现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事件上。
2005年初,中海油提出以185亿美元的报价收购对美国能源供给不具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尤尼科石油公司。这本是一次正常的商业并购,但却招致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应。众议院6月30日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通过一项决议,迫使中海油放弃竞购计划。从能源重商主义的逻辑出发,有的议员怀疑中国购买尤尼科是中国军事占领中东重要油田的第一步,然后借此操控国际油价。④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伍尔西宣称,收购尤尼科是北京“主宰能源市场和控制西太平洋”战略的一部分。一些学者也认为,中
国海外石油需求的扩大以及争取原油进口渠道多样化的努力威胁到美国的能源安全,促使中国更深地卷入非洲、中东和拉美等动荡地区,导致美国和中国的利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冲突。⑤
美国国会阻止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做法,实际上集中诠释了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实质,凸显出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能源在中美关系中日渐重要的地位。以经济发展为杠杆的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伴以能源需求的急剧上升,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结构和大国关系格局,并日益拓展中美关系的内涵。自新世纪开始以来,从华盛顿政要的对华政策宣言到美国各种战略文件,再到中美能源政策对话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能源议题无所不在,已然成为影响和塑造中美关系格局的一个分量十足的变量。
二、中美能源博弈的形态
长期以来,能源以其战略性特质成为国家间博弈的关键领域。现实主义能源安全观与自由主义能源安全观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将能源与国家间关系的模式联系在一起。前者把能源安全视为传统安全的延续,强调石油是权力的源泉,相信国家之间的能源安全关系表现为彼此竞争的零和
①
高中数学公式②③
④⑤
关于做游戏的作文U.S.-China Econom ic and Security Revie w Comm issi on,2005Report to Congress,W ashingt on D.C.:U.S.Government Print2 ing Office,2005:173.
Erica S.Downs,“How O il Fuels Sino-U.S.Fires,”The B usiness W eek,Sep te mber4,2006.
Chris Balti m ore,“U.S.and China Take D ifferentV ie ws of Energy Security,”ReuterN e w s,Nove mber27,2006.转引自梅俊杰:《中美能源合作的焦点与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A lbert Keidel,“Chinaπs Gr owing Pains Shouldn’t Hurt U s,”The W ashington Post,July24,2005:B05.
I an B re mmer,“The D ragon Awakes,”The N ational Interest,Summer2005:128-134.
游戏,主张用军事力量、结盟甚至战争手段来应对能源安全威胁;后者认为能源安全是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强调国家间能源安全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合作在解决能源安全威胁方面的重要性,以期为每一个能源消费国制造出双赢的结果。①
石油的可获得性历来被美国政府视为最主要的国家利益。2000年,在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布的《美
国国家利益》报告中,将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视为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2001年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报告重申确保国内能源供应、加强全球能源政策联盟、遏制对手的战略资源需求的目标。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美国将加强自己的石油安全,扩展全球石油供应的来源与种类,尤其是在西半球、非洲、中亚和里海地区。面对能源需求的增速超过有保障供应的增速,且世界主要石油供应来自于由不稳定或敌对国家控制的限制性市场的现实,美国更加关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源的种种举措。中美能源或合作或竞争的博弈态势表现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②在能源的勘探和开发领域(上游领域),能源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竞争的思维有着较大的影响。《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玛丽・卡尔多指出,争相寻找新的石油是一种常见的冲突,就像19世纪的“大博弈”或早期的帝国冲突。③由于中、美均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必然在两国间引发外交政策问题。美国一些外交政策分析家对全球石油储量集中于政治动荡地区感到忧虑,认为即便是偶尔出现的政治混乱也会中断对美国的石油供应,主张须由美国部队来促进重要产油地区,特别是波斯湾的和平和稳定。④还有一些人称,中国通过签订长期的石油采购协议以及开展积极外交,在能源安全上向美国提出了挑战,华盛顿对此应未雨绸缪,采取行动在石油地缘政治方面战胜北京。
中国为确保能源安全而发动的外交攻势,尤其是与对美国抱有敌意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等做法日益引起美国的担忧和不满。美国指责中国近年来频频抢购海外能源,一心要“锁定”有限的世界剩余石油资源,“进一步加重了国际石油供给的负担,导致石油价格上涨”,⑤并把美国消费者排挤出能源市场。美国
认为中国为了获取石油忽视甚至无视人权保护、核不扩散和提高治理水平等问题,中国则指出在那些法治秩序可靠国家的资源早已各有归属的情况下,本国企业只能走进那些高风险的“问题”国家,⑥而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运营,增加了非洲石油输出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并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承担起帮助非洲应对挑战的责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确保了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如期竣工投产,为中国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陆上石油通道。美国对此却难以释怀,不仅推动建成了通往西方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以分流里海和中亚的石油,而且以反恐之名加强对中亚的军事渗透,其借力打力、对冲中国的意图不言而喻;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美国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国担心,对实力不对等的竞争者实行同等的规则,将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中美在能源上游领域的竞争态势若处置不当,则可能趋于激化。
在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方面(中游领域),中美竞争与合作机会并存。中国进口石油的通道主要有陆路和海路两种,其中除小部分从俄罗斯、中亚采用铁路和管道运输外,绝大部分(约占全部进口石油的93%)是通过海运实现的。⑦中国现有的海上石油通道过于依赖单一的路线———印
陈庆州①
②
③④
⑤⑥⑦Emma Chanlett-Avery,“The Gr owing Competiti on forNatural Res ources:Econom ic Security and the R i of the‘BR I C’Econo2 m ies,”htt p://j p/en/Rearch/dl p/2006/pdf/0623e.pdf.
中国学者关于中国能源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领域的分类及研究的一项概览,可参见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
Mary Kaldor,Terry Lynn Karl and Yahia Said,eds.,O il W ars,London:Plut o Press,2007.
Eugene Gholz and Daryl G.Press,“Energy A lar m is m:The Myths ThatMake AmericansWorry about O il,”Policy Analysis589, Ap ril5,2007:15.
Erica S.Downs,“The Fact and Ficti on of Sino-Africa Energy Relati ons,”China Security,Summer2007:10-12,15-16.
王猛:《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转型的挑战与契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许勤华:《中国高校学生能源安全观分析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
度洋至太平洋沿岸航道,特别是沟通两大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目前,中国八成以上的进口石油
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经过该海峡的一半以上的船只是驶往中国的。①可以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和能源安全。而美国凭依其雄厚的军事实力,成为全球能源通道最具支配力的国家,必要时完全有能力封锁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海上石油通道。②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本国能源安全受制于人,而且也连带束缚了在台湾问题及周边事务中的行动自由。
马六甲海峡的航道安全包括航运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发布的公告,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海盗活动最猖獗的海域之一。仅在2001年,该海峡海盗横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60亿美元。③“9・11”事件后,海盗活动有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趋势,加之沉船、流沙和淤泥使航道情况经常发生改变,更是对马六甲海峡航运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马六甲海峡浅滩众多,航道拥挤不堪,船只相撞、触礁和搁浅导致燃油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对海峡的生态安全提出了空前挑战。
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公海航行自由均属国际公共产品。参与对这些公共产品的维护及其使用规则和惯例的构建,既是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在。1998年美国《东亚地区安全战略》指出,“确保航行自由,保护海上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已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共同利益”。④威胁马六甲海峡航行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中美合作才能有所改善。而两国在海事领域的合作可谓开始较早,发展也较顺利,开展海事演习和培训,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显然,中美在能源安全通道领域的博弈既包含能源现实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也涉及能源自由主义的策略和举措。
在能源加工和消费、环境保护和替代能源开发方面(下游领域),中美合作有望盛行。这种合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合作。对能源消费持续上升的中国和历来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美国而言,降低对现有能源的依赖、开发和利用替代能源是两国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5年访华前夕表示,如何分离和利用能源技术是美中可以合作的一个领域。如果两国开发出一种能够减少使用碳氢化合物的技术,那符合美中双方的利益。同年9月21日,时任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对华政策演说时指出,“中国应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能源多样化。我们新建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关系’,以及美国能源部与中国发改委进行的双边对话,为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机制”。⑤这表明,美国决策层已日益认识到,中美在能源领域有着大量可望实现互利双赢的合作机会。实际上,两国官员已就合作开发石油替代品和节能技术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中美之间建立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能源合作关系并非不切实际。⑥
二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中国由于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始终面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以往更多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污染严重。而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更为惊人。自工业革命开始后,美国消费的化石燃料已制造了1.15万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中美无法逃避国际上与日俱增的要求双方参与减排
①②
③④
大理古城住宿推荐
⑤⑥Zhang Xuegang,“Southeast A sia and Energy:Gate way t o Stability,”China Security,Sp ring2007:19.
成都市安全教育
Dennis B lair and Kenneth L ieberthal,“S mooth Sailing:The World’s Shi pp ing Lanes A re Safe,”Foreign Affairs,May/June2007: 8-14.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课题组:《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405页。The U.S.Secretary of Defen,The U nited S tates Security S 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W ashingt on D.C.,1998) 56.
Robert B.Zoellick,“W hither China:Fr om Me mbershi p t o Res ponsibility?”htt p://v/s/d/re m/53682.ht m.
M ichael T.Klare,“The U.S.and China are Over a Barrel,”Los Angeles Ti m es,Ap ril2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