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名词解释:
1、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生物学是在放射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肿瘤及其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生物学效应问题的一门科学,是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2、相对生物效应:是指要达到同样生物效应时的标准射线(250KV X射线)所用剂量和某种射线所用剂量的比值。
3、直接作用:指放射线直接作用于生物组织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使其产生电离和激发,并最终导致其发生放射性损伤称之为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高LET射线以直接作用为主。
4、间接作用:指在放射线与生物组织作用、尤其是与生物组织内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再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使其损伤。这种放射性损伤称之为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
5、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核衰变。核衰变是放射性核素的一种属性。衰变必然伴随有放射。古代朝代顺序
6、放射性活度:指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目,其单位为1/秒。专用名:贝可Bq
7、放射性同位素:不稳定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不平衡性造成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一种元素的同位素越来越多。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重元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
8、放射源: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规定为放射源前表面的中心,或产生辐射的靶面中心。
9、照射野中心轴: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临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与穿过照射野中心的连线作为照射野的中心轴。
10、等中心:是准直器旋转轴(假定为照射野中心)和机架旋转轴的相交点,与机房中所有激光灯出射平面的焦点
相重合。此点到放射源的距离称源轴距
11、肿瘤的致死剂量:通过放射治疗使绝大部分的肿瘤细胞死亡而达到控制肿瘤,局部治愈的放射剂量即为肿瘤
的放射剂量。
12、正常组织耐受量:各种不同组织接受射线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该组
织的耐受量。
13、组织量:所谓组织量是指患者受照射组织在一定深度的射线吸收剂量。
14、皮肤量:射线束照射野内皮肤表面所吸收的剂量称作皮肤量。此剂量既来源于原发射线也来源于散射线,其
值为原发射线量和散射线量之和。
15、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源位于人体外部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这种射方式叫远距离照射,简称
外照射
16、源皮距放射治疗技术:固定源皮距照射,是将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不论机头在任何位置,在标准源皮
距下,将治疗机的等中心放在患者的皮肤上 而肿瘤或靶区中心放在放射源S和皮肤入射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17、旋转放射治疗技术:旋转放射治疗技术ROT与SAD技术相同,也是以肿瘤或靶区中心T为旋转中心,用机架
的旋转运动照射代替SAD技术中机架定角照射。
18、近距离放射治疗:将密封的放射源通过人体的天然腔道(如食管、气管),或经插针置入、经模板敷贴于瘤体
内或临近瘤体表面进行的照射,称为近距离放射治疗或内照射。
19、后装技术:它是主管医生首先通过手术方法或直接将施源器植入患者的治疗部位。使用“假源”通过x射线
影像技术,检验施源器位置准确无误后,再由医护人员隔室操作,用手工或机械驱动方式将放射源植入施源器内实施治疗。
20、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人体某种器官对某种放射性核素的选择性吸收,将该种放射性核素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入人体内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内用核素治疗。
21、根治性放疗:通过给以根治剂量的放射治疗使病变在治疗区域内永久消除,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22、姑息性放疗:适用于晚期患者或对放射线照射不甚敏感的肿瘤,通过放射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达到减轻
半潜船
患者痛苦,抑制肿瘤生长目的的治疗。
2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照射颅内不能手术的放射性治疗术。唐松草
24、等剂量曲线:用来描述吸收剂量的二维或三维分布状况的。将模体中百分深度剂量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即成
等剂量曲线,实际上它是一个平面。等剂量曲线图能够直观地给出整个照射野在二维方向上模体对放射线的吸收情况。初中教师工作总结
25、剂量建成效应:高能(能量在4-10MV)X射线进入人体组织后,其最大剂量值不在人体组织表面,而在距体表
一定距离的组织内,此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26、剂量建成区:该皮肤表面到最大剂量点的距离又称为剂量建成区,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27、氧效应:指受照射的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其周围介质中氧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28、氧增强比:氧效应的大小可用氧增强比(OER)来表示,它是指在缺氧条件下引起一定放射生物学效应所需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辐射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同样生物学效应所需辐射剂量的比值。
29、放射增敏剂:是指能够增加机体组织或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并且与放射线合并应用时能够增加照射致死效应
的化学物质或药物。
30、致死性损伤:为不可逆的和不可修复损伤,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31、亚致死性损伤:照射后经过一段充分的时间能够完全被细胞修复的损伤称为亚致死性损伤。
32、潜在致死性损伤:这是一种照射后受环境条件影响的损伤,在一定条件下损伤可以修复。
33、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性:人体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其增殖能力呈正比,与其分化程度呈反比,即增殖能
力越强的组织对放射线照射越敏感,分化程度越低的组织对放射线照射也越敏感,反之亦然。同时,在一定剂量照射下,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受照射的体积有关,身体受照射的体积越大,反应越大,体积越小,反应越小。
34、电离作用:生物组织中的原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被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
即形成离子对,这一过程称为电离作用。
35、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自身的衰变,其活度减小,至原有活度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简
称半衰期。
36、生物半衰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作用,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37、有效半衰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放射性衰变及生物代谢的共同作用,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称有
效半衰期。
38、血管内介入放疗:利用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把微型放射源放置在心导管内,在经皮冠
状动脉成形术(PTCA)
的同时,对冠状动脉进行放疗,预防PTCA后的再次狭窄。
问答题
无花果叶子1、什么是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一剂量的同一种辐射作用于机体后,体内不同细胞受辐射损伤程度的差别很大,有些细胞迅即死亡,而另一些细胞则仍保持其形态的完整性,此现象指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细胞的群体,细胞的周期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2、细胞分裂周期有哪几期?细胞周期与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有什么关系?
细胞周期包括S,M两个主要期及G1,G2两个间隙期。
M期为有丝分裂期, Gl期为DNA合成前期,
S期为DNA合成期, G2期为DNA合成后期。
根据照射同步化培养的细胞证明,M相(有丝分裂期)细胞对辐射很敏感,较小剂量即可引起细胞死亡或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G2( DNA合成后期)时相的细胞对辐射最敏感,其次为G1( DNA合成前期)时相的细胞,而S( DNA合成期)时相的细胞则相对不敏感。
3、什么是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曲线的形状如何?该曲线有什么临床意义?
细胞存活曲线是通过测量受不同辐射剂量照射后,有增殖能力的细胞在体内、外形成克隆或集落的能力,即根据其存活率的变化所绘制出的细胞存活曲线,也称为剂量一效应曲线。
以照射剂量为横坐标,细胞死亡率为对数纵坐标,可得到一条特定细胞系在特定条件下的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曲线是描述放射剂量与细胞存活之间关系的曲线。放射效应与放射的总剂量有关。剂量效应之间的关系呈“S”形状曲线,当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增加少许剂量放射敏感性可明显增加。但剂量达到一定限度后即使再增加剂量,放射效应的增加也很轻微。
苏格兰舞
该曲线的意义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放射剂量的微小增加将引起局部肿瘤控制率的明显增加;反之,剂量轻微降低就会引起肿瘤局部复发显著增多。所以,一个严格、准确的照射剂量对于精确的放射治疗计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2 / 4页
4、绘制细胞存活曲线主要用于研究哪些放射生物学问题?
绘制细胞存活曲线的目的
①各种细胞与辐射剂量的定量关系;
②比较各种因素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③观察有氧与乏氧状态下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改变;
④观察各种辐射增敏剂的效果,或放射治疗合并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作用,或放射治疗合并加温治疗的作用; ⑤比较不同LET射线的效应;
⑥研究细胞的各种放射性损伤(致死性损伤、潜在致死性损伤和亚致死性损伤)以及损伤修复的放射生物学机理;
⑦指导临床分次放射治疗肿瘤。
5、细胞放射性损伤分为哪几类?
第一类 为致死性损伤 (lethal damage, LD)
第二类 为亚致死性损伤 (sublethal damage,SLD)
治安管理处罚第三类 为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
6、氧增敏有什么方法?
氧增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⒈ 高压氧舱
3个大气压左右的高压氧进行治疗,使血液中氧分压提高。但肿瘤组织放射敏感性增加的同
时,正常组织损伤也加重。
⒉ 低氧放疗
正常组织的氧分压迅速下降,肿瘤组织氧分压下降缓慢,故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性增加,肿瘤组织的放射敏感性改变不大,因此可提高肿瘤乏氧肿瘤的辐射剂量。
⒊ 纠正贫血
4. 乏氧细胞增敏剂——甲硝哒唑等
5.吸入纯氧
吸入气中氧分压升高,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可比吸入普通空气高6倍。同时氧的弥散范围也随之扩大,使乏氧细胞再氧合。
6、吸入碳合氧(即5%CO2~95%O2)
以提高血液氧含量,解决慢性乏氧的问题,同时用烟酰胺扩张肿瘤内暂时闭塞的血管,从而克服肿瘤内的急性乏氧细胞。
7.注入高氧制剂
一个容积2%的H2O2能释放十容积的氧,如在供应瘤组织的动脉内滴注H2O2制剂,可明显增加瘤组织的含氧量。
8.促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可使之释放更多的氧。如用安妥明使之与血红蛋白分子结合或升高局部温度降低pH值等都能促使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
9 .高LET射线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