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A人工心电编辑解决AW pioneer工作站重建失败1例

更新时间:2023-07-15 21:24:38 阅读: 评论:0

-案例分析•
CCTA 人工/卜电编辑解决AW  pioneer 工作站重建失败1例
赵子健】,盛 茂1△,鲍菲菲2,苏祝平1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1影像科;2.心电图室,安徽合肥238811)
[摘 要# 在CCTA (冠脉CTA )检查中,心率、呼吸、心率波动等都会影响图像质量⑴。而图像质量过差会导致VR (volume新的一年
rendering  technique 容积重建)效果差,甚至AW 工作站无法识别,重建失败,给患者带来一定损失。本例中由于患者心律失常室
性早搏导致心电监护R 波触发失败,AW 工作站无法识别图像,VR 血管自动重建失败。在通过手动心电编辑与人工添加触发点 后一定程度优化了图像,使AW 工作站可以识别血管,成功完成VR 血管重建。
[关键词# 心电编辑;CCTA ; VR 重建
DOI :1O. 3969/j. issn. 1009-5519. 2020. 25. 107
文章编号 $0095519(2020)25026103 文献标识码:B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7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悸、胸痛、 胸闷1月。以“胸闷
,疑似冠心病o 入 扌
疗,并 科行CCTA  #
患者 注射 试,无其 常反应,告知注 项后行CCTA  ,仪器
Light  speed  64 排 VCT 。检查参数:选择 SnapShot  Segment  协议,心电监护使用 IVY  Cardiac  trigger  monitor  3150 ,Pacer  detect 模式。扫描方法使用小剂 量团注法,扫描类型Cardiac,CT 探头覆盖40 mm,扫 描层厚为0. 625 mm,CT 球管旋转时间0. 4 s,管电压 100 KV,智能 mA (500〜700),Setiant  高压注射器, 流速 5. 0 mL/s 。
成后将数 入AW  pioneer 工作站,
Auto  Coronary  Analysis 模式自动分析失败 去识 别 树。分析平扫图像显示 入口段图 [糊 不清,主
观AHA 评 有3分,心电图可见 程中一处心律不齐, 常心动周期之
呈宽大畸形的QRS 波,st 段上抬。心电监护R  R  记呈红色显示(图1)。 VR 则显示 入口 i 巨大 且极度 。遂 动心电编辑,先使用Rx 相位预设,将%R 相位(75-75)修改成%R 相位 (50-50),所有标记前置,但依然有红色标记(图2)。 之后手动 所有 记后,在相对平稳段人工添加触发点,新的ECG 显示没有错误标记(图3)#重建 后AW 工作站可以识别,VR 显示 较之前评分提 咼(图4),检查顺 成。
图1 EGC 显示心律不齐,第三段标记呈红色
图2 Rx 相位改成%R50-50,依然有红色标记
图3 手动插入触发点,红色标记消失皇帝龙之崛起
左侧为原始数据VR 重建,可见冠脉入口处有巨大错层。右侧为 心电编辑后VR 重建,巨大错层消失,CCTA 主观评分提高。
图 4 编 VR  图
2
GE  64排Lightspeed  VCT 使用的是回顾性心电
门控,在一般回顾性门控的CCTA  中,电脑选择 R 波作为触发点「2&,触发 为相同R-R 波内以一定 比率标记并 ,本文中CT 默 相位为%R
!
通信作者,E-mail : 1021850255@qq. com
(75-75),此时心脏处于收缩期,这样的好处是取样范围内冠脉树之间断层较少,图像质量较高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在CCTA扫描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心律失常,文献报道其发生几率为17%〜37%—旦发生心律失常,心电监护中的R波变得不规律,CT自动回顾性取样无法确定R波位置,从而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反应在图像就是各种错层,伪影。更有甚者电脑无法取样,造成检查失败#
现实很残酷在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下,自动心电编辑无法提供正确的取样。常规的手动心电编辑技术根据心律失常的情况更改时相取样位置通过移动相位取样位置来避免由于早搏,房颤等产生不规则R波#在心率波动巨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手动删除错误自动取 样,在心率相对平稳的波人工添加取样点,但人工添加取样点需要考虑心脏收缩状态,避免舒张期造成图像伪影#
CCTA的成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例中,患者心率波动造成心电编辑取样错误,AW工作站无法识别冠脉树。而根据患者既往心电图判断为室性早搏,在扫描过程中出现呈宽大畸形的QRS波#这导致自动心电编辑无法找到正确的R波位置,在第三段呈现红色的错误标记。我们先通过手动移动相位避开st段上抬,将R(7575)改成R(5050)。但是心电编辑依然显示红色,这是因为宽大畸形的QRS波呈rSr,动编辑别段常的R之性早搏%&,所以在移动取样位置后自动编辑依然会标记错误。这时候用人工编辑删除错误的编辑,在早搏前前手动添加触发点,虽然此时心脏并非出于收缩期,但是手动触发后该心电编辑红色标记消失。将图像导入AW工作站可以识别,检查顺利完成#CCTA检查中心率波动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910],熟练掌握心•案例分析•电编辑技术可很大程度上降低AW工作站无法识别心率
造成的检查失败。
参考文献
严超贵1.64层CT在心率较快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技术应用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620623.
桑雅荣,于涛,李卫民,et al.心电编辑及多时相重建对提高64层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36-39.
李坚.63例冠状动脉CTA检查失败原因与对策:C://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聘选
沈君,李国照,梁碧玲et al.心电图编辑功能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4):516-519
马海婷,古丽娜•阿扎提,刘文亚,et al.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与不同扇区重建对改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志2015(7):501-505
儿童画人物贺剑,张华,曹小宏et al.心电编辑在提高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中的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
(3):63-67
Utsunomiya D,Awai K,Sakamoto T,et al.Cardiac16-MDCT for anat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asssment of a biphasic con­
怎样做红烧肉最好吃trast injection protocol.[J&.Ajr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6187(3):638-441
吴善艳,贾玉柱,傅田恬•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心电编辑功能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2015(20):109112 +116.
%9&HongC!BeckerC R!HuberA!etal1ECG-gatedreconstructed multi-detector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e f ect of varying 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J&.Radiology2001220(3):712. %10&Brodoefel H!Reimann A!Heuschmid M!etal.Non-invasive coronaryangiographywith16-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 imag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high heart rates%J&.European Ra­diology200616(7):1434-1441.
(攵稿日期:2020-02-20修回日期:2020-06-29)
手足口病继发川崎病1例报告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张静,刘乾生,张娜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自制淡奶油
[摘要]本文通过2019年我院收治的1例HFMD继发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主要探讨因肠道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HFMD)继发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关键词]手足口病;川崎病;肠道病毒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0.25.108文章编号:1009-5519(2020)25-0263-03文献标识码:B
本例患儿有发热、手足臀部皮疹、口腔内疱疹的HFMD典型表现#同时,患儿有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指趾端硬肿的KD表现。患儿血液检查显示,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明显升高,患儿于发热第6d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1g/(kg-d),连用2d,体温恢复正常#从而总结出对发热大于5d的手足口病患儿应密切动态观察其C反应蛋白、血小板、皮疹、血沉的变化情况,必要时做心脏B超检查,便于及时发现继发的川崎病,使患儿获得早期、有效的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

本文发布于:2023-07-15 21:2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98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编辑   图像   心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