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西方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3-07-14 09:14:46 阅读: 评论:0

在代议政治下,人民的利益是通过代表来表达和反映的;利益的聚合、表达则是由政党来完成和实现的。可以说,近现代民主政治是以政党为主角、桥梁和纽带的。所以,民主的政党制度已经成为决定政治民主与否的关键。在主要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大致经历过五种政党模式:十九世纪封闭型的「密室政党」(caucus party),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群众性政党(mass party), 1945年以来的「全民党」(catch-all party),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卡特尔政党」(cartel party),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媒体党」或者「领袖支配型媒体党」(media party or leader-dominated media party)。政党模式的变化,是社会发展,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直接反映,也可以说是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 西方政党政治演变的历程
  早期的政党成员只限于政治精英,包括政府核心成员和议员,而政党的活动则只在立法机构中进行。因立法机构或议会的党团会议闭门召开,故而政党被称为「密室政党」。由于没有实行普选制,政党无需进行政治动员,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向全社会渗透。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普及,从1880年代起,精英政党向大众化政党转变,政党从属于市民社会,发挥代表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二战后民主化浪潮、民权运动一再席卷西方世界,政党间的竞争趋于激烈,
争取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民的支持成为政党获得权力或政治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因而各主要政党都以「全民党」的面貌出现。70年代西方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政党的运作模式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卡特尔的管理技巧、效率被引入政党管理体制,政党精英与党员相互自治,政党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到了90年代,媒体在人类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愈来愈大,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进而发展成了领袖支配的媒体党(leader-dominated media party)1。这是因为媒体为持续的选战确定框架,公共关系成为政党的主要议程,政党领袖越过党员和地方组织而直接面对公众,一方面直接与公众沟通,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树立良好亲民的形象,并以此为资本直接支配全党。
  当然,这五种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或者对立的,除了第一种已经成为历史外,其余各种模式在今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各国的主要政党基本上都同时具备上述政党模式的某些特点。但总的趋势是政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政党与党员的关系更趋松散,而与非党群众的联系则趋于密切。与这种趋势相联系,近二十年来,西方主要国家各政党党员人数减少,来自党员的选票所占各政党的得票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政党组织、政客的信任度大为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政治精英、政党上层无论在争取公职候选人提名,还是在竞选筹款方面都不再主要依靠铁杆党员,而是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支
持。这在美国更为典型。
我的青春色彩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期主要西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传统的政党在选民中的忠诚基础已经动摇,政党的组织形式、规模、政治影响力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政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多地表现为政策、政党领袖(公职候选人)个人魅力和风格、集合和调动各种政治物质资源的能力的竞争,而不再以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之争为主──「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政党政治发展的又一趋势。当今西方国家,纯意识形态的政党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政党的纲领以迎合选民为主,而不太在乎甚么主义。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台上执政还是在野作反对党,如果不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希望,便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便上不了台,或者在台上坐不稳。所以,在西方国家,没有一个重要的政党是为理想而存在的。即使一些国家合法存在的共产党,近年来也在修改党纲,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比如,在主要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中,已经没有一个继续在其党纲中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或者对议会民主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有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大多分裂,主流派改头换面而演变为社会民主党,非主流派坚持共产党的名号,但纲领、路线、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以适应这些国家政治上全盘西化以后的新形势。虽然一些「前共产党人」在这些国家掌了权,但他们是在肯定、支持或者至少是认同新的社
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激烈的竞争上台执政的,一旦失去了选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都得下台。这同以前的法定执政是完全不同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欧美风靡一时的「第三条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意识形态化」(de-ideologization)之路。
  二 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人民对政客、对执政党愈来愈不信任。这种趋势正在动摇如下观点:政党是政治集合与合法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传统的政治上对立的主流政党的政治路线日益「趋同」──都以迎合选民为工作重点。另一方面,新型的非主流政党不断涌现,从不同的侧面挑战主流政党的垄断地位。这在意大利尤为明显。面对新的形势和新兴政党的挑战,传统的老牌政党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党节节退让,几乎被边缘化。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力量」(Forza Italia)党却异军突起,其党魁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政府已经成为战后意大利掌权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届政府。
  首先,主要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野日益模糊,「全民党」、卡特尔党和领袖支配型的媒体党日益成为政党模式的主流。主流政党日益大众化,乃至于「全民党」的出现,是各政党适应竞选政治,最大限度地争取支持和选票的必然。
  政党的大众化、「全民化」现象已经或正在改变政党的「左」「右」两极分化的格局。当今政党政治的突出特点是,左翼政党右倾化,右翼政党左倾化。在西方国家传统的保守主义政党和自由主义政党中,都存在左翼和右翼之分国际象棋比赛;保守主义政党中的极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政党中的极端自由主义,都没有市场,而保守派政党中的左翼──「温和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政党中的右翼──「有限自由主义」则成为这两大传统政党中的主流。这样一来,两种主要政党都倾向于奉行中间路线,在全体选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信念、某一种宗教、某一个地域的选民中寻求支持者,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左、中右政党或者政党集团。对于这种以「全民」为争取目标的政党(全民党)来说,群众组织、党员资格、意识形态等等,相对于妥协、说服选民支持、挑选出易为大众接受的公职候选人来说,在政治市场上已不再那么重要。的确,意识形态的纯洁、铁杆党员的主张对于「草根政党组织」(grass-roots organizations)来说已经成为有效游说选民和获取权力的障碍。而走大众化的道路,迎合选民的需要,则势必淡化某些长期坚持的政党理念或者原则。如果不能成为执政党而长期处于在野的地位,那么不管多么纯正的意识形态、多么美好的理念,多么崇高的原则,都不大可能有效地影响现实政治的进程,而且还会牺牲许多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这对于一个国家中任何一个主要政党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为其所代表的
人群谋取利益,就必然失去存在的意义,就必然被边缘化而无足轻重。这是普选权的普及、选举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欧美国家的主要政党,包括法国的戴高乐党(Gaullist UNR Party)的这种转变始于60电压英语年代,但以美国政党政治的转型最具有代表性2。这是因为美国选举中较为普遍的开放式直接预选(open direct primary election)导致支持不同政党的选民可以交叉投票(crossover voting)。根据这种选举规则,一个党在决定公职候选人时,其它党派、独立人士也有投票权。有的州甚至将来自不同政党的候选人随机排列在同一张名单上,由选民自由选举;结果是两大党中的温和派往往受益。根据这种选举规则,独立派人士在全国大选的预选提名中也有发言权3。在正式的选举中,除了各政党的铁杆党员外,大多数人并不是以党派划线投票,而是以其对候选人的判断投票。一个党的传统支持者投票给另一个政党的候选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在甚怎么组词19721984年的大选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民主党支持者将票投给尼克松和里根。在1992年大选中,许多保守的民主党人和温和的共和党人投了克林顿和戈尔的票。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选举中,而且在国会的投票中也司空见惯。「在美国国会中,只有在涉及两党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或者在权力分配上,才出现以政党划线的局面,而很少在政策问题上发生两党间的全面对立」。比如支持弹劾克林顿的都是共和党议员,而支持克林顿贸易政策的共和党议员甚至多于民主党议员。这是因为
政策所涉及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涉及权力分配或者党的形象的问题时,则往往是你之所失便是我之所得,即所谓「零和博奕」。各政党对权力和利益的考虑,往往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鸿沟。在英国,左、右翼政党之间的主要意识形态分歧已从政党对抗的词汇中消失,选民也不再效忠于某一特定的政党。其两党制得以维持,完全在于简单多数小选区的选举制度鸡头白脸4。所以,在二十一世纪初,政党制度中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政党的地位、对政党相互关系的影响,已不如政党经费的来源、政党顾问团队的构成及素质、以及政党领导层与选民和潜在选民的沟通。
  传统左、右翼政党趋中,是因为多数选民讨厌走极端。中派选民(median voter)造就了中派政党。一个政客如果只在乎在竞选公职中获胜,在政策上居中是最佳选择5。归根到底,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本党所代表的人群的利益的实现,是主要政党之间权力角逐取代意识形态之争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典型的多党制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这些国家,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依旧严重,共产党、法西斯党、绿党、分离主义政党与主流政党比肩并存,相互竞争。而且,只要选举制度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要多党政治的社会土壤还存在,这种情况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其次,「单一问题党」(single issue parties)、反复无常的抗议党(transient protest parties)、平民党(populist parties)层出不穷,极端派政党兴风作浪。
  在英美这样的典型的两党制国家,特别是美国,从来就不缺少单一问题党、抗议党。美国社会有史以来的众多小党日常生活英语(第三党)大多可以归入单一问题党和/或经济社会政策方面的抗议党──更确切地说是两党制的反对党。美国的第三党,除了少数意识形态型政党,如共产党、自由主义党(Libertarian Party)、自然法党(Natural Law Party)寿命较长外,大多昙花一现。其中,一部分是某些人为了表示向两大党抗议,或者表达某种诉求临时组党参与竞选──借助竞选这场大戏推销自己的主张或诉求;当他们的主张被大党部分地吸收后,目的也就达到了。一部分是某些政客为了参选总统又无缘被两大党之一提名的情况下临时组织起来,或者由大党分裂而来的,大选后总统候选人晏旗息鼓,众党徒也就树倒猢狲散。在近两届美国总统选举中,1996年参选政党超过二十个62000年约三十位候选人代表五十多个政党角逐总统职位(有的候选人在不同的州注册不同名称的政党)7。许多政党只在一两个州活动,甚至没有甚么活动,其名称连美国人也没听说过。从性质上看,它们大多是因为不满现行的两党制度及其政策而扯起党旗的。罗斯.秋天英文单词佩罗(Ross Perot)及其领导的政党(1992年大选期间为「坚定团结美利坚」──United We Stand, America;1995年改组为改革
党──Reform Party)就属于典型的抗议党。克林顿当政时他曾对其保健改革议案大加挞伐,后来又一直是布什内外政策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
  二十世纪后期最有影响力的单一问题党非绿党(绿色和平组织)莫属,其触角遍及欧美。 在欧洲一些国家,绿党已经或者将要成为第三大党。英国近年来出现的主要单一问题党和抗议党有热爱生命联盟(Pro-Life Alliance)漫威中国和反欧元公决党(anti-Euro Referendum Party)等。从名称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党是围绕某一特定社会、经济问题而成立和存在的。
  极端派政党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挑起二战的德意日法西斯党,至今阴魂不散。传统的左翼极端派政党,如意大利的红色旅、秘鲁的光辉道路党、日本的赤军组织等,近年来趋于沉寂或已经解散。与此相反,右翼极端派政党却相当活跃,先后在欧洲和澳大利亚攻城略地。法国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8090年代议会选举中屡有斩获(1997年议会选举中25%的蓝领工人投它的票),不但法国政坛左右翼政党和民众为之震惊,整个欧洲也为之不安。世纪之交,奥地利自由党(Austrian Freedom Party)──右翼大众化工人阶级抗议党(在工人阶级选民中的支持率高达47%)8,一连两次(19992003)在大选中获胜而成为该国的主要执政党──尽管在1999年那次选举后奥国遭到欧盟的制裁,该党领袖海
德尔被迫辞职退居幕后,但并未能改变该国为数不少的选民对其极右政纲的狂热支持。德国的共和党(Republikaner), 意大利的北方联盟(Lega Nord),澳大利亚的单一民族党(One Nation Party),俄罗斯的日里诺夫斯基党等极右政党或民族主义政党在各自国家的势力也常常令人不安。欧洲有的国家甚至有法西斯政党死灰复燃。在亚洲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不但从来没有被肃清过,甚至在右翼主流政党中也不泛同情者。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中的这种逆流,值得世人警惕。
  再次,「分投选票」,怨恨执政党的现象趋于普遍;多党一极政党体制受到冲击。

本文发布于:2023-07-14 09:1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0958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党   选民   政治   成为   支持   社会   国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