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奈达核心句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朱葆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喜剧片推荐年第20期
摘 要 按照奈达的观点,可将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通过逆向转换法在深层结构上把源语向目的语转换。为分析深层结构,须采用奈达提出的核心句理论。本文试通过翻译萨拉·奥恩·朱伊特《尖尖的枞树之乡》,来浅析奈达核心句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 奈达 深层结构团员年龄限制在多少岁>qq修复 伶牙俐齿的意思表层结构 核心句工人入党申请书 动态对等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动态对等理论是奈达理论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说法。谭载喜(2004主页被改)认为,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一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1)达意;(啪啪作文2)传神;(3二年级应用题)措辞通顺自然;(4)读者反应相似。在谭(
2004)看来,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无疑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时不是形式让位于内容,就是内容让位于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存内容,必须改变表现形式;内容是首要的,但同时又不能绝对化。而将奈达核心句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则可以通过改变表现形式而尽可能地保存内容,另外不会让译者陷入到机械的翻译中,使其不必拘泥于原文本的语法及句法结构,从而尽可能减少源语与目的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1奈达核心句理论
按照奈达的观点,在翻译过程的四个阶段(分析、转换、重组、检验)中,对原文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其成败得失关系着整个翻译活动的全局。他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将语言结构一分为二,即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向目的语转换,正是在深层结构上进行的,译者必须通过所谓的逆向转换法(back-transformation)分析出源语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再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深层结构,最后重组为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表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