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美学基本原理(原创)
略说美学基本原理
美学是什么?“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着。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通俗的理解,美学是关于美的学说和理论。但这样问题就来了,什么是美?历史上又众多的哲学家都讨论过“美”的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和谐是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提出过什么是“美”的问题;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就认为“真”“善”是美。然而美的感觉或感受源自于每个特别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又有不同的美的判定标准。因此什么是美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美既然难以界定,那么关于美的学说和理论的界限和学科化就更加的艰难。
美大家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又难以确定到底什么是美。“美是什么”的本质定义很困难,这早在苏格拉底那时就已经被认识到了。在当代分析哲学中,美学被最终定论为一个错误的问题形式。但是,在当代的现象学——解释学美学那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人们可以不再试图给出一个本质的美的定义,但可以从经验水平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把美(优美)规定为
和谐、对称、均衡、小巧、柔和、波浪线等,也可以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给出一种解答,如“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海德格尔)。
美学诞生时的本义就是:“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所以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感觉、感性、美感、审美、审美感性、审美经验,这些词构成了一个意义相近但又有差异的家族。我们从美感产生的类似路径可以知道,从感觉审美到审美经验的意识产生,实质上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这是一种从接受信息到产生意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定义:美是一种感应意识或意识共鸣。简单的说美是一种意识,它来源于人的各种感觉,味觉、视听,外界的刺激等等感觉都有可能产生“美”这样的意识。美产生的条件就是感应“共鸣”。悲伤、痛苦、快乐都有可能成为“美”的来源。悲伤产生美容易理解,悲剧吗。但痛苦怎么产生美就要举例说明。如杨靖宇就义后拍的头颅照片,中国人绝对会觉得那是美的,而且是具有震撼力的美。江姐的受刑也一样。
雷雨人物关系
当人们将一种感觉精细的描述或表现出来后,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这就是“美”。美是一种意识共鸣,它并没有受到各学科或各种条件的限制,它可以出现在哲学、数学、绘画、音乐……甚至战争(如抗日战争)等等方面。
谜语谜底
学拉面
确定了“美”是一种意识共鸣的定义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解释各种美学难以解释的事例。如悲剧,大家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悲剧,但大家都觉得是好剧本,是美的,这是因为它能够引发人们为追求爱情不畏艰难困苦的情感共鸣。如恐怖片它鲜血淋漓的场面导引出现实中或古人类遗传的恐惧信息,由此而产生意识共鸣,因此也有人觉得它是美的。灾难片、恐怖片、鬼怪片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能够引起意识共鸣,因此它们也是“美”的产品。
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准确定义“美”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崇尚梅花、莲花,梅花在于可以寒冬傲雪开放,中国欣赏的是它的风骨;莲花在于它的佛教含义和清廉含义,因此中国人一直喜欢。欣赏“美”提高到思想品质领域是中国审美的升华,也是随悠久历史而进化产生的一种意识共鸣。对于玉的欣赏、暗八仙、蕉叶、兰花、菊花、竹子等等都是上升后的上乘中国式赏美意识。
书画、下棋、武功、工艺等需要内行人才容易产生“美”的共鸣,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才是很难得的。乾隆推崇三王的书法,在于它自己穷一生学习书法都难以达到三王的境界,故而乾隆情不自禁的在三王的作品上留下“神”、神品、神乎其技等题词。只有学过而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一声声的赞叹。
美食在于工艺、外观、品味、营养,这是工人的标准。但臭豆腐、榴莲、馊菜等等就是各有所好,是相对于不同个体所产生的意识共鸣。这好像是“忆苦思甜”餐或“野菜餐”。
细腰翘臀钱,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很美的,因为它代表着各种各样的商品。而有些人觉得讲钱就俗了,那是在精神层面上讲究。因为钱涉及利益有可能因此而破坏人及关系,钱之代表物质商品而没有思想性,而且钱容易导致堕落。故而有些生活无忧而且追求思想品味的人会觉得钱“臭”,不美。古董有时很脏很丑,而文物专家或者藏家会赞叹说很美。那是因为文物专家可以通过文物发现历史,而藏家则因为古玩的稀有值钱而赞叹本来并不美的古董很美。这就是共鸣意识的作用。
服装的美在于面料和工艺,好的面料说明稀有性,好的工艺和设计说明服装的裁剪品质,名牌效应就是好面料和好裁剪品质的集中,因此可以产生“名牌效应”。牛仔裤、露背、露胸、露脐装都是利用人的生物性对于原始生存意识的追求而设计的,它们因为能引起人的意识共鸣而受欢迎。
文学也是一样,因为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而让人久久回味。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小楼昨夜又春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一个丑
人生第一步陋的敲钟人,而因为它品行的良好而让人产生美的感觉。其中奥妙在于引发人的共鸣。武侠小说和童话能够受欢迎也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捷径,引发人们内心渴望的“捷径共鸣”。
美的品味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才有可能产生一些高级的美的联想(共鸣)。这有如我们识别人一样,识别中国人大家都觉得简单,而识别外国人我们很多人都觉得难以辨别,外国人对我们的感觉也一样。这是因为平时接触的外国人少,素材少了,缺少比较的样本和进行细节分别的各类感觉,如果积累多了,大家也不会觉得外国人都一样。留学生回来肯定就没有外国人都一样的感觉。美感是需要积累和培养的,所以美感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国人欣赏梅花、莲花、兰花、菊花、竹子、玉等等都是因为历史悠久,有厚实的生活积累的缘故。那些抨击中国病态美的人,是因为他们本身并不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三不朽学说就是美的最高评判标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豹(穆叔即路过贵族叔孙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中
桃花的画法国人传统的美学观念都是基于这样的不朽观念,而将美学与道德伦理教育相结合又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南充社保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