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第一篇:真正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真正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莅的意思
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审美变形活动发生。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它是作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的。审美变形超越了直接的感官冲动,从中可体验到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爱与欣赏。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本质上更近似于一种生活消费品。真正的艺术的消费对象是审美幻象本身,对于审美幻象消费得越多,人的审美本质力量也就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是丰富与提高人性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
从总体上讲,在现代世界中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它导致了艺术本身在概念和内涵上的混乱状态。在传统社会中,艺术与实用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忽视的本质差别,这种差别是由艺术本身深奥的哲学内涵、高级的审美趣味以及不同寻常的艺术技巧共同构成的。但到了艺术的现代主义时期,其中一个著
名的口号就是,从艺术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它使得艺术自身正在背弃其传统上与现实世界,通俗艺术的势不两立情况,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本身丧失了任何区别。例如:在现代艺术展览中,有的陈列品就是一堆沙子上面摆放一些花生壳,有的则是把一些废铜烂铁焊在一起。而超级现实主义艺术往往追求的就是一种照相机功能;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把自己的小便壶拿上展厅也就成为了艺术品;一位音乐家“4分33秒”的沉默也可以成为一种演奏,一位画家把自身涂上油彩、沾满羽毛站在展览厅也就成为人体艺术品。有时没有艺术作品甚至也可以开办艺术展,欧洲新达达派代表人物伊夫·克莱因,1958年就开了一个“空虚”展览会,其内容是全涂成白色的画廊,门口设立警卫而器具却搬得精光。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来预展,人多得几乎引发骚乱。其中一位著名艺术家还在留言薄上写到下了“惟其空虚,最富力量”的话。看到什么了?不知道,然而这也是艺术展。更有甚者则是毁灭艺术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1986年11月中国的“厦门达达”就举行了著名的“焚烧作品展在厦门举行”艺术活动,艺术家们在一个用白粉画的圆圈内,将所有是参展艺术品付之一炬。圆圈外则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到“达达展在此结束”。
忆慈
精神压力大的症状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审美变形活动发生。审美变形是艺术本质的特征,真正的艺术生产都是审美变形的直接产物,它一
方面使生产主体的束缚于物质对象的生理感觉上升为属于审美领域自由的艺术感觉;另一方面,同时也把艺术对象从它固有的自然状态或者功利性结构中解放出来“ 而通俗艺术由于从未发生这种创造艺术价值的审美变形活动,所以一方面生产主体的感觉方式依然停留在物质的生理的层面上,另一方面,对象本身也依然只是作为主体各种实用性欲望的指征代码,而不可能成为一种自由的象征。这可以从艺术感觉与生理感觉、审美外观与实用外观的区别角度加以更深入的 1 了解。
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它是作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的。如偏爱情结、病态、邋遢、怪异、粗劣、粘腻,以及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性感的“仿克艺术”(Funk art)。而真正的艺术作为审美变形与艺术感觉的直接表现,则超越了这种感觉与欲望的生理性,成为一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的感性证明。例如,当我们面对一幅人体油画时,基本上可以有两种感觉,一种是直接以生理欲望与作为性欲投射对象的生理性人体结构发生联系” 另一种则是通过审美变形超越这种直接的感官冲动,从而可以从中体验到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爱与欣赏,这一点可以以当代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著名的《泉》和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同名画作相比较,在杜桑的《泉》中艺术作品就是一个签了名的尿斗,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感,而在安格尔的《泉》中则画的是一个少女的淋水沐浴,
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升华,这两者构成了极大的不同。
这两种感觉的一个基本区别还可以从它所获得的快感性质角度加以鉴别。由于艺术感觉是超越其感官的自然性与功利性的结果,所以它不是单纯的欲望发泄,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克制与压抑的心理内容,因此它是一种伴随着痛感而生成的审美快感。大艺术家也都有关于各种创作的痛苦、辛酸体验。如福楼拜说:“我在艺术中获得的经验越多,艺术使我变得越痛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通过痛苦的搏斗所获胜利的一种记录。中国古代的诗人经常体验到的推敲与选择字句的痛苦与此相类似。如所谓“只为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等。这其中的甘苦主要是两种冲动与两种感觉相互斗争的结果。而通俗艺术则直接与人的生理性欲望活动相关,例如,当代大众文化中的性叙事,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性本能宣泄与冲动的生理性快感,所以它多以暴露身体性感部位、直接渲染男女两性的性行为等,而且是不经任何审美变形的照相机式的反映。
真正的艺术都是对于对象世界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东西,它是一种克服了对象自然本性的能够唤起主体自由感与走向感觉解放的审美幻象_这种具有审美外观的真正的艺术,当然不同于只有一种实用性价值的生活用品。也可以说,虽然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都是人类劳动
欧美丝袜泰斗、制作的产品,但是产品本身的结构却大不一样。真正的艺术是一种生命有机体,它具有和生命本身同样的尊严与地位。而通俗艺术则是一种机械装置,它是对于人的某种实用目的的机械再现,服务于人的生理感觉的工具。这里可以艺术杰作与二流作品比较来说明。艺术杰作都是审美变形的产物_它是对于现实对象的加工改造之产品,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诗人并非不加区别地引用具体细节,而是强调那些对他说来能使主题获得艺术想象力的个别特征。由于它充满活力的具象性,因而把杰作与二流作品粗陋的枯燥无味特性相区别。二流作品不足以超越它所呈现的特定状态而杰作则涵盖了从感官知觉到经过提炼的思想这一人类经验的整个范围。”在这个意义上一件艺术品它与自身的物质材料与实用目的距离越远也就愈具备一种真正艺术品的 2 内涵。如在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行为艺术在这个行为艺术中表演者要杀死一头牛,掏出内脏,然后赤身在牛肚中呆上10分钟,这样的行为不管它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有多深刻它以刺激人的生理感官为目的的实用性特征是抹杀不掉的这与真正的艺术构成了极大的不同。
殷墟博物馆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艺术本质作为一种审美幻象形态它与一般的生活消费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生活品都是一次性的不管它多么经久耐用它总是不断地丧失其固有的使用价值直到它彻底被耗尽。而艺术作品则与此不同它是那种有生命的、具有永恒魅力的东西。从这
个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本质上更近似于一种生活消费品。然而通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它对于真正的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真正的艺术的消费对象是审美幻想本身对于审美幻象消费得越多人的审美本质力量也就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是丰富与提高人性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而通俗艺术则往往通过反文化、反理性的方式来消费人性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纯粹娱乐性的通俗艺术消费得越多人自身的文化异化也就更加严重人性也就越加苍白而人生的价值内涵也就愈加贫乏。因此对于通俗艺术的危害性予以批判性审视,也就成为当代艺术文化批评一个重要课题。从价值形态角度讲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具有永恒艺术魅力因而可以反复消费的东西。而后者则是一种一次性的“用过就扔”的东西。这也是因为对于真正的艺术的消费活动同样是存在着一种审美变形过程它的每一次变形实际上也都具有一种再生产的增殖意义。也可以说真正的艺术的消费结构具有两个层次它们就如同读者反映批评理论所谓的与作品(Aesthetic object),它的艺术魅力恰恰是在消费活动中才产生和得到证明。而通俗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用品,它只有一种本文(Art-effect)结构。例如当代的各种流行文化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在1957年这样表达通俗艺术的品质:“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而又能挣大钱的。”
圆柱体怎么做
“永恒的魅力”根源于消费活动中积极的审美想象力由于这种想象力,只同对象的形式结构发生联系,所以它不会因为功利性内容而丧失消费欲望与热情。而“用过就扔”的消费方式则是消费主体通过对象的功利结构来消费主体自身过剩的生理性欲望,所以一旦这种主体的生理欲望得到宣泄,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消费”价值也就必荡然无存。以年轰动世界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它正是依靠凭借雄厚财力和高技术工具所重建的视觉真实,以及巨额广告宣传来激起观众的充满功利性的消费欲望的。而一旦这种根源于物的人的感觉与欲望得到宣泄与满足,它也就必然成为一种类似吃剩的饭菜一样,所以其来也迅速其去也仓促所以要不了多久,这条曾经不可一世地在世界各地登陆的巨船,也就被彻底遗弃在记忆的海底。这也正是人们与传统的经典艺术相对应,把当代艺术称为快餐艺术的根源,它只能暂时满足人们的生理性饥渴而不可能满足人们真正的精神需要。正如阿尔多诺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批评:“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地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 3 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
自荐信以工业复制与现代传播技术为物质手段的大众文化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正在以不可遏制的势头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景观,各种文化形象、照片、摄影、电视、电影以及它们像商品生产一样的复制和大规模的生产,使当今世界已被各种文化幻象所包围它们遮蔽了
现实事物与艺术作品本身的真实性,导致了社会和世界的非真实化,并且在当代社会中形成一个强大的物化机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对大众艺术文化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它作为20世纪人们解决现代技术文明弊端的精神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当代人摆脱人性分裂而进行的席勒式的斗争,但由于它本身一方面以生理宣泄破坏了主体的艺术感觉;另一方面,它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又成为一种控制人自身精神生产的工具,所以它决不是真正的艺术以及人类的心灵解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