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卉 品 种 分 类 学 作 业
姓名: 学号:
以梅花为例谈谈花卉品种分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花卉品种分类的重要性
目前各国的花卉品种分类,多从生产实用和形态出发,或主要沿用多年的传统习惯.花卉品种分类的重要性表现在:①不同花卉品种有其一定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与观赏特性,在对某品种给予分类位置后,就可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的栽培、应用;②有了正确的种名和系统、类、型及品种名,便可心中有底,有利于推广、交流,在国际市场上更可居于主动地位;③高质量的花卉品种分类对提高园林绿化的学术水平,尤其对花卉育种、起源与品种演化等方面,更可产生推动作用.英国国家菊花协会品种分类方案中,先分晚花种(温室内11月开)、露地种(10月开)、早花种(露地9月底开)3类.晚花种是主要的,它再分①大花展览组群(LargeExhibition);②中花展览组群(MediumExhibition);③莲座组型(1ncurved);④反卷组型(Reflexed);⑤中间组型(Intermediate);⑥托桂组型(Anemones);⑦单瓣组型(Singles);
⑧蜂窝组型(Pompons);⑨多头组型(Sprays);⑩蜘蛛组型(Spiders)、管瓣型(Quills)、匙瓣型(Spoons);⑩其它组型(Other Types);⑩优雅组型(Charms)与悬崖型(Cascades)等12组型.露地种和早花种是次要的,其下级分类从略.由此可见英国的菊花品种分类方案,基本上是以花期为1级标准,花型2级,花径3级——这是个典型的以生产实用为主,兼顾形态的分类方案.至于日本的梅花品种分类,则主要是习惯加实用.如平尾彦太郎<梅花名晶集)中,将308个品种分为4大系统,即野梅系、红梅系、丰后系、杏系.在系之下,再分“性”(即型).如野梅系下,分野梅性、难波性、红笔性、青轴性;红梅系下,又分红梅性、绯梅性、唐梅性等几十年来,日本各家分类体系大同小异,基本未离开这个老传统.仅从上列两类花卉、两国方案中,也可看出现行分类体系之缺点,主要在于科学性不强,很难适应迅猛发展的花卉事业.至于我国古代的花卉分类,也多以形态、实用为主,缺点同其他两国。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它们简明适用,方便易行,则为其优点所在。
(二)花卉品种分类的历史及发展
在我国,陈俊愉、周家琪于1962年率先倡议花卉品种二元分类体系,分别以梅花和牡丹、芍药为对象而研究、实现的。陈当时指出,“梅花品种分类的原则,是以正确反映品种进化
关系为主,同时也尽可能结合园林生产应用上的需要.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尽管当时并未提出“二元分类”之名,却早在距今36年之前,已在实例中创立并应用其基本原则指导了名花的品种或花型之分类.这里是用花卉品种演化(自然进化下的人工演化)关系作为一根红线,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表现到高度发展等演化关系,作为品种分类的基本准则,同时尽量兼顾形态差异、实用需要等因素。为此双方兼筹,彼此并顾,而以演化关系为主,在花卉品种分类这一处女地上耕耘不已,反复修改提高,终于在“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别辟蹊径,独树一帜,闯出了一个全新而富于科学性的中华学派.随后,著者和国内同行又在菊花、蜀葵、茶花、荷花、桃花、月季、玫瑰、杜鹃花、紫薇、丁香、蜡梅、桂花、中国兰、榆叶梅、翠菊、凤仙、紫藤等花中推广、应用,从此这一花卉品种分类新体系就站稳了脚跟.由上可知,梅花品种二元分类是在中国花卉品种分类新体系建立上立下头功的。下面以梅花为例介绍一下二元分类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近代园艺家曾把观赏梅花划分为10个品系:
●骨星红系—朱梅、绯梅、墨梅
●绿萼系—重瓣、单瓣80种多
●台阁系—亦名宝珠梅,开花时有一花珠,有红色,淡黄色品种
●鹤顶系—系古代品种,花重瓣,果实最大
●垂直系—如柳枝下垂,单、重瓣,红色、白色
●江梅系—野梅,花单瓣,灰白色,有清香,苏州邓尉,杭州塘栖
●龙游系—枝曲折
●锦叶系—叶缘有一浅紫金色条纹
●常梅系—果实在枝头上经久不落
●杏梅系—花大、单瓣,果实如杏
近代,华东师大曾勉教授1936年,在《园艺》上发表、《浙江塘栖之梅》,系一果梅的分类系分为三大类:
●白梅类:果熟时黄白色,核大肉?(制梅干)
●青梅类:果熟时为青色、青黄色浅酸带涩(制蜜饯)
●花梅类:果熟时为红色、紫红色,质细脆、清酸品质优(制陈皮梅)
(1979年俞德浚写《中国果树分类学》滥用)
1942年,曾勉教授记载了15个品种。成为我国科学方法记载梅花的先驱者,原英名Mai Hwa,按浙江音拼的,建议汉为Mei Hua
●玉蝶 :Yu tieh
●大绿萼 Dai Luo
●山绿萼 Hsiao Luo
●朱砂 Chu sha
●江南朱砂Kiang Nan Chu sha
●红绿朱砂 Hung Su Chu sha
●宫粉 Kung Fen
●矫枝 Chiao chih
●江南 King Nan
●二红宫粉 Erh Hung Kung Fen
●大红宫粉 Dai Hung Kung Fen
●惊蛰梅 Ching che Mai
●粉口 Ffen Kow
●台阁宫粉成都二江 Tai ke Kung Fen
●成都二江Cheng tu Erh Hung
他曾在品种分类中使用了检索表,当是梅花品种现代分类学的开始
1945年,汪菊渊、陈俊愉发表了《成都梅花品种之分类》,将中国梅花分为8大类:
●朱梅类→今朱砂型
●杏梅类→今杏梅系
●红梅类→今已并入宫粉型
●粉梅类→今称宫粉型
●垂叶白梅类→今玉蝶型
●黄香梅类→今黄香型
动漫图片网●绿萼梅类→今绿萼型
●神偷奶爸三照水梅类→今垂枝梅类
其中红梅和粉梅类之间有过度类型,?后被合并;杏梅、照水梅、朱梅并列有不妥。
1947年,陈俊愉发表的《巴山蜀水讲梅花》一文将梅花分为6大类35个品种,分别为:
1.紫梅类(朱砂类)
●白顶朱砂
●红顶朱砂
●水朱砂
●粉红朱砂
●江南朱砂
●台阁朱砂
●小台阁朱砂
共8个品种
2.红梅类(大红类)
●扣瓣大红
●老人美大红
●水红大红
●台阁大红
●小红
等5个品种
写信格式怎么写3.粉红梅类(宫粉类)
●小宫粉
●二红宫粉
●粉口
●台阁矫枝
●大宫粉
●飞碟宫粉
●江南
●惊蛰梅
●粉红宫粉
●凝馨左侧疼
●矫枝
●粉忧台阁
●台阁宫粉共13个品种
4.杏梅类(仅有1个品种,名“大羽”)
5.垂枝白梅类
●紫蒂白
●玉蝶
●李白台阁
3个品种
6.绿萼梅类
●大绿萼
●二绿萼
●小绿萼
●亚绿萼
●变绿萼
该分类系统与1945年的大同小异,差别不大,也无明显进步。
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已系统的开展了梅花品种的调查研究,梅花品种分类体系逐渐形成为形态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
1962年陈俊愉提出了“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并首先应用于梅花的品种分类依演化关系为主体,形态结合实用的原则,将正调查的品种纳入其分类系统,首先依枝条的形态作为品种分类的第一级标准,花型作第二级标准,花色(含花萼颜色)
作为第三级标准,共有4类13型,231个品种。
木瓜排骨汤
1.枝条直上或斜出不扭曲 ……Ⅰ履行工作职责直脚梅类 Prunus mume Siebtzucc
2.花蝶形
3.花瓣呈红、白、粉红等色 ……1.江梅型 f. simpliciflora
3.花复瓣或重瓣
4.枝内木质部绿白色
5.萼多绛紫色
6.花单色
7.花粉红色 ……2.宫粉型 f.alphandii
7.花纯白或近白 ……3.玉蝶型 f. albo-plena
6.花两色 ……4.洒金型 f. versicolor
5.花萼绿色,花白色 ……5.绿萼型 f. viridicdyx
4.枝内木质部略紫色,花红色,萼紫红 ……6.朱砂型
左脚油门还是右脚油门2.花碗形,整齐而瓣内扣,复瓣或垂瓣,大红色 ……7.大红型 f. rubriflora
2.花如杏花形型,复瓣,多水红色,瓣瓜子细长,花托肿大,枝叶亦似山杏Ⅱ杏梅类
1.枝下垂 ……Ⅲ照水梅类
8.花单瓣,呈红色、白色、粉红等色 ……单粉照水型 f. simplex
9.花复瓣或重瓣
10.枝内新木质部绿白色
11.萼多绛紫
12.花单色
13.花粉红 ……双粉照水型 f. modesta
13.花纯白或近白 ……残雪照水型 f. albiflora
12.花具斑点,条纹等红白两色花 ……五宝照水型 f. mormorta
11.萼绿色,花白色 ……白壁照水型 f. vnridiflora
10.枝内新木质部暗紫色,花紫红,萼紫红色 ……骨红照水型 f. atropurpurea
1.枝呈自然扭曲,花复瓣,纯白色 Ⅳ龙游梅类 uosa
该系统完成了梅花的品种分类系统的多代形,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工栽培条件下的形态演化关系;三级标准的确定骄较合理。植物分类与园艺分类联系起来,但这一做法已违反
了1959年颁发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使植物分类与品种分类混淆不清,大红型与宫粉型归并为一型。
1981年,陈俊愉根据枝条、姿态,花是否重瓣、花色、花萼等制定了《中国梅花分类系统》,新系统以品种演化为主要依据参照花的形态特征,将1962年系统中的变种、变型名称做了?处理,接受了品种群的概念(Goup).。改变了对品种群、变型;拉丁学的命名,改为英文命名(也不对)陈俊愉1981年系统 (中国梅花品种分类系统)
通过实践发现修正原系统的缺陷,按照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对于1962年所给予的栽培变种(品种)变型的拉丁名分别于品种平民?。其中杏梅的位置值得探讨。
Ⅰ、 直脚梅类 Upright Mei Group
1.江梅型 Single Flowered Form
2.宫粉型 Pink Double Form
3.玉蝶型 Albo_plena Form
4.洒金型 Vwesicolor Form
5.绿萼型 Green clyx Form
著名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