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Ⅰ》解说词的英译策略

更新时间:2023-07-14 15:23:06 阅读: 评论:0

外语翻译
摘要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中英解说词为研
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与意合、刚性与柔性两个角度探讨《舌尖上的中国Ⅰ》中文版解说词英译策略的选择,旨在对今后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英译起到借鉴作用。
永远英语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策略English and Chine Contrastive Study:On Strategies of C-E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Commentary of"A Bite of China玉"//Wang Mengmeng
Abstract The thesis lects both the Chine and English ver-sion commentary of"A Bite of ChinaⅠ"as the rearch objects.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English and Chine contrastive study, which are"hypotactic vs.paratactic"and"rigid vs.supple",the thesis explores translators'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d on C-E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commentary of"A Bite of ChinaⅠ".It aims at offering translators a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translation of TV documentary commentary.发现身边的美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 contrastive study;documentary commentary;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12年,中央电视台耗时13个月精心制作的中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一经播出,便红遍大江南北。一时成为全国人民的谈资,也荣登各大网站热搜榜,成为热门话题。这部纪录片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美食,以此来帮助人们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鉴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国外华人中产生的影响力,央视随即推出了面向海外观众的英文版。本文研究所选材料源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I》中英文版本前三集的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它不仅是为了辅助纪录片的画面,更是为了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舌尖上的中国》中文版的解说词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习惯和叙述方式的影响,文笔优美清新、凝练含蓄、音韵和美,属于文艺性的说明文。此外,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虽然是事先写好的文案,但仍然呈现口语化的特点。无论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句子都短小精悍,选词通俗易懂。《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解说词其实是中文版解说词的译本,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英文版解说词必须考虑到英文版观众的接受习惯,译者需对译本作适当的调整,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来平衡中英文的差异,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解说词充分融会中西文化习俗、思维习惯和语言差异,尊重了目标观众的接受心理,真实活泼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审美情趣。
鉴于国内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研究比较稀缺,解说词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语言研究文本,值得学界研究重
视。国内大部分的研究是以中文版为研究对象,以英文版为研究对象则主要探讨的是中文菜名的翻译。本文则是创新地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来探讨译者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文版解说词的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今后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翻译有一定借鉴意义。
1英汉对比研究基本理论框架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侧重于英汉的共时对比分析研究,旨在寻找、描述并解释英汉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并将结果应用于有关领域。[1]4对比语言学从一开始就和翻译紧密相连。潘文国提到,“在与翻译学邻近的学科里,大约没有比对比语言学与之的关系更密切了,对于汉外翻译来说尤其如此。”[2]翻译是构建在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如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Ⅰ》解说词的
英译策略
王萌萌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c.2016.04.080
作者简介:王萌萌(1990—),女,甘肃武威市人,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
176
Total.348
April 2016(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48期2016年4月(下)
果没有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不充分了解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译者是无法做出好的翻译来的。
在对《舌尖上的中国》这类对外宣传题材的纪录片解说词进行英译时,“首先必须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
美丽的画和对外宣传意识,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把握原文的意图,预测原文读者可能的反应,注重宣传效果,采用‘解释性翻译’,避免汉式英语所产生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各取其
意’的效果。”
[1]16
连淑能把英汉对比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其中中层包括英汉的刚性和柔性、形合和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和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等。[1]本文将主要以英汉语言在形合和意合、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的差异为指导,探究《舌尖上的中国》英译策略。
2《舌尖上的中国I 》解说词英译策略的选择
2.1化“松散”为“紧凑”
腰疼的原因有哪些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很少乃至没有显性的连接手段,句子之间是意念连贯。洪堡特认为,“汉语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抛弃了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从而使句子跟思想的
顺序密切对应。”[1]39
汉语常用散句、松句、流水句、紧缩句、省
略句等,句子长度多为短句和中句,且为“临摹式”语言,语言简洁轻快,逻辑呈现隐性。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其结构形式十分重要,需要利用各种连接手段如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和改变形态变化形式等,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2.1.1增连接词
汉语中极少使用连接词,分句的句义和主次隐藏在语序中,其逻辑关系隐藏在句中。而英语注重以形达意,常常使用表示“逻辑—语法关系”的连接词。连接词包含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以及连接词、词组和分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为了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需要仔细分析汉语原文句子的功能、意义,找出其隐性的逻辑关系,增添必要的连接词,才能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
例一: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
Becau the matsutake only have 2-day short?fresh?life,businessmen have to do with sophisticated processing with the fastest speed on the matsutake.(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之间有潜在的因果关系,因为松茸的保鲜期短,所以商人要最快地
对其加工,因此补了连接词becau 。)
例二:成形的豆腐体积大得惊人,难得的是它们极富韧性,几乎不会破损。
The finished product is shockingly big.But it's unusually tenacious.And it almost doesn't crumble.(第一和第二分句间隐藏着转折关系,第二和第三分句隐含着并列关系。即:虽然豆腐大得惊人,但它们极富韧性,并且几乎不会破损。)2.1.2增介词
英语常用介词,汉语少用介词。严格说来,汉语中是没有介词的,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王力指出,汉语“所谓欧化的介词当中,其实大部分不是真的介词,只是靠着西文的反映,就显得它们有介词性罢了”。[3]474而在英语中,介词则十分活跃,是连接词、短语或分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应当适当地使用介词代替汉语原文中的一些动词,进而构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例一: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如何查询电脑型号When the women in the Ding Village are busy preparing a birthday feast,a fragrance of flour floats out from a cave hou on the loess plateau.(面的香味是从窑洞中飘出来的,英译时用了面香作主语,于是加了介词“from ”。)
例二: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
With the Yellow River crossing the city,Lanzhou is home to over 1,000Muslim noodles shops.Everyday,more than 1million bowls of beef noodles are consumed.(原文中“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是城市的定语,第二分句的主语是这个城市即兰州,在英译时由于原文前置定语较长,处理为由介词“with+名词+现在分词”的复合结构。)
汉语“形散而神不散”,对《舌尖上的中国》中文解说词英译时,译者要体悟和分析汉语原文的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按照英文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增补连接词和介词,从而使英文版观众获得准确信息,而不是产生误解。2.2变无“法”为有“法”
王力指出,“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
国语言是人治的。”[3]53
这里的“法治”是说英语的句子需要遵
浪漫文案守严格的语法规范,“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句子主从分明,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层次多但清楚。而汉语是“人治”的,是指汉语句子不受严格的语法规范约束,句子结构灵活多
177
外语翻译
变,“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在汉译英时,应变汉语的无“法”为有“法”,如根据汉语的句子语义和结构,补充完整主语;或是把汉语中复杂多样的谓语形式转化为英语的单一的谓语动词性短语(VP)。
2.2.1隐形主语现形
英语的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名词性短语(NP)+动词性短语(VP),其构成了句子的核心部分。主语在英语中不可或缺,英语句子就算千变万化,也不离其主谓结构。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比较复杂,主语形式丰富多样,且时隐时现,若隐若现,灵活多变。“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3]52-55
例一: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实验试验
After the wheat flour ferments,people bake them in a spe-cially-designed fire pit.(第一句中,是人们将面粉发酵,并将其放在火坑中烤熟。隐含的主语是人们,英译时第一分句中“ferment”是不及物动词,且物是主语,因此用面粉作了分句的主语,而第二分句中“bake”是及物动词且人为主语,故增主语“people”。)
例二:30年来,姚贵文的豆腐摊上很少冷清过。()从豆腐摊回家要走30分钟,()几乎横穿老城。
For the past3decades,Yao's tofu stall has never been quiet. It takes half an hour to walk from the stall to home and Yao has to go across almost the entire town.(由分析原文语义可知,原文隐去的主语应该是姚贵文,他是“走”和“横穿”的动作的发出者。英译时,译者作了调整,用形式主语it代指了“to walk from the stall to home”这个动作;而关于“横穿”的动作隐去的主语,则补足了“Yao”。)
2.2.2谓语的转换
汉语谓语的形式多样复杂,不仅仅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作谓语,名词或形容词也可以作谓语部分。连淑能说,汉语的谓语“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还可以没有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或主谓式;可以不必与主语搭配而独立成句,构成非主谓句”。[1]59由于汉语的谓语呈现多样性,而英语的谓语必须是动词性短语(VP)构成,所以在英译时,则需要对汉语中谓语部分进行改造和转换。
例一: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Local people call the powdered cereals as flour.(原文中的谓语部分是把字式谓语,即“把……称之为”,英译时转换为动词“call”即可。)
例二:陕西岐山人过寿也吃面。每逢老人做寿,岐山人都会聚在一起,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
People in Qishan,Shaanxi also eat noodles when celebrating birthdays.Qishan people would gather together and invite a Qin Melody troupe to perform.(第二句的谓语部分是兼语式谓语。即“请……搭台唱戏”,英译时转换为谓语动词“invite”,并把搭台唱戏转换为非谓语动词不定式,使句子符合英语只有一个谓语的语法规则。)
近视眼图片汉语如曼妙女子,英语则如铁骨男儿。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文版英译成英文版的过程中,译者为了实现从“柔软”到“刚硬”的转变,严格遵守英语严谨的语法规则,找出汉语中隐去的主语,转换谓语的形式,使得英文版流畅达意。
3小结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近年来红遍国内国外的大型纪录片,其文化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英文版作为中文版的译本,其推出旨在向国外观众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因此,英文版应当是译者在充分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背后所潜在的中西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所创作出来的。本文中就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提出要化“松散”为“紧凑”,具体表现为增连接词和介词。而就英汉语言“刚性与柔性”的差异,提出要变无“法”为有“法”,具体表现为让汉语中隐去的主语现身及转换汉语的谓语形式。从英汉对比研究这两个角度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今后电视纪录片的英译是有借鉴意义的。
此外,本文仍存在不足值得改进:首先,语料略显单薄。其次,英汉对比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很多样化,本文鉴于文章篇幅,只选择了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余还有待研究。再者,本文所列举的翻译策略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策略值得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潘文国.翻译与对比语言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4.
[4]柏华英.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谈纪录片的文化功能[J].新闻实
践,2012(8).
[5]郭泽德.《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J].南方电视学刊,2012(3).
编辑李前锋
178

本文发布于:2023-07-14 15:2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963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主语   语言   研究   中国   句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